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养殖怎么预防疾病,怎么样预防泥鳅里的寄生虫
泥鳅养殖疾病防治
1、乱购泥鳅苗。
2、养殖技术管理不完善。
3、池塘挖的过深。
4、池塘没消毒,就投放泥鳅苗。
5、做“甩手掌柜”。
6、饲料自已做。
7、追求养殖规模。
8、投放时间不正确。
9、滥用粪肥。
10、忽视水草的作用。
泥鳅营养丰富,素有“水中人参”之称,是广大消费者喜爱的水产品。
泥鳅我国除西部高原外,其他各地均有分布;花鳅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内蒙古、江苏、福建等地;大鳞泥鳅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渠江及其附属湖泊、水体之中。具有补益脾肾,利水,解毒之功效。
泥鳅的病虫害防治
可以,泥鳅的饲料在培肥水质,提供天然饵料的基础上,须增加投喂蛆虫、蚯蚓、蚌肉、鱼粉、小杂鱼肉、畜禽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以及麦麸、米糠、豆渣、饼类等植物性饲料,或人工配合饲料。
超过30℃或低于15℃以及雷雨天可不投饲。当泥鳅常游到水面浮头“吞气”时,表明水中缺氧,应停止施肥,注入新水。冬季要增加池水深度,并可在池角施入牛粪、猪粪等厩肥,以提高水温,确保泥鳅安全越冬。所以你投喂黄粉虫的粪便是有益处的,但是不能当做主要饲料。另外需要注意水质清洁,开春后温度回升时注意消毒,防止病害发生。
泥鳅的疾病防治
你好:只要做到以下几点,基本就没什么得病的可能了:
1.一周换一次水,不要换水太勤。
2.建议在鱼缸里养些水草。
3.把水温调至鱼儿适宜的温度。
4.让鱼保持在半饥饿状态,这样鱼会更加活跃。
5.换水时如果是自来水,要把自来水暴晒三天。此外,疾病防治方法如下:每次换水时撒些盐,可以预防。我养了7年鱼了,也祝你养鱼成功!o(∩_∩)o
泥鳅养殖疾病防治方法
不耐高温。
高温时,泥鳅的摄食量旺盛,所以这时一定要投喂充足的饵料,促进其生长,但是如果水温超过30度,泥鳅会钻入泥土中度夏。而夏季时基本温度都会超过30度,所以这时就需要灵活的进行投喂了,高温一般在白天,而早晚的温度还是比较适宜的,所以投喂的时间可在这两个时间点,在傍晚时投喂过量的饵料,让泥鳅在夜间摄食,待上午温度回升时,要将残饵及时捞出处理,防止其在高温下变质,污染水质或导致泥鳅感染疾病。
泥鳅养殖疾病防治方案
1.
避免寄生虫的感染从烂身病的病因可以看出,外伤是造成烂身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外伤除了拦网、运输等操作可以引起外,还有车轮虫、斜管虫等寄生虫的感染也可引起,因此在养殖过程中,控制好寄生虫的感染,减少外伤,避免烂身病病原的入侵。
2.
加强日常管理日常的水质管理、投饲管理、环境卫生管理是养殖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疾病防治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大部分的发病池塘,在养殖管理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有待提高的方面。因此要减少腐皮、烂身病的发生,强化日常管理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也是极为有效的措施之一。
3.
定期进行保健当前高密度集中化养殖,一方面带来水质的恶化,一方面增加了动物机体的易感性,要减少疾病的发生,必须做好内外保健两方面的工作,定期采用水质改良剂调节水质。
泥鳅治病吗
泥鳅主财,佛教别称小黑龙,寓意者把财送给别人。
1、养殖泥鳅的主要风险在于养殖技术,如果喂养、防病治病等技术不过关,这样会导致养殖失败。所以在实施养殖之前要学习相关技术,然后进行少量试养,等充分掌握技术之后,再大规模工厂化养殖。
2、大部分的养殖户认为泥鳅是臭水沟中都可以生长的鱼类,所以在养殖方面没有多少技术含量。而养殖泥鳅的选育、培育、日常管理、疾病的防控等都是技术在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养殖泥鳅成败的关键,取决于养殖户对相关技术的掌握程度。
泥鳅的病害及其防治
1、饲养池建造
选择光照良好,温暖通风,交通便利,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3公里内无污染源的场所建造饲养池。养鳅池土质为中性或微酸性黏质土壤。
2、清池消毒
鳅种放养前15天用生石灰清池消毒。留池水10厘米深,每平方米用生石灰100克化水全池泼洒。
3、苗种放养
鳅种放养前用3%的食盐水浸浴消毒10分钟。选择晴天中午每平方米放体长3到4厘米的鳅种50~60尾。
4、饲料投喂
泥鳅食性杂,水中的小动物、植物、微生物及有机碎屑等都是它喜欢的食物。人工饲养还应投喂蛆虫、蚯蚓、小杂鱼肉、蚌肉、鱼粉、畜禽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及麦麸、米糠、豆渣、饼粕等植物性饲料。
5、水质管理
泥鳅放养后,根据水质肥瘦情况适时追肥,培养浮游生物,使水体始终处于活、爽的状态。水温达到30℃时,及时更换新水,并增加深度,以降低水温,防止浮头。越冬季节,12月至次年2月可不投喂,只需增加池水深度,在池角放入猪牛粪,以提高水温,确保泥鳅安全越冬。
6、日常管理
每天早晚各巡池一次,检查泥鳅的活动、吃食、病害等情况,同时,观察养殖池有无渗漏水,泥鳅有无逃逸现象,水泥池要每天清除残留饲料,做好日常记录。
泥鳅发病怎么处理
泥鳅疾病的发生与本身的抵抗力、病原体的致病力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变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环境因素的影响。泥鳅长期生活在水体中,水体环境的变化,不但直接影响泥鳅的生长发育,而且会影响病原体的生长繁衍。
1.外界因素外界因素较为复杂,例如环境的改变、气候的突然变化、池子水质的恶化、饲养管理技术跟不上、放养密度不适当、搭配养殖品种不合理、捕捞操作不细致、泥鳅体表损伤等因素,都会导致泥鳅发病。
2.鳅体本身因素健康活跃的鳅种,本身抗病力强,相对来说不易患上疾病或很少患病;反之,体质瘦弱、抗病能力差,甚至不爱吃食的,往往容易感染上疾病。
3.病原体的因素在投放泥鳅种苗时,如果不注意体表和饲养池的消毒和清理,池内就生存有致病性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敌害生物等,加之放养的鳅种苗未经消毒处理,或者使用了带有病菌、寄生虫的渔具,把病原体直接带人池中生长繁衍等,这些有害生物将会侵入鳅体导致其患病。
泥鳅养殖病害防治
泥鳅的病虫害有。
1.
寄生虫病,一般在6-8月份比较常见。主要表现为泥鳅常常浮在水面,躁动不安或者打转。
2.
气泡病。病因是由于泥鳅将气泡吞下,由于胃肠道发育不完善导致气泡无法排出。表现为苗身体翻转,腹部朝上并露出水面。鳅苗本能的反复翻转身体以摆正姿势进行平游。
3.
打印病。表现为身体上病灶浮肿,呈椭圆或圆形,红色患部主要在尾柄两侧,似打上印章。
4.
赤皮病。主要表现为体表充血发炎,主要是鳍、腹部及肛门周围出现充血,溃烂情况;
养牛
养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