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养殖池,海参养殖池
海参养殖池里的甲藻
卵囊藻科(Oocystaceae)。植物体为球形或者是椭圆形的球形群体,群体通常是由2、4或8个细胞组成,在群体外有一层果胶质构成的胶质包被。藻细胞为椭圆形或者卵圆形,细胞长10-19μm,宽9-13μm,一般情况下产生2、4、8或16个似亲孢子。卵囊藻主要分布于河口和水产养殖池塘等富含有机物的水体中,具有持续时间长和种群稳定等特点,能降低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因子的浓度,提高水中的溶氧,从而使水环境处于良性的平衡状态,抑制弧菌的生长。
目前的水产养殖方式主要以工厂化养殖池、高位池、土池等海水或半咸水养殖池塘为主。对虾养殖业是我国海水养殖业的支柱产业,而我国在发展对虾养殖的过程中,始终受到各种对虾病害问题的威胁。通过生物技术调控养殖水域中微生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来预防疾病,是对虾养殖生态防病的重要内容。卵囊藻广泛存在于南方对虾养殖池,种群稳定,适应能力强,可调控和改善养殖环境并防止对虾疾病。
传统的卵囊藻培养方式是采用开放水泥池培养,其培养规模大,产量高,但缺点是:(1)易污染,占地面积大,受天气影响大,不易掌控,而且藻细胞生长缓慢、倍增时间长、一次性投资大而产量低,不适用于扩种阶段;(2)传统方式所培育的卵囊藻藻相不够稳定,易老化和倒藻,其用于对虾等养殖池塘特别是养殖中后期时,会出现池塘水质不稳定,藻相不利于对虾的生长,发生倒藻现象,死亡的藻类会产生大量藻毒素,进而导致对虾等海产品的死亡;(3)传统方式所培育的卵囊藻难以在常温下进行长时间的存储和运输,给使用造成不便。这些导致卵囊藻难以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大规模的应用。
海参养殖池图片
按照规范要求,苗种放养规格在30~40头/公斤,放春密度为5~10头/平方米,养殖周期为8~12个月;规格在 300~500头/公斤,放养密度为10~15头/平方米,养殖周期为18~24个月。
合理的放苗密度应根据养殖方式、技术水平、换水条件和饵料供应等状况来决定。目前海参池养大多数采取轮捕轮放的方式,为保持池内存养量,每年即需要补放苗种,一般春季放苗池塘,在秋季或翌年春季补苗;秋季放苗池塘,在翌年春季或秋季补苗。
为充分发挥池塘生产潜力。一般在低密度2000头以下/亩和高密度20000头以上/亩存养量都是不利的,通常以4000~10000 头/亩为宜。
海参混养池塘
在进行对虾与海参混养时,对池塘的要求如下:
1。 面积虾塘长方形,一般面积以30-50亩为宜。
2。 水质水源要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以自然纳潮为主,水质无 污染,且无淡水流入,海水相对密度常年保持在1。
026 以上。
3。 水深养殖池水深在1。5米以上。
4。 底质应选择底质较硬的泥沙底,要求池塘的地势平坦,倾 斜度小。如果对虾池塘的池底是烂泥底的话,刚放养的小 参苗一旦落地,活动不得,就会窒息死亡;纯沙性底的池 塘也不理想,因为这种池塘的保水性差,水质长期处于不 肥的状态。
海参养殖池塘中的硅藻水
海参怎么养殖
虾池养殖:是指利用原养虾池或其他沿海池塘,利用闸门或管道更新海水,池塘内投石或其他材料模拟海参生长礁,投放海带、海藻等制成的人工饵料,海参生长期较短。
围堰养殖:是指利用浅海海湾搭造浮筏进行养殖。
底播养殖:是指将海参苗种放回大海,任其自然生长。从海参成长过程看,可视为野生海参。成长周期一般需要3年以上。
目前,纯粹的野生海参和底播海参是混居在一起的,是无法分辨的。海参完全在自然环境中生长,不做任何人工处理,品质佳。(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必须是水温合适、海底多为岩礁、沙石底质,有大面积的大叶藻业生泥砂或砂混质地带,水体交换通畅的水域)。
海参养殖方法
虾池养殖要点
1.利用现有虾池,投放石头、瓦片、旧轮胎等人工参礁,供海参栖息。
2.幼参投放密度为体长5cm左右(体重50g/头)每亩投苗3000头-5000头。
3.饵料以投放的参礁上附着的底栖硅藻、有机碎屑等为主,同时投喂鼠尾藻、海带、裙带等藻类,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饵料。
4.虾池的深度应保持1.5-2m,夏、冬季水位要纳至高位,以利海参顺利夏眠与越冬。
5.严禁向虾池中施用化学消毒物质、油污等以防参体自溶。另外注意池水的温度、盐度,纳水时密切注意虾池周围的水环境,保证池水的交换量10-15%/日。
海参圈甲藻水处理
课文原文:
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吗? 当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时候,海底依然是宁静的。那么,海底是否一点儿声音没有呢?也不是。海底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只是我们听不到而已。如果你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像人在打呼噜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的时候还会发出警报。 海底动物各有各的活动特点。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梭子鱼每小时能游几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要快。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有些贝类自己不动,但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还有些深水鱼,它们自身就有发光器官,游动起来像闪烁的星星。 海底植物的差异也是很大的。它们的`色彩多种多样,有褐色的,有紫色的,还有红色的它们的形态各不相同,就拿大家族海藻来说,从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单细胞硅藻、甲藻,到长达几百米的巨藻,就有八千多种。 海底有山峰,也有峡谷。这里富含煤、铁、石油和天然气,还有陆地上蕴藏量很少的稀有金属。 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海参养殖池里的甲藻是什么
两大类。脊索动物和无脊索动物。
在动物界中,根据动物身体中有没有脊索而分成为脊索动物和无脊索动物两大类。脊椎动物中包括:鱼类,爬行类,鸟类,两栖类,哺乳类等五大网类。无脊椎动物中包括:原生动物,软体动物,蠕虫,昆虫,甲壳动物等门类。
无脊椎动物分为:
腔肠动物门: 腔肠动物大约有1万种,有几种生活在淡水中,但多数生活在海洋中。腔肠动物的触手十分敏感,上面生有成组的被称为刺丝囊的刺细胞。这类动物主要包括水母、水螅、海葵、珊瑚等。
软体动物门: 软体动物为动物界的第二大类群,约有5万多种。绝大多数的软体动物在柔软的身体外覆有1个、2个或多个形状不同的壳,常见的有头足纲、腹足纲和双壳纲。
棘皮动物门: 棘皮动物包括海星、海胆、海参、蛇尾以及海百合等5纲,共6000多种。
节肢动物门: 节肢动物门是动物界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约占已知动物总数的75%以上:包括昆虫纲 蛛形纲 甲壳纲 。
脊椎动物包括:
两栖纲:包括无足目、有尾目、无尾目。
鱼纲 :包括鲈形目、鲤形目、鳗鲡目。
爬行纲: 包括有鳞目、龟鳖目、鳄目。 鸟纲 鹦形目、雁形目、企鹅目、隼形目。
哺乳纲:包括单孔目、翼手目、食肉目、灵长目、奇蹄目、偶蹄目等近30个目。
生物学的分类单位为界、门、纲、目、科、属、种,每个例子仅举了一部分
扩展资料:
动物分类学(Aphis gossypii Glover),是动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国外动物分类的远祖当推公元前四世纪的亚里士多德,他是古代知识的集大成者,是系统掌握生物学知识的人,动物分类学主要根据自然界动物的形态、身体内部构造、胚胎发育的特点、生理习性、生活的地理环境等特征,进行综合研究,将特征相同或相似的动物归为一类,给它们命名,这就是动物分类学所研究的内容。
植物分类:
植物按照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可以分为藻类、苔藓类、蕨类和种子植物。种子植物按照果实有无种皮包被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被子植物按照子叶的数目分为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同样,把植物界各个分类等级按照其高低和从属亲缘关系顺序地排列起来,即将整个植物界的各种类别按其大同之点归为若干门,各门中就其不同点分别设若干纲,在纲下分目,目下分科,科再分属,属下分种。植物界共分17个门,即裸藻门、金藻门、甲藻门、绿藻门、轮藻门、褐藻门、红藻门、蓝藻门、地衣门、细菌门、真菌门、粘菌门、卵菌门、苔藓植物门、蕨类植物门、裸子植物门、被子植物门。
地球上生物种类及分布总况 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根据生物学家统计,生物圈中已被记录在册的生物有250万种,其中动物约200万种,植物约34万种,微生物约3.7万种。因受地理位置、气候、地形以及土壤等因素的影响,地球上生物的分布也是多种多样的。首先可以将地球生物分为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其中陆生生物又可以根据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而分为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北方针叶林、稀树草原、草原、荒漠以及苔原。
海参养殖池里的甲藻能吃吗
有条件的池塘采取排淡措施,没有条件的采取换水措施。但换水前一定要注意水质指标,盐度差不能过高,避免把别的池塘的排淡水进入本池塘,水中没有前沟甲藻三毛金藻等有害藻,ph值、亚盐氨氮等均正常后方可进水。
海参养殖池里的甲藻怎么处理
①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固定无机碳,使之转化为碳水化合物,从而为水域生产力提供基础。海洋浮游藻的总生产力估计每年为31×109吨碳。在食物链的转换中,1千克鱼肉约需100~1000千克浮游藻,因此浮游藻类资源丰富的海区,都是世界著名渔场所在地,而浮游藻类的产量就成为估算海洋生产力的指标。
②在池塘鱼类养殖中一般根据水色判断水质,而水色是由藻类的优势种及其繁殖程度决定的。如血红眼虫藻占优势种时表现红色水华,说明水质贫瘦;衣藻占优势时呈墨绿色水华且有粘性水泡,表示水质肥沃;微囊藻与颤藻、鱼腥藻占优势时池水呈铜锈色纱絮状水华,味臭有害于鱼;蓝裸甲藻占优势形成的蓝色水华是养殖鲢、鳙、鲤、鲫、非鲫高产鱼池的典型水质之一,但繁殖过盛也会使水质恶化造成鱼类泛池。此外,扁藻、杜氏藻、小球藻等单细胞藻类蛋白质含量较高,是贝类、虾类和海参类养殖的重要天然饵料。
海参池塘如何培养硅藻
海参病害的发生期通常在春季伊始,如果控制不好,便会造成经济损失,因此,为了提高海参养殖的成功率和经济效益,要注意春季海参养殖。以下就春季海参养殖技术做个介绍。
春季海参养殖技术
春季海参养殖技术
水体消毒和水质调节
由于冬季长时间的封冰,池塘底质和水质得不到曝气,水环境中有害微生物和有害化学物质积累造成水质和底质差,海参直接摄食底质微生物,底质不好容易引发海参肿嘴、化皮病等疾病,所以应投放消毒剂对水质和底质进行消毒。建议使用二氧化氯或者聚维酮碘,待药效完全消失后,再投放底质改良剂改善池塘底质。有增氧设备的池塘每天中午气温高时进行小气量增氧,开启时间15—20分钟左右,彻底改善水环境。
换水
池塘冰层融化后换水要极为慎重。因为这个时期上游河水融化,海水的各项指标很不稳定,河流和养殖区池塘换水带来的海水污染也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同时此阶段大排大灌使海参适应的水环境发生骤变,海参易出现应激反应而发生疾病,所以建议融冰后个大潮不进水或者少量进水,之后进水需注意海水的各种理化指标,忌大排大罐。
控制草类的繁殖
很多海参圈春季大量生长黄管菜、绿管菜之类的低温水草,使池水清瘦。目前采用的控制方法有药物、微生态制剂、改变透光度和人工捞取。初春时,水草量一般不会过大,建议使用微生态制剂和人工捞取的方法,若利用药物扑杀,需在杀草后进行人工捞取并改良底质。
春季海参养殖常见问题
春季海参养殖常见问题
春季漂参
春季化冰的初期水体盐度分层现象较重,尤其是池水较深的参池和没有及时排淡降水位的参池,盐度分层会导致底层氧气不足,底部缺氧发热,产生有毒有害物质,海参向溶氧量较高的池塘边角浅水区移动,并通过肛门大量吸水以虑取水中氧气,当体内的水过多时,整个呼吸树、肠胃及体腔都会膨胀,海参整体比重变小,从而发生漂浮现象。
对于这种现象,以防为主。首先在池塘化冻后及时利用排淡闸板缓慢(一次排水幅度15厘米~20厘米,防止水体较大波动)降低水位至100厘米左右,以排出表层盐度较低的冰水,打破水体盐度分层的形成,防止池底缺氧现象发生,同时及时添加新鲜海水,改善池塘水质,为海参春季生长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其次及时泼洒维生素C、葡萄糖、氨基酸活力钙等免疫增强营养剂,这些物质一方面能够被海参直接吸收,增强机体免疫力及抵抗力,另一方面能够为藻类和有益菌类的增殖提供充足的碳源。同时配合使用底质改良剂,氧化分解池底有害物质,建立良好的底部环境。
如果已经出现漂参现象,有条件时可立即更换部分海水,并同时使用改底、解毒、抗应激等渔用药品,使用一次即可打破水体分层,解除底热,并增加底部溶氧。大量的实际应用证明,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迅速解决漂参问题,使之恢复正常。
春季肿嘴、吐肠
每年春季海参都会在水温7℃~15℃时暴发因肿嘴而引起的吐肠、化皮等病症。其原因在于海参在7℃~8℃开始陆续进入摄食期,10℃~15℃进入摄食高峰期。在这个阶段,由于温度较低,底栖硅藻繁殖速度较慢,会导致硅藻不够吃的情况发生,海参的摄食特点是没有选择性的,饿了一冬天的海参就会摄食池塘中厌氧环境下的有害底质。这些物质在肠道内积累,就会引发肠道疾病,进而诱发肿嘴、摇头、化皮等病,严重时会因肠道极度不适而吐肠。
该病有以下特点:
1.冬季封冰时间场,尤其是海面乌冰多的年份,次年化冰时发病率较高;
2.海参密度较大的池塘发病率较高;
3.底质较差的池塘发病率较高;4.新池塘底栖硅藻等天然饵料严重不足的池塘发病率较高。
此病症的预防措施如下:
1.适当降低参池水位。化冰后,结合天气情况,缓慢排换水,每次降低池塘水位15厘米~20厘米,终保持参池水深在80厘米~100厘米即可。这样可以提高阳光的通透率,快速提高底层水温,促进底栖硅藻的生长,增加硅藻的产量。
2.全池泼洒维生素C、底质改良剂,一方面稳定水质,增强海参抗应激能力,另一方面在海参下礁前彻底改良底质环境,使海参尽量少接触到有害物质。
3.天然饵料不足的情况下,适当补充人工配合饵料。
4.定期潜入池底,查看池底环境及海参生长、摄食情况,一旦发现有肿嘴、化皮的海参要及时处理,做好消毒杀菌工作,防止病情蔓延加重。
春季海参不下礁(或下礁晚)
春季海参不下礁(或下礁晚)
春季海参不下礁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底质状况差,经过一个冬天的时间,参池长期没有消毒、改底,池底有害物质积累,池底恶化,而且海参虽一个冬季未曾摄食,但不良底质使其不愿下礁觅食。
2.水质混浊,导致池塘底部底栖藻类等可供海参摄食的食物缺乏,海参停留在食物相对丰富的参礁上采食,不愿下礁。
3.底层溶氧较低,化冰后没有及时适当降低参池水位,水过深(1.8米以上),底层溶氧较低,而礁上溶氧相对较高。
主要控制措施:
1.适当添换新水,改良水质。
2.改良池塘底质,及时泼洒底质改良剂和芽孢杆菌等。
3.及时泼洒维生素C、有机酸等,提高水体通透性,解除有毒物质毒性,增强海参免疫力。
4.适当降低水位,使用增氧剂或机械增氧,增加底部溶氧。
5.适当投喂优质海参配合饲料,丰富海参饵料种类。
青苔(或竹节草)的防治
青苔(或竹节草)的防治
春季是青苔(或竹节草)防治的关键时期,如果这段时期处理不当,会导致夏季、秋季青苔(或竹节草)的泛滥,给海参养殖带来一定危害。
主要危害有:
1.水体透明度过大,导致海参应激反应;
2.大量死亡后易出现黑底、臭底现象,危害海参生存环境。
3.生长过多过快,压缩海参生存空间,影响海参正常的活动及生命。
4.形成优势种群,抑制底栖硅藻及其他有益藻类繁殖,破坏海参天然饵料供给。
防治措施如下:
1.早春青苔(或竹节草)还没有出芽的时候,适当降低水体透明度,避免其大量繁殖和生长。
2.在低温期(18℃以下)或青苔(或竹节草)刚发芽生长时及时施用“藻苔净”、“青苔净”,对抑制青苔(或竹节草)生长有很好的效果,一旦水温达到21℃以上,就易过度繁殖,很难控制。所以,清除青苔及竹节草,一定要把握准确时间点及生产节点,果断采取措施,已达到佳效果。
3.如果青苔(或竹节草)已经生长起来,遍布全池,则必须先进行人工捞除,再施用杀草杀藻药物(粉剂的产品拌合泥土或沸石粉效果更好),当天晚上要注意池塘增氧,可以全池泼洒增氧片,2天~3天青苔(或竹节草)萎缩后,应施用有机酸等解毒剂,以分解青泥苔死亡后产生的毒素,防止其对水生动植物造成不良影响。隔一天,再进行改底,防止藻类死亡沉底造成底质恶化。
4、一般经5天~7天青苔(或竹节草)即可杀死,此时池塘水质老化较差,要及时添换新水,使用水质改良剂,调节良好水色。
春季海参养殖技术
春季海参养殖技术就是以上的全部内容呢,智慧来自于民间,上述观点绝大多数来自于咱们广大海参养殖户的日常经验,我们仅仅是完成了总结和提炼的工作,希望反馈后能对大家的养殖工作能起到一点点的帮助作用,也希望大家多提批评和指正意见
甲藻对海参的危害
1、当人处于紧张状态的时候,实际上是肾上腺在发挥作用。
2、人的脊柱骨包括4个生理弯曲,成“s”形。
3、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绿色植物是蓝藻。
4、微量元素锌有“生命的火花”之称,缺少它会影响儿童的智力。
5、世界上游动速度最快的鱼是箭鱼。
6、北极熊又叫白熊。
7、世界上最小的种子是天鹅绒兰的种子。
8、世界上最大的种子是复椰子树的种子。
9、世界上最大的树是北美洲的“世界爷”。
10、世界上最高的树是澳洲的桉树。
11、世界上最长的植物是热带雨林里的一种攀援植物—藤蔓。
12、世界上最大的花是苏门答腊热带森林里的一种寄生植物—大王花。
13、世界上最小的花是一种浮在水面的水生浮萍科植物—无根萍。
14、珊瑚是动物,因为它不能吸收无机动物。
15、动物门类主要有: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脊椎动物等。
16、三叶虫是最早称霸地球的动物,最早出现于距今约6亿年前的寒武纪。
17、蜈蚣俗称“百脚”,是多足类节肢动物,它22对脚,剔除1对毒牙和1对毒爪,其实只有40只步足。
18、许多动物都冬眠,只有海参是夏眠动物。
19、苍蝇、蚊子飞过的时候,听到一阵嗡嗡的声音,并不是它们会叫,而是其飞行的速度在20-20000次/秒之间,人们可以听到空气的振动声。
20、推测鱼的年龄,主要是看鱼鳞,根据年轮的多少来推测。一年四季中,鱼的生长速度不同,第一年生长带和第二年生长带的分界线叫“年轮”。年轮越多,鱼的年龄越大。
21、青蛙是两栖动物,鱼却是两栖动物的祖先。4亿年前的“总鳍鱼”逐渐演变成陆上的四足动物。
22、飞得最高的鸟是兀鹫,还有山鸦、岩鸽。
23、飞得最快的鸟是北京的雨燕。
24、不会飞的鸟是来自非洲或南美洲等地的鸵鸟。
25、自己不筑巢、不育雏,而把蛋产在别的鸟巢中,让别的鸟代孵、代育的鸟是杜鹃。
26、“胎生”是指直接产下幼仔。如:哺乳动物。
27、“卵生”是指先下蛋再孵出幼仔来。如:爬行动物、鸟类。
28、白兔的眼球的无色的,兔眼的红色是眼球的血液反映出来的颜色。
29、跑得最快的动物是猎豹。
30、寿命最长的哺乳动物是象。
31、最大的动物是剃刀鲸。
32、“美人鱼”是指海牛。
33、“麒麟”是指长颈鹿。
34、“四不像”学名麋鹿,指角似鹿非鹿,头似马非马,身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
35、“六不象”就是生活在我国四川、甘肃等地的羚牛。
36、能净化污水的动物是轮虫。
37、南极磷虾是迄今为止含蛋白质最高的生物。
38、苍蝇有六只脚。
39、如同白蚁不是蚂蚁一样,红蜘蛛不是蜘蛛。
40、文昌鱼不是真正的鱼。
41、美洲狮不是真正的狮子,它是猫属,又称“山猫”。
42、猫为了提高夜间视力,必须补充牛黄酸,而鱼和老鼠体内含有大量的牛黄酸,故猫喜欢吃鱼和老鼠。
43、鳍足动物包括海狮、海豹、海狗、海象,它们是动物里第一流的潜水员。
44、能预知风暴的动物是水母。
45、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表现也不明显。
46、植物分为15门,其中:低等植物12门,包括绿藻门、裸藻门、轮藻门、金藻门、甲藻门、褐藻门、红藻门、蓝藻门、细菌门、粘菌门、真菌门、地衣门;高等植物3门,包括苔藓植物门、蕨类植物门、种子植物门。
47、种子植物的五大名科指菊科、兰科、豆科、禾本科和蔷薇科。
48、植物的“学名”是植物“科学的名称”的简称。它是按照国际命名法规,由植物的属名、种名和命名人姓名组成的,用拉丁文写成的,给某种植物所订的名称。
49、冬虫夏草(也叫虫草),它冬天是虫,夏天却是草。它外壳是一条虫,里面是真菌,实际上是一种植物。
50、世界上五大庭园树木指:金钱松(中国);雪松(中国);世界爷(美国);日本金松(日本);南洋松(澳洲)。
51、基因分为两类:一类是结构基因;另一类是控制基因。
52、鞭毛藻类生物既是植物,又是动物。
53、“五谷”:稻、麦、黍、稷、菽。
54、农作物可分为两类:
⑴草本庄稼。水稻、小麦、高粱等;
⑵木本庄稼。如栗、枣、柿等,它们又被称为“铁杆庄稼”。
55、佛手瓜是“胎生植物”。
56、在竹片上刻字为书,称为“竹简”。
57、兰花,被称为“天下第一香”。
58、楠木,被称为“天下名木”。
59、云南,被称为“植物王国”、“植物宝库”。
60、长白山,被称为“空中花园”。
61、有花植物有五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
62、冰箱食品变质的主要原因是细菌作用。大多数细菌属于中温菌,其在10℃以下生长缓慢,4.5℃以下停止繁殖;而附在鱼体面上的与鱼体腐败有关的水中细菌属低温菌,其在0℃以下繁殖缓慢,-10℃以下停止繁殖。但无论怎样也不能杀菌,即使-18℃以下,大部分细菌也不会死亡,一旦温度上升又会繁殖起来。
63、榕树又称细叶榕,是一种常绿的大乔木,高20米以上,习见于我国南方两广、福建、台湾、云贵等地。榕树最明显的标志是从树枝上长出许多气生根,它们有的悬吊在半空,有的直垂地面或插入地面。榕树占地面积较大,故有“独木成林”之说法。
64、左右脑功能。人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左半球控制右半身的活动,它是处理言语、进行抽象思维、分析思维的中枢,主管人的说话、阅读、书写等,具有连续性;右半球控制左半身的活动,它是处理表象、进行具体思维、直觉思维的中枢,主管人的视觉、想象、做梦、音乐、舞蹈等,具有不连续性。
65、古巴的蜂鸟堪称世界上最小的鸟,其全身重量只有2克左右。
66、四川盆地被誉为“恐龙之乡”。
67、生物进化论是由达尔文于1859年11月24日在其巨著《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的。12年后,达尔文又发表了《人类的起源》一书,对人类的起源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68、中山植物园创立于1929年,是我国第一座国立植物园。
69、原产于国外的蔬菜:
(1)番茄:原产南美洲的秘鲁,当地称“狼桃”,18世纪末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
(2)辣椒:原产南美洲,最初叫“番椒”,明朝时传入我国。
(3)西瓜:原产非洲南部,五代时由胡峤从西亚的回纥引入我国。
(4)萝卜:原产北欧,元代时由波斯人传入我国云南。
(5)黄瓜:原产印度,西汉时由张骞传入我国。初称“胡瓜”,东晋时赵王石勒改名为黄瓜。
(6)菠菜:原产波斯,西汉时由张骞传入我国。当时称“菠陵”、“颇陵”,后改为现称。
(7)芫荽:又称“香菜”,原产地中海沿岸,汉代时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
(8)莴苣:又称“莴笋”, 原产地中海沿岸,唐朝时传入我国。
(9)茄子:原产印度、泰国等地,晋代传入我国。
(10)南瓜:原产非洲,又称“番瓜”,由波斯人传入我国南方。
(11)番薯:原产南美洲的墨西哥、哥伦比亚一带,明代万历21年,由晋安人陈振龙从菲律宾传入我国。后来有人称其为红薯、红苕、山芋、地瓜等。
(12)马铃薯:原产南美洲,清朝初由南洋群岛传入我国。后来有人称其为土豆、洋芋、地蛋等。
70、袋鼠生活只在澳大利亚的草原上。
71、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是大象。
72、传说中的美人鱼是人们根据动物儒艮想象出来的。
73、骆驼被誉为沙漠之舟。
74、针尾雨燕又称“山燕子”,是飞行速度最快的鸟。
75、“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76、“蜂鸟”是最小的鸟。
77、节肢动物有四个纲:昆虫纲、甲壳纲、蛛形纲、多足纲。
78、最大的哺乳动物:蓝鲸。
79、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非洲象。
80、最高的哺乳动物:长颈鹿。
81、跑得最快的哺乳动物:猎豹。
82、“玄武”是龟与蛇的组合体。
83、世界是最毒的树是“见血封喉”(又名箭毒木)。
84、维生素a又叫维生素甲、视黄醇。
85、人体共有639块骨骼肌。
86、双眼皮属于显性遗传。原始生命出现在38亿-35亿年前。
87、两栖动物是由鱼类进化而来的。
88、陆地上第一位真正的主人是爬行动物。
89、 鱼石螈是由总鳍鱼发展而来的。
90、人类的历史大约有400万年。
养鸡
养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