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Q1

人工林蛙养殖技术,人工林蛙养殖技术

人工林蛙养殖技术,人工林蛙养殖技术人工林蛙养殖技术,人工林蛙养殖技术

人工林蛙养殖技术与管理

深水里冻不死

林蛙可以经过陆上运动逐渐到达冬眠场所。三是应当具有一定的水量。人工养殖林蛙,密度大,要有较大的水量才能安全越冬。水量小,林蛙容易在越冬过程中死亡。水量过小还易受天敌危害。最低水量在严冬枯水期流量不应低于0.02~0.03米3/秒的流量,最好有0.02~0.1米3/秒的流量。水流量在0.12米3/秒以下,林蛙只能在深水湾越冬。

人工养殖林蛙多采用什么的养殖方法

林蛙养殖目前有温室养殖,室外建场养殖和野外封沟放养等三种方法。但温室养殖的经济效益更加明显。 林蛙以昆虫为主食,温室养殖林蛙的活饵料,主要是黄粉虫,蝇蛆和蚯蚓等。除黄粉虫饲养需用麸皮外,其他两种饵料都可以用禽畜粪或无毒害的有机垃圾饲养,这就大大的降低了养殖成本。因此可以说林蛙养殖是一项头资小,见效快的新兴行业。 日光温室大棚投资1.5万元(400平方米)。饲养黄粉虫用房两间,加上饲料成本5千元,可养幼蛙8~10万只,当年可出栏雌蛙2万只左右,按市场最低价计算,每只5.00元,产值可达10万元以上,不但当年可收回投资,并且还有很高的经济回报。

林蛙人工养殖能否成功

野生的林蛙是保护动物,捕捉野生林蛙是犯法的,人工养殖的不犯法

林蛙的养殖环境条件

北方林蛙的养殖条件是:

1、要完全模拟野生自然的生活条件,有水,有三层植被。

2、有很好的防逃措施。

3、有严密的防敌措施。

4、有充足的饵料(黄粉虫)。

5、有很好的越冬条件。

全人工林蛙养殖技术

养殖林蛙的三池是孵化池,变态池和越冬池,孵化池是每年的春天林蛙产卵的池子,卵变成蝌蚪后人工投喂一些饲料,蝌蚪在变态成小林蛙后投入变态池,进一步人工投喂,让蝌蚪彻底变成林蛙后爬进山林中,而到了秋季末期,林蛙从山上下来越冬就进入了越冬池度过寒冷的冬季。

全人工养殖林蛙需要哪些手续

黄蛙又名黄拐,也称黄蛤蟆、油哈蟆,学名叫林蛙,是一种经济价值极高的两栖动物,也是一种著名的滋补保健食品,是食、药两用的珍贵蛙种。

人工养殖技术

在全国林蛙会议上,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国家林业局动植物保护办公室,东北地区省林业厅动物保护办公室,全国林蛙专业委员会,都莅临了会议。林蛙作为野生动物只属于一般保护动物,不属于重点保护动物,鼓全国林蛙专业会及林蛙论坛励和提倡在林区适宜地区人工养殖。会上特别说明:从事林蛙养殖生产是林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属于乱占林地行为。林蛙养殖人员是林业的建设者,森林的保护着,环境的监督者。各级部门应大力支持。

林蛙的全人工养殖,是每次全国林蛙会议争论最多的话题。林蛙全人工圈养难度还比较大,成功的少,失败的多,提醒全国圈养林蛙的人要谨慎行事。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用赵文阁教授的话来说:"不反对,不鼓励,支持尝试"。

全人工养殖林蛙需要的技术要求比较多。众多养殖单位,盲目性很强,对林蛙的养殖技术没有很细致深入的学习,大多数养殖单位的养殖方法很粗放,达不到林蛙养殖的条件,各种因素综合起来,造成养殖效益不高,或者根本就是失败。造成的资源的大大浪费,给市场带来很大的冲击。

养殖场建设

选择森林茂密、水源充足、面积在100-200公顷以上的流域建立林蛙养殖场。在养殖场内,每10公顷修1一2个越冬池。池面要有排水孔和排水道。越冬池的面积不得低于100米2,水深1. 5米以上。水质清新。孵化池要选择向阳面,面积大小因地而宜,最好选择离森林较近的位置,以利幼蛙变态后及时上山。

用塑料薄膜、砖、镀锌板、石棉瓦修建养蛙圈,防止林蛙逃跑。围栏养殖林蛙,陆地面积与水池面积比例,幼蛙期为10:1,成蛙期为(15-20):1。

养殖管理

首先,每年的春季(4月份)投放足够的蛙卵或留够蛙种。孵化池中的蛙卵密度不要过大,每平方米不超过2000尾。待蛙卵孵化期间,要注意水质清新,适时换水,喂食科学,及时预防蛙病,做到孵化池消毒,鳅鲜变态后,及时引入森林。幼蛙成蛙虽然不在水中生活,但必须生活的潮湿的陆地上。当湿度不足时,就要及时补湿,使湿度始终保持在70%以上,保证林蛙能够进行正常的皮肤呼吸。为此,可在蛙田内设喷灌设施,天旱干燥时刻进行喷灌或入工降雨,也可以用喷壶喷水。

冬季林蛙回池越冬时,池水温度保持4℃以下,水深不得低于1. 5米,防止水面冻干,池水要适时换水,缓慢流水更好。越冬池内投放些秸秆、树枝等遮掩物,以利林蛙冬眠。

另一种是窖内冬眠。越冬土窖可建在室外,亦可建在室内。土窖宽2米、深2米,长度根据林蛙数量而定。窖底放些石头、瓦头、树枝、秸秆,作为林蛙冬眠时的隐蔽物。窖口要安装防鼠设备,防止老鼠加害越冬的林蛙。土窖内放入1尺厚的河沙,喷湿。林蛙越冬期间一定要注意补湿,使蛙体皮肤湿润,呼吸正常,防止体内二氧化碳中毒。

人工林蛙养殖技术与管理方法

繁殖技术是饲养林蛙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环节,繁殖技术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工养殖林蛙的效益。

养蛙生产主要是以种卵为主,以种蛙为辅,大都采于野生,一是自捕(采),二是收买。

林蛙的繁殖之种卵的采集

春季采集种卵,省时、省力、费用低,是农民普遍采取的方法,在天然水泡,沼泽性水甸子等静水区用撮网捞取卵团,捞捕时间原则上越早越好。产出不久的卵团体积小,卵团弹性大,不易散开,运输方便,因为林蛙产卵高峰期在早上5—8点,因此捞取蛙卵的最佳时间在早上6—11点。种卵的运输工具可用水桶,远距离运输或产出时间较长的蛙卵应在桶内撒少量的水,避免卵团互相粘连。

林蛙的繁殖之种蛙的采集

春季采集。

林蛙一般在每年四月初至四月中旬出河,四月中旬到四月末,水温在10—11℃时便开始产卵,因此春季采集种蛙应抓紧时间,到河流、沼泽或野外自然泡子中捕捉。

秋季采集

每年九月中旬到十月中旬是林蛙下山入河时间,在此期间可捕到大量的种蛙。捕捉种蛙应以网捕、手捉和瓮子捕捉的方法,严禁用药捕、电击等方法捕捉。

收买

许多养蛙户采取收买种卵、种蛙的方法,此法是解诀种源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补充自捕量的不足,但应注意春季收买种蛙时要掌握好时间,排卵后的雌蛙,准备翌年产卵,因回捕率低,所以成效不大。

种蛙的运输

不论何种方法取得的种蛙,都要避免损伤,种蛙必须用麻袋或篓筐装,绝不能用线绳、铁丝等穿眼、鼻孔及上下额,长途运输时要用笼筐盛装,在笼内加盖稻草等覆盖物,并经常洒水,保持湿度;中途必须用干净河水冲洗,避免蛙体干燥造成死亡。在运输种蛙时不需要装水运输。春季运输时要掌握好运输时间,不能长途运输,如果超过5—6天,种蛙就会不经“抱对”而排未受精卵。

种蛙的挑选

尚无种蛙的选择标准,根据林蛙的生长周期和近几年的实践经验,种蛙应选择3—4龄的,体质健壮、体重在50克左右,体色标准即黑褐色比较好。

林蛙的繁殖之产卵方法

人工修建的产卵场与天然产卵场有较大的区别,而且人工繁殖种蛙密度大,林蛙不愿在产卵场内产卵,所以必须在人工控制下,强制在产卵场内产卵,产卵的方法可用笼式产卵法和圈式产卵法。

圈式产卵法

在产卵池四周用塑料膜或铁丝网围住。塑料膜或铁丝网高1—1.5米,向内倾斜45—60°度角,或在上端向内折成直角,下端用土压实。按雌雄1:1比例投放种蛙,密度为每平方米10—15对为宜。为了提高配对速度,可再加入10—20%左右的雄蛙,产卵后也应及时移送卵团和种蛙,如果产卵池、孵化池、饲养池按统一标准修建,可将整个繁殖场围起来,便于管理,极其方便可行。

笼式产卵法

用细铁丝或枝条编成笼子,将好的种蛙按雌雄1:1比例放入其中,然后把笼子放到产卵池中,适当调节水的深度使笼内水深保持在15厘米左右。产卵笼应放在静水区,远离出水口和入水口,种蛙配对后,在水温10℃左右时,7—8个小时便可产卵。要注意准确掌握时间,及时把蛙卵移送到孵化池,并把产卵后的种蛙取出送往休眠场。如果产卵池、孵化池、饲养池按统一标准修建,可选择中上游的几个池子做为产卵池。

实践证明,采用自然孵化法比较好。自然孵化是蛙卵依靠自然水温孵化、与天然野生蛙孵化方法基本相似,即:将卵按每平方米15团的数量放在孵化中,任其自然孵化、生长。孵化过程中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孵化时,要将卵团放在浅水区,待卵团膨胀后再移到深水区,如果直接放到深水区,由于卵团未膨胀,浮力小易沉底,受污染,加上深水区水温低,孵化速度慢,蛙卵易损废。二是在孵化初期要采取同侧入水,出水和封闭(半封闭)式灌水法,以保持水面的稳定和水的温度。池内水深在20厘米—30厘米左右,夜间因气温较低要覆盖。三是要注意防止卵团被污泥污染。以蒿秸、枝条等在池面上搭成小方格,将卵团控制在一定的区域,避免漂浮到池边被污染。四是要注意防止天敌侵害,要及时驱逐家禽,特别是家鸭和青蛙等天敌。五是孵化期注意保持环境宁静,避免振动池埂,不可搅动孵化池内的蓄水。六是孵化期水温应控制在10—15℃左右,经专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这个水温雌蛙比例可提高20—30%。

半人工林蛙养殖场

越冬场是林蛙冬眠的场所,它们基本越冬方式是水下群集冬眠。东北冬季严寒,河流水量剧减,小河及山涧溪流常出现断流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越冬设施和正确的技术管理,就会发生幼蛙和成蛙冻死的现象,给生产者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必须重视越冬问题要因地制宜,修建必要的越冬设施,加强技术管理,达到安全过冬的目的。林蛙安全过冬是人工养殖林蛙的一项重要工作。越冬场可分为天然越冬场和人工越冬场,也可分为种蛙越冬场、幼蛙越冬场和商品蛙越冬场。1.天然越冬场林蛙的天然越冬场主要是河流、山涧溪流,也包括较大的江河和部分山区小水库。(1)山涧溪流越冬适合林蛙冬眠的溪流条件,一是常年不断水的溪流。二是距夏季放养场不能太远,必须是林蛙在冬眠前能够到达的河流。一般情况下,陆路距离应在1000~5000米,这样的距离,林蛙可以经过陆上运动逐渐到达冬眠场所。三是应当具有一定的水量。人工养殖林蛙,密度大,要有较大的水量才能安全越冬。水量小,林蛙容易在越冬过程中死亡。水量过小还易受天敌危害。最低水量在严冬枯水期流量不应低于0.02~0.03米3/秒的流量,最好有0.02~0.1米3/秒的流量。水流量在0.12米3/秒以下,林蛙只能在深水湾越冬。四是河床既要适合林蛙越冬,又要适合捕捞。适合林蛙越冬的河床是由石块和沙砾组成,林蛙潜伏在石块下或沙砾之中越冬安全可靠。从捕捞生产想点看,这种河床捕捞也较方便。有些山涧溪流的河床完全由石块组成,这种溪流不适合采用,林蛙进入石头缝隙之中无法捕捉,对生产不利,泥沙河床也适合林蛙越冬,林雄可潜入泥沙中休眠,从养殖生产观点看,泥沙河床便于人工捕捞。五是河床的坡度不要过大,如果何床坡度大,流速快,林蛙难以在溪流中越冬。溪流不经人工修整改造,无法用作越冬场。比较好的越冬场,应由比较多的稳水区和深水湾。稳水区的水深应在1米左右,深水湾的水深应在1.5米以上。稳水区和深水湾是严冬季节林蛙的集中越冬场所,稳水区和深水湾除了河床流水供给外,多数有地下涌泉供水,因而水量充足,不易冻干。林蛙在其中越冬安全可靠,能有效地避免冻害的发生。天然河道往往不能完全适合养蛙越冬的需要,应根据养蛙的需要,适当进行人工修整疏通,使之更适合林蛙的越冬。对于原来河道上的水湾,要根据情况进行修整。修整的目的,一是使之更适合林蛙的冬眠,二是利用林蛙向深水湾大量集中的特性,进行生产捕捞。有的深水湾深度不足1米的,可以加深,使深度超过1米,最好达到1~1.5米。有的深水弯可能面积小、可适当扩大面积。林蛙集中放养区,秋季集中入河河段的稳水区,要特别加以修整利用,改成深水湾效果最好。人工改造深水湾可用人力挖掘,深度在1米左右,面积10~15米2,就可容纳数千只林蛙越冬。整深水湾应在洪水期过后;一般在9月初进行,9月15日前后完工。修整一次只供一个冬季越冬,第二年重新修整,修整深水湾不仅对林蛙的安全越冬有重要作用,对捕捞也十分重要。在位于重点放养场附近河道上的深水湾,可将一半以上或70%~80%的林蛙吸引到深水湾里来越冬。由于林蛙高度密集,无疑对捕捞生产带来极大方便。深水湾修整之后,还要根据情况投放供蛙越冬的隐蔽物。砂石组成的河底,如果石块数量少,林蛙隐蔽物不够、可以人工投放一部分石块加以补充。泥沙组成的河底,经过人工挖掘,一疏松层被挖掉,破坏了原来的隐蔽条件,需人工投放隐蔽物。投放隐蔽物以篙草类为主,包括农作物秸秆、野生蒿草、小灌木枝条等,扎成草把状,用石块压在水底,或者用木桩固定在水下,作为林蛙越冬隐蔽物。山涧溪流有些短而宽,在严冬季节易于冻干断流,水流阻断,形成大面淹冰,断流之下河道中冬眠的林蛙即被冻死。必须在秋季将一些浅滩加以修整,方法是加深河道,使水流集中在狭而深的河道中通过,冬季不易冻干断流。对于多分支的河流,要进行改造,将那些不适合林蛙越冬的小溪流堵断,使水量集中到主河道中,增大越冬溪流水量,保证林蛙安全趁冬。利用山涧溪流越冬,需加强管理,主要是检查河流的水量、防止冻干断流。凡是出现堵水的河段,必须及时采取措施恢复流通。(2)山区水库越冬山区水库包括各种不同大小的水库、大的有几十个公顷,小的只有几公顷的水面。各种不同大小的山区水库,原则上都可以作为林蛙的越冬场。利用山区水库越冬的方法,可以利用全库、亦可利用局部。如果水库位于放养场的中心,可以将整个水库作为林堆的越冬场。如果不位于中心,放养场的一部分与水库相接,可以利用水库的局部,比较小的水库,也可以全部利用。在以水库越冬的养蛙场,水库位于放养场的中心,林蛙能自动从放养场进入水库,有的经入库河流过渡到水库,有的直接从陆上进入水库。林蛙在秋季经过小溪和陆上进入水库越冬。林挂在比较大型的水库越冬,一般情况下,是比较安全的,山区水库水质好,溶氧状况也好,不易出现死亡现象。水库越冬蛙的春季出库方法,只能靠林蛙自然出库。为了实行有计划放养,需要对自然出库的幼蛙和成蛙进行人工捕捉。捕捉方法是修塑料围墙进行围捕。大水库的库岸长,可在出蛙最集中的库岸修局部围墙进行围捕。另外,在水库附近修产卵池,池里灌水,保持静水环境,吸引出库的一部分种蛙自动前去产卵繁殖。种蛙水库越冬还可采用蛙笼或网箱的方法。选择水库水质清洁的深水区,将装蛙的蛙笼网箱沉入水下,但不要沉到库底,最好放到水层以下2米处,蛙笼或网箱的系绳拴在木桩或浮标之上。在越冬过程中要经常检查,调整下沉深度,检查有无死亡现象。在一些较深的水库,不可将蛙笼放到几米之下的库底。由于深水区底部溶氧含量低,蛙容易缺氧窒息死亡。有些山区水库较大,养蛙放养场的局部与水库相接,这种水库仍然可以作为越冬场。利用水库的局部作越冬场,首先利用水库的水体作为吸引林蛙下山入河的水源,蛙从放养场自动奔向水库。不能让蛙自己分散进入水库,必须在岸上设围墙,将蛙拦住加以捕捉,种蛙和幼蛙经过暂时贮存之后,装入蛙笼或网箱,在10月末或11月初放入水库越冬,春季出河前取出。有些养蛙场缺少安全越冬水域时,可将种蛙及幼蛙装入蛙笼运往别处越冬水库越冬。(3)江河越冬利用较大的江河及其附近的森林养蛙,冬季以江河作为越冬场。江河越冬的优点,水量充足,没有缺水或冻死之威胁。但江河水量大,管理上有一定困难。在江河的一边有森林放养场,另一边为农田的情况下可以选择靠近森林放养场的一侧水流平稳江段,而且水深应在1米以上,作为越冬场。幼蛙和一部分不打算捕捉的成蛙可散放入江河水中自由越冬。春季幼蛙和成蛙出河后,仍然回到森林里来,而不能到对岸的农田里去。但为了实行有计划放养,对幼蛙采取蛙越冬法,集中过冬,春季便于有计划进行集中放养,秋季集中捕捉。为了在春季产卵期能准确地捕捉到种蛙,最好将种蛙装在蛙笼或网箱里放入江河深水处越冬;蛙笼越冬既便于冬季管理、又能保证春季繁殖期有足够的种蛙。蛙笼越冬出水时间要比自然越冬出水时间提前,而不能拖后。延迟出水时间,容易窒息死亡。江河两岸都有森林,都适合作放养场时,以与放养场相对应的整个河段作为越冬场。幼蛙和少部分成蛙可以自由入河分散在江河之中越冬。如前所述,幼蛙最好采取蛙笼集中越冬法,春季,集中进行计划放养。种蛙必须采用蛙笼越冬。2.人工越冬场人工越冬包括水库越冬、地窖越冬和水进井越冬。(1)水库越冬林蛙的水库越冬场实际是人工修建的小型水库。这里称养蛙专用水库,以便与山区农用水库区别开来。这种水库适合建在小溪及小河沿岸的一侧,面积一般为100~200米2,水容量在200~500米3。水库位置要在林蛙集中的分布区内,依靠林蛙对深水区的特殊感受性,自动集中进入水库越冬。从水路来说,离水库上游300米左右河流中的林蛙,能逐渐通过河流进入水库。在水库上方500~1000米范围内的林蛙,可以经陆地直接进入水库越冬。在水库下方的一定距离内的一部分林蛙也可经陆地进入水库越冬。根据林蛙的这种规律性,沿河流每隔500~800米就可修一座水库。水库的位置,要修在河畔沿岸的一侧,便予引水入库距离主河道要有10米长左右的距离,并且要在洪水冲击范围之外。注意不要修在主河道上也不要修在洪水泛滥区内,因为夏季山洪暴发,春季冰雪融化,形成较大洪流,携带大量泥沙,很容易将建在河道上及洪水泛滥区的水库冲毁。修建水库,一般采用人工挖掘,从地面向下深挖2来,将泥沙石块运出库外,修成人工水库。水库的形状可以是任何形状水库底一般修成平底形,亦可中央部分加深,深度达到2.55~3米,库壁要修成斜坡形,防止水浸塌方。水库上游设入水口,入水口要高出库底2米以上。下游设出水口,出水口距库底亦需在2米以上,使蓄水深度达2米。出水口要用铁网封好,防止蛙游出。在入水口前挖一条通向河流的引水渠,以引河水入库,使河水在水库通过,库水不断更新,保持流动状态,水库出水口下挖排水渠,末端排入河流。在引水渠上游与河流相接处,设闸门,控制入水量,尤其在春季更需通过闸门控制水量。水库是一种永久性养蛙生产过程,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用推土机作业,修建略大一些的水库,库壁亦可用石块砌筑。坚固耐用,减少维修费用。水库在使用时,在引水渠上将主河道截流,基本将全部水里引人水库,从秋季林蛙入河时开始,到春季4月份林蛙出河为止,始终保持流水状态。林蛙出库之后,将引水渠封闭,使水库断水,防止淤塞。水库还须经常进行管理和维修。在管理方面,要防止山洪冲毁和淤塞,在夏季汛期前,必须将引水渠闸门关闭,在入水口处用土封闭,防止山洪冲入水库。维修方面主要是清除淤泥,一般淤塞不严重时,每两年在夏季清理一次。下面分别叙述种蛙和幼蛙的水库越冬方法。①种蛙水库越冬种蛙水库越冬法是目前最好的保存种蛙方式,存活率高、死亡率低,简便易行,安全可靠。水库保存种蛙,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为浅水贮存阶段,第二个阶段为水库越冬阶段。贮蛙池暂存阶段:贮蛙池类似产卵池,池深60厘来,长5米,宽3米。池壁及池底可用砖石水泥修筑。水口按对角线设计,池内保持40厘米水深,池水保持流动状态,不断更新,应在40~60分钟内,基本更换全部池水。灌水口和排水口都要设拦网,防止种蛙顺水或逆水逃走。贮蛙池的面积要根据种蛙数量而定,上述规格的池子可存放种蛙万只左右,一般养蛙场修4个贮蛙池就够用了。贮蛙池贮蛙的方法,捕捞之后经过选择的种蛙要立即放入贮蛙池。在池中放置木块等漂浮物,供蛙在水温升高时登陆栖息、种蛙在贮蛙池内存放时间,从9月中旬捕蛙开始,一直到10月末转入水库为止,大约45天。林蛙在种蛙贮存池存贮,是种蛙越冬的一个过渡阶段,林蛙经过暂贮之后,才能入水越冬。这种冬眠方法,主要是根据林蛙的冬眠生态特性决定的。林蛙从9月中旬入河冬眠,到10月末这一阶段,处于不稳定的散居冬眠期。水温超过10℃,林蛙在水中处于活动状态,气温10~13℃,林蛙从水里重新登陆土岸活动。在9月中旬水温平均在10℃以上,如果将林蛙直接入库,由于水温不稳定,林蛙不能在水中安定冬眠而逃往别处。水库越冬阶段:种蛙放入水库时间,须在10月末或11月初,水温要稳定在10℃以下,而且要降至5℃左右,此时林雄不仅不能上岸,而且水下活动也大为减少,活动范围缩小,在几十厘米或几厘米以内,尤其在深水区。因此,水温在5℃左右,种蛙入库,可以在水中安定休眠。种蛙在水库内越冬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散放越冬法,另一种是笼装越冬法。散放越冬法是将种蛙散放在水库里,让蛙在库内自由寻找越冬场所。在种蛙入库之前,投入库内一些林蛙越冬的隐蔽物,也可不放隐蔽物,让蛙在库内聚集过冬,这种方法对蛙无不良影响。种蛙入库时,要选择比较暖和的天气,在中午温度较高时,将种蛙捞出,装在麻袋里,送往水库倒入水内。如果天气寒冷结冰,一定要带水运送,方能安全入库。水库冬眠可实行密集越冬法,在水库实行密集放养,符合林蛙天然越冬习性。水库放养密度每平方米可放300只左右,甚全可以更密集一些。散放越冬法使林蛙在库内自由活动,寻找最佳适宜的越冬环境,其成活率高,死亡率低。笼装越冬法是将种蛙放在用铁丝编织的笼子里,连笼带蛙一块放入水库越冬。70厘米×60厘米×30厘米规格的铁笼,可装500只种蛙越冬。雌雄可以混装,亦可分装。笼子在水中的放置方法是在装完种蛙之后,将笼盖封严,不留缝隙,防止蛙从另中逃出;笼子要规整地平放在库中。如果水质干净,泥沙含量低,可将蛙笼移到入水口处,此处水体更新速度快,溶氧丰富有利于种蛙安全越冬。②幼蛙水库越冬幼蛙在水库越冬和种蛙基本相似,幼蛙放入水库的方法主要靠幼蛙沿河道自动入库,上游大约300米的幼蛙,基本都能逐渐集中到水库越冬。因此,为了引导幼蛙进入水库越冬,要在秋季,9月末将河水引入水库。幼蛙进入水库后,不再随水游动,但不是所有幼蛙都能在水中停留,因此需在出水口下瓮子堵截,将拦捕之幼蛙再送入水库,拦截工作一直进行到10月末幼蛙进入稳定冬眠才停止。在捕捞成蛙的同时,能够铺到大量幼蛙。这些幼蛙要像种蛙那样暂时贮存,到10月末至11月初,放入水库越冬。幼蛙在水库越冬,一般情况可以和种蛙使用同一个水库,互相之间无任何不良影响。在幼蛙数量特别多、密度很大的情况下,可修一些小型的幼蛙越冬专用水库。幼蛙水库以小型为主,面积为30~50米为适宜,甚至还可再小一些,20米左右也可以。修筑方法,选择河岸附近,距河流5~10米距离,土质条件好,有泥质土层,保水性好,不易渗水,河流水源充足,冬季不断水,并且从河里引水入库比较方便的地点,挖掘库坑,深2米,长宽根据条件而定。一般可修长5米、宽5米的方形水库,亦可修筑长8米、宽5米的长方形水库,库壁要向外呈45°倾斜,库壁倾斜对冬眠之后幼蛙登陆方便。有一定斜度,还保护水库,避免放水后库壁倒塌,填塞水库,减少蓄水量。水库引水方法与种蛙水库相同。幼蛙水库要在整个越冬河段上,修筑4座幼蛙越冬水库,每座相距200~300米,在此范围内幼蛙能够自动集中到水库中越冬。水库里同样要放置隐蔽物,如草把、石块等。幼蛙从10月中旬开始逐渐向水库集中,到11月末大部分集中进入水库,潜伏在隐蔽物中冬眠。幼蛙集中到水库越冬,其优点在于水库的水深,不易冻干,是安全的。另外,能减少天敌的危害。(2)地窖越冬林蛙的基本越冬方式为水下群集冬眠。林蛙在天然河流或在水库越冬时常发生冻死、闷死或乱捕乱捉的现象,给生产者造成很大损失。另外,人工水库越冬场的建设一般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每年要对越冬水库进行清理和维修。最重要的是对于种蛙的选择无法进行,采用林蛙地窖越冬方法可以避免上述的不利因素,可以有计划地在春季对种蛙进行选择和繁殖。下边简要介绍林蛙地窖越冬的方法。在离繁殖场不远的地方,选择一处地下水不渗漏,土质啊疏松的地方,挖一长3米、宽2米的地窖,窖顶覆盖土厚0.5米,留一个通气口和窖门,窖门大小为0.5米×0.5米,气孔高出容顶土层0.5米,其直径为0.08米。窖底平铺一层厚0.25米的泥沙土,泥沙各占一半。这样的地窖可以使600只种蛙过冬。采用林蛙地窖越冬法一定要严格进行管理,窖温保持在-1~7℃,湿度保持在60%~70%。且每周要检查1~2次。(3)水井越冬根据养蛙发展的趋势将林蛙的越冬来用育磷度的方法。水井越冬法是其中方法之一,采用石块、砖、水泥砌成一个井,井面积视条件而定。这种结构可建在屋中,但一定要保证水温低,水中溶氧量高、水的PH等因素,还要预防天参采用水井越冬法,一定要实行科学管理,水温必须达到林蛙自然越冬的要求,不能过高。引入井中的水可以是江河水、山间溪流,也可以是家中井水等,但一定要保证长年流水,这祥水中溶氧量才能充足;否则、由于林蛙密度高,溶氧不足,导致窒息而死。因此,有条件的养殖户可酌情采用,在生产实践中加以发展完善;无条件者不可盲目利用,否则易造成巨大损失。3.贮水池贮水池的作用就是提高水温。东北地区早春气温低,水温也很低,在蝌蚪胚胎发育过程中,水温偏低、延缓发育时间,影响蝌蚪生长发育。在换水时,注入贮水池的水,可以防止水温的降低,对胚胎发育十分有利。

林蛙养殖新技术

包山林蛙该如何安全越冬,一起来看看吧。

1、越冬适应期

在林蛙越冬前和越冬后都有一个适应期,分别是入蜇适应期和出蜇适应期,这两个时期的管理极为重要,是林蛙能否安全越冬的关键。在越冬前,这时的气候不稳定,而林蛙也是由肺部呼吸开始转化为皮呼吸,所以需要一个适应期,所气候的不断变化,林蛙自行的调整身体机能,在气温低时,林蛙会进入水中,气温升高时又会回到岸上,如此反复几次,直至能完全转化为皮呼吸,才正常开始进入越冬期。

这时如果让林蛙强行进水越冬,很有可能会使其不适应,最后窒息而死。同样出蜇适应期是林蛙结束休眠,开始上岸的过程,春季昼夜温差大,低温时,会寻找隐敝遮盖物适应环境,如果场地中没有适合它的地方,也会造成它死亡。

2、越冬池越冬

如今林蛙养殖的主要使用的越冬方法是设施越冬池式和窖式,设施越冬池是指在大棚或温室环境中修建越冬池,一般挖取一个长方形的水池,深度要保证结冰后有1米的水位,所以具体深度视各地区的环境而定。越冬池的以边要有坡地,方便越冬后林蛙出水,在进出水口要安装好装置,防止漏水,在越冬池底部可放置一些石块,模拟野外环境。

水池修建后好要做好消毒措施,以免在越冬遭受病菌感染,还有注意蛇鼠的危害,但水温高于气温时即可进行越冬,一般按每平米放300只左右的林蛙。越冬时可用设备保持池水微微流动,每隔10天就需换水一次,换水时不要一次性降水换掉,一般每次换水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使水温差不超过2度,换水后要及时进行曝气。保持水体溶氧在7-9mg每升,缺氧时要及时换水,保持溶氧含量,另外将水温维持在2-4度,越冬存活率在95%以上。

3、地窖越冬

地窖越冬和越冬池不一样,越冬池是在水体中越冬,而地窖是没有水的,在挖地窖时要根据当地的气温而定,一般地窖越深,地窖底部的温度就越高,而东北寒冷地区可挖2.5米左右深度。在地窖底部最少要覆盖半米的土层,还要有一个通气孔和窖门,气孔高出窖顶土层半米,在地窖底部可铺一层泥沙土,再在上面放一层枯枝落叶,这也是为了模拟林间环境,使林蛙能快速适应。

每平米可放200-300只,也可视情况相应减少,越冬时控制温度在1度在零下6度之间,湿度在80%-90%,死亡率极低,而温度一旦过高要及时通风降温,湿度过低要及时喷洒水雾增湿。

以上是林蛙安全越冬技术的全部内容

人工林蛙养殖技术与管理专业

可以人工养殖雪蛤。

1 、蛙种选择

种蛙应体健、动作灵敏、无畸形、无外伤,具有纯正东北林蛙性状,蛙龄为2~4年。雄性体重15~25 g,雌性体重为25~45 g。可选择野外自然生产的蛙卵用于养殖。

3、蝌蚪饲养管理

活水饲养池每立方米可饲养变态前期的蝌蚪500~600尾,死水饲养池饲养变态前期的蝌蚪200~300尾。蝌蚪饲养期应保持蝌蚪池内的水质透明度为30~50 cm,水体溶氧5 mL/L以上,水温15~25℃,最佳温度为15~20 ℃。饲料应营养全面,无霉变。

可根据不同时期蝌蚪生长发育需要调整动、植物性饲料的比例。也可使用蝌蚪专用颗粒饲料。蝌蚪变态前,平均体长应达到5~8 cm,平均体重达1.4~2.0 g,大小均匀,活力旺盛。

4、变态蛙饲养管理

当蝌蚪腹部收缩,肘突出现时,即进入变态期。应及时将变态期蝌蚪移至变态池,变态池周围应铺放厚5 cm以上枯枝落叶,以利于幼蛙隐蔽、捕食和保持皮肤湿润。变态期蝌蚪向变态池转移时,应在气温凉爽时进行。

为防止蝌蚪受伤,捕捞出的蝌蚪应立即放人铁桶或塑料桶,蝌蚪与水的比例宜为l:2。运送蝌蚪的时间越短越好,场内运输最长时间不应超过60 min,外运时则必须用塑料袋密封充氧后运输。

扩展资料:

人工饲养林蛙具有投资少,收益大,用工少,见效快,不与农林业争劳力、争土地的优点,适宜农村发展副业生产、开发利用黑龙江林蛙资源。根据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了林蛙的人工养殖场必须建设在林蛙的分布区域内。

林蛙的分布虽然很广泛,但主要产区在东北三省。黑龙江省的小兴安岭地区如宁安、尚志、五常、牡丹江等地区都是林蛙人工养殖的重点地区。

养鸭


人工林蛙养殖技术,人工林蛙养殖技术
  • 花杂草龟养殖,养殖龟赚钱吗
  • 花杂草龟养殖,养殖龟赚钱吗 >> 花杂草龟养殖,养殖龟赚钱吗...

    人工林蛙养殖技术,人工林蛙养殖技术
  • 红虫养殖价值,养殖红虫视频
  • 红虫养殖价值,养殖红虫视频 >> 红虫养殖价值,养殖红虫视频...

    人工林蛙养殖技术,人工林蛙养殖技术
  • 我想挂张大图到网上获取地址-有什么网可以挂大图的吗
  • 我想挂张大图到网上获取地址-有什么网可以挂大图的吗 >> 我想挂张大图到网上获取地址-有什么网可以挂大图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