农村养的蜂窝能搬家吗,蜂窝带回家能养吗
农村养的蜂窝能搬家吗?
在养蜂过程中挪动蜂箱是常有的事情,为了便于管理近距离移动蜂箱是很简单的事情。可是有些养蜂人似乎很怕挪动蜂箱,担心有回蜂,怕工蜂认准原来的地方不知道回到新蜂巢位置。
其实,在近距离挪动蜂箱不用太担心回蜂的问题。在二三十米以内的范围内,工蜂会凭着蜂巢的气息,找到挪动了的蜂箱。那些回蜂虽然记着原来蜂箱的位置,会在原地盘旋飞舞,这时只要把蜂箱处打扫干净,用水冲洗,没有蜂巢的味道,不久后,工蜂就会受到自己蜂巢气味的吸引,回到移动后的蜂箱。距离越近工蜂越容易找到,如果超过二三十米也只是时间的问题,还是会找到新蜂箱位置。
只要注意心清理蜂箱留下的气息,工蜂绝不会傻到不知道找自己新家的。
其实我今天要说的是,挪动蜂箱还是有致命危险的,有些人可能完全没有注意到,把蜂弄死了也不知道原因所在。
我们知道,蜜蜂是很娇弱的,一点点没注意到,就会害死蜜蜂。在蜜源期,或者是蜂巢里有大量水蜜存在的时候,挪动蜂箱确实是很危险的。
未酿造成熟的蜂蜜,在蜂巢房里堆积太多,搬动蜂箱时只要有一点点晃动,就会洒出来淋在蜜蜂的身上。如果是比较强盛的蜂群,蜂群十分密集,洒出的蜜太多,很多的蜂粘连在一起,难以动弹,更不能飞行。如果蜂蜜糊的太多,就会把蜜蜂闷死了。
有的人甚至在挪动蜂箱后,担心有回蜂把巢门强行关闭起来。这些糊了蜂蜜的工蜂本来就处在绝望挣扎中,这时再加上关闭巢门就更加增加恐慌急躁情绪,整个蜂巢温度就会升高,只要蜂巢温度高了一摄氏度左右,蜂群就会造成闷死现象,就会造成大量的蜜蜂死亡。
所以,如果挪动蜂箱一定要注意保持蜂巢脾的稳定,不能晃动太大。特别是有大量水蜜储存的时候,只能把蜜脾取出来,或者固定蜂巢脾防止晃动,防止蜂蜜洒出来。固定蜂巢脾也可以使蜂群不至于恐慌,如果是安稳的搬动蜂箱,让蜂在不知不觉中换了位置,也不至于引发异常情绪。
要知道蜂群发生恐慌时,很容易发生分蜂飞逃现象的。就算没有发生逃蜂,也可能会为围攻蜂王,造成失王。这些都会给蜂群带来巨大的损失,比起回蜂现象来要严重得多。
所以说,挪动蜂箱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没有注意到这些细节也是很危险的。越是强盛的蜂群,搬动蜂箱一定要谨慎仔细,要保持平稳,不准蜂巢脾晃动。否则,可能会害死蜜蜂,可能会害死蜂王,或者引发逃蜂。
还要提醒的是挪动蜂箱,尽量选择傍晚以后蜜蜂归巢后。先把巢门轻轻关闭,轻巧的放在新的位置,然后要打开蜂巢门,保持蜂巢通风透气舒适。这样,所有的蜜蜂都挪到新的位置,夜晚工蜂不能出巢飞行,不会生出乱子来。且夜晚的温度清凉,蜂巢温度不担心升高了,工蜂情绪要稳定些,就不会对蜂王造成威胁。
蜂箱搬走以后,原来的地方一定要仔细打扫,不准留下蜂巢的位置信息。没有蜂巢味道的吸引,回蜂就会少得多,蜂群就会很快恢复正常的。
这个养的蜜蜂蜂窝搬家也是可以的,但一定要全部一起搬走。
民间俗话“峰子搬家,竹子开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在农村,有很多说法,也有很多俗语,被农村人津津乐道,比如这句预示着灾难将来的“蜂子搬家,竹子开花”这句话还有下一句,那就是“不是死亡,就是败家”,可见这句话在农村人心中是种非常不好的预兆,因为蜜蜂原本就不会轻易搬家,如果搬家,那一定是遇到了外物的侵扰或是提前预知了灾难即将来临才会搬家,二就是竹子开花,竹子大家都知道,它是不会开花的,一旦开花,整株竹子就会死掉,所以,这句话是农村是个不好的预兆。
蜜蜂不会轻易搬家,除非遇到了侵袭或是灾难蜜蜂是非常勤劳的,这大家都知道,但是它们活动的范围只在自己蜂巢附近2.5公里以内,它是不会去特别远的地方采蜜的,因为蜂巢是很难筑的,也是需要很长时间去筑就的,所以,蜜蜂不敢离家太远去采蜜,它们的活动范围还是很小的,但如果蜜蜂搬家,那么一定是蜜蜂受到了外物的侵袭无法再在蜂巢那待下去,所以,在农村,蜜蜂搬家是一种不祥的预兆,也是农村人很忌讳的。
竹子开花就死,这是一种灾难的预兆竹子一辈子不开花,一旦开花,那么就意味着这竹子的寿命已经到头了,很快就会死了,在农村,如果他们看到竹子开花,这就是意味着水旱和虫害要来临了,这更是荒年的预兆,是非常不吉利的,对于辛苦了一年的农民来说,竹子开花意味着一年的辛苦劳作都付之东流了。
但其实,在现在这个破除迷信封建的时代,这些俗语的意义都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现代人也不会拿这在当回事,虽然在这过去,竹子开花是荒年,蜜蜂搬家有大难,在现在也不会有人相信这种俗语了。
要警惕这些事物反常的兆头。我们都知道,蜜蜂筑巢后不会轻易搬家,除非被侵袭了。竹子也不可能开花的,除非竹子死了。
蜜蜂搬家,就可能预示该地区不安全,竹子开花在古代被人们视为大旱的象征,因此一旦出现以上两个现象,这个地区就不再安全,会随时出现危险!
在农民眼中,种子开花并不是好的征兆,一些老人的说法是,如果某一年的竹子有开花的迹象,这一年的粮食收成多半好不到哪去,十有八九会闹灾荒,农民要是不想饿着肚子,就得抓紧时间搬家,那么这种说法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绵羊
绵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