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田可以养殖泥鳅吗,泥鳅水沟养殖
水田可以养泥鳅吗
答:这个要看什么泥鳅了,因为泥鳅种类很多,有的泥鳅是保护动物。如果是普通泥鳅抓来可以自己养;倘若是保护类泥鳅,那么不可以抓来自己养。
泥鳅为底栖鱼类,栖息于河流、湖泊、沟渠水田、池沼等各种浅水多淤泥环境水域的底层。昼伏夜出,适应性强,可生活在腐殖质丰富的环境内。水中缺氧时,能跳跃到水面吞入空气进行肠呼吸。
稻田可以养泥鳅吗
近年来,泥鳅养殖的效益还不错,归根结底就是泥鳅养殖的成本低,且技术也不复杂。很多地区,在泥鳅养殖的发展过程中,也研发出了许多新技术,下面我们要了解的是铜仁市改造稻田高产养殖泥鳅试验。
稻田改造
1.稻田选择
试验点位于江口县闵孝镇。5丘面积较大、集中的稻田,共计面积9亩。地势平坦,土壤为弱碱性黏性土,土壤肥力较高,保水性好。周边交通便利,便于物资和产品运输。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无畜禽养殖场和生活污水等污染源。
2. 田埂改造
沿田埂开挖 20 厘米宽的基脚沟,深度视土质软硬程度而定,挖到硬土为止,一般20厘米。以混凝土平整基脚,单排横砌6块390毫米×190毫米×190毫米规格水泥空心砖挡墙。每隔5米在挡墙外部再紧贴砌一空心砖柱,以保证座水后挡墙能够承受住压力。挡墙内部以水泥砂浆粉饰,做好防水措施。在对角线位置分别设置进水管和排水管,进水管高于水面20厘米左右,排水管铺设在池埂底部与排水渠相连,蓄水时用PVC管套住。
3.防逃防害设施
进排水口安装40目双层聚乙烯滤网。稻田上方和侧面均用尼龙防鸟网覆盖,以木柱或水泥柱作为支架固定。防鸟网设置一般高2米,以方便饲养管理和捕捞为宜。
鳅苗放养
1.苗种选择
品种为台湾泥鳅,苗种来源为附近当年人工繁育苗。苗种体长3~4厘米,要求无病无伤、体质健壮、游动有力、体表黏液丰富、规格整齐。
2.苗种放养
放苗时间在4月下旬,密度为6万尾/亩。鳅苗种入池前用食盐水浸泡10分钟左右以杀灭携带的致病菌,浸浴消毒时要注意观察泥鳅的反应情况,如有不良剧烈反应时要缩短浸浴时间。鳅苗入池时要放试水鳅20余尾,检测池水是否会引起鳅苗不良反应。
养殖管理
1.水质管理
放苗之前,应先进行培饵。此时水深不宜过深,可先期注水0.4米左右,每亩施腐熟发酵的猪、牛粪等300千克左右或多元复合肥25千克。每间隔2~3天注水10厘米左右直至达到正常深度。这样有利于水温提升,便于轮虫、桡足类、枝角类等饵料生物的培育。养殖过程中保持水位70厘米以上。定期注换池水,前期可每半月换水1次,中后期特别是夏季高温季节每10天应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控制在15~20厘米。定期巡塘,发现泥鳅浮头时要及时换注新水。可采取施用微生态制剂、底质改良剂、泼洒生石灰等方式进行水质调控。保持水质“肥、活、嫩、爽”,溶解氧在3毫克/升以上,pH 7.5左右,水色为黄绿色。
2.投饲管理
投喂全价膨化配合饲料,投喂量为泥鳅重量的 4%~6%。随着气温、水温的升高,泥鳅的活动量和摄食量逐渐增加,应适当增加投喂量,以在一小时内吃完为宜。投喂采取“四定”原则,定时:每天投喂3次,分别是上午8点左右、中午12点和下午6点左右。定量:根据泥鳅的不同生长阶段,在一定时期内投喂量相对稳定。定位:泥鳅的游动能力相对较弱,为减少泥鳅长距离游动摄食,应沿池塘四周均匀投喂。定质:保证投喂的饵料不受潮、不变质等。
3. 病害防治
坚持“防治结合、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注水培饵前要彻底清塘并晒塘,选择苗种要规格统活动力强、体形健壮。定期检查、加固防逃设施和进、排水口。定期驱除和清理蛇、鼠、蛙、鸟等敌害生物。此次养殖过程中泥鳅没有发生大的病害。
收获上市
9月后,泥鳅规格便达到30克/尾以上。此时可视市场情况和气温变化适时捕捞上市。台湾泥鳅具有不钻泥的习性,可用地笼进行捕捞,剩余的将水放干后集中捕捞。此次试验共捕获成品泥鳅9730千克。
效益分析
1.投入成本
共改造稻田9亩。投入包括稻田改造费用 65000 元,铺设防鸟网费用 9500 元,苗种费用43200元,饲料费用93400元,稻田租金6300元,水电、人员工资、病害防治等有关费用合计19700元。试验总投入237100元,平均亩投入26344.4元。
2.销售收入
共起捕成品鳅9730千克,平均亩产1081千克。泥鳅按塘口销售平均价格26元/千克计算,销售收入252980元,平均亩销售收入28108.9元。
3.经济收益
此次效益核算是把稻田改造工程、防鸟网铺设等固定设施投入计算在内,稻田改造一次投入可使用 6~10 年,防鸟网可使用3年,第二年养殖则可节约成本约每亩8278元。
小结与讨论
1.泥鳅是一种大众化的小型经济鱼类,目前市场前景较好。在铜仁地区,泥鳅价格与鲟鱼价格差不多,但养殖泥鳅投入要小得多,技术门槛更低,更能为普通农户所承受。养殖泥鳅应选择台湾泥鳅,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苗种来源有保障。
2.本文介绍的改造稻田养殖泥鳅模式是一种在铜仁山区更容易推广的模式。山区百姓思想更为保守,流转土地时不允许破坏稻田边界、土质和面貌。相较于直接挖田成塘,本文的模式改造成本略高,但当年即可回收成本实现盈利,往后盈利可达每亩万余元,经济效益可观。
3.养殖成功的关键在于防漏、防害和养水,田埂改造时,务必做好防漏措施。稻田的选择要远离大河大沟,防止洪灾损毁。防害设施要配备完全,定期巡塘,定期清除敌害生物。暴雨天气尤其小心,务必经常巡塘。塘中可适当种植水葫芦、水白菜、水花生,为泥鳅生长营造良好的水体环境。
4.苗种投入约占养殖成本的20%。台湾泥鳅繁殖的技术门槛不高,建议大规模养殖时,苗种以自繁为主,降低养殖成本
水田养泥鳅一亩能养多少
小泥鳅可以喂一般的鱼食。泥鳅多在晚上出来捕食浮游生物、水生昆虫、甲壳动物、水生高等植物碎屑以及藻类等,有时亦摄取水底腐植质或泥渣。泥鳅样子泥鳅喜欢栖息于静水的底层,常出没于湖泊、池塘、沟渠和水田底部富有植物碎屑的淤泥表层,对环境适应力强。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故应属温水鱼类。当水温升高至30℃时,泥鳅即潜入泥中度夏。冬季水温下降到5℃以下时,即钻入泥中20-30cm深处越冬。泥鳅不仅能用鳃和皮肤呼吸,还具有特殊的肠呼吸功能;当天气闷热或池底淤泥、腐植质等物质腐烂,引起严重缺氧时,泥鳅也能跃出水面,或垂直上升到水面,用口直接吞入空气,而由肠壁辅助呼吸,当它转头缓缓下潜时,废气则由肛门排出。每逢此时,整个水体中的泥鳅都上升至水面吸气,此起彼伏,故西欧人对它有“气候鱼”之称。冬季寒冷,水体干涸,泥鳅便钻入泥土中,依靠少量水分使皮肤不致干燥,并全靠肠呼吸维持生命。待翌年水涨,又出外活动。由于泥鳅忍耐低溶氧的能力远远高于一般鱼类,故离水后存活时间较长。在干燥的桶里,全长4-5厘米的泥鳅幼鱼能存活1小时,而全长12厘米的成鱼可存活6小时,并且将它们放回水中仍能活动正常。
田里养泥鳅怎么养
1因为泥鳅是底栖鱼类,喜欢生活在有淤泥的水流速较缓的环境中,而且泥鳅还特别喜欢钻洞。所以,使用大水缸养泥鳅时,我们首先要在水缸的底部,填入大概30厘米后的土层。土层最好由泥土、稻草、粪便之类的混合而成。泥土也最好选择塘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尽可能模仿泥鳅在野外的生存环境。
2底层泥土准备好后,在水缸内加入半米左右深度的水。如果使用自来水的话,最好在阳光下晒3-5天的时间,消除氯气之后再使用。之后,按照每平方米,投入20-40条仔鱼的方式,去进行饲养。
3因为泥鳅在气温高于30度,低于5度时,都会 钻入泥土中休眠。所以,在水缸中养泥鳅时,注意要可以照射到阳光,阳光又不能太猛烈。如果庭院中没有遮阳处的,可以种植葡萄或爬山虎,在夏季时为泥鳅提供阴凉地。
水田可以养泥鳅吗视频
放一些材料,然后在加一点儿醋,再烧一会儿就可以了。
水稻田养殖泥鳅
这个其实没有定数的。你可以这样计算。如果有技术亩产能达到3000斤,出塘的时候差不多是40尾一斤。那么就要有12万尾的存活数目。 根据你自己的技术放养合适的鱼苗,管理。
苗种建议大家选择寸苗,一亩稻田可以投放苗种5万尾巴左右,寸苗的价格在1毛一尾左右,需要的苗种成本大约是5000元,后期饲喂不用怎么花钱,还可以购买一些小麦粉、玉米粉等做喂养饲料,养殖4个月左右就可出售,这期间成本为4000元左右,整体算下来苗种及饲养成本在9000元。
农田养泥鳅
主要还是泥鳅养殖方式的不同吧!野生泥鳅和人工养殖的有所不同。养殖泥鳅与野生泥鳅的区别如下:
人工苗种适应能力强。
人工泥鳅苗种自孵化之日起,就在人工设计的养殖场所成长,适应能力强;而野生泥鳅,生性狂放,不受拘束,难以适应养殖场固定狭小的空间。
人工苗种吃食快。
人工苗种从孵化出来起,就开始吃人工培育的饲料,所以吃食快,易吸收;而野生苗种,吃惯了各种杂食,突然吃人工饲料,需要一个漫长的适应过程,当适应后,其实已经错过了泥鳅生长的黄金时间。
人工苗种不易生病。
人工苗种与外界接触少,而且在人工消毒的池水中生长,染上疾病的机率非常小,而野生苗种在野外生长,不确定性因素很多,也许某些泥鳅本来就携带有病原体,对日后人工饲养时,出现的大面积死亡埋下了隐患。
人工苗种成活率高。
人工养殖的泥鳅苗种的成活率一般在80%左右,好的在90%左右,最高的在95%左右。而野生泥鳅苗种的养殖成活率一般在40%-60%,最高也不过80%。
这下明白了吧,野生泥鳅并不比人工养殖泥鳅要好,而且野生泥鳅还有可能存在寄生虫和各种疾病,有可能会危害大家的身体健康呢。所以大家一定要理性认识野生泥鳅,不要盲目的购买和食用。http://www.51niqiu.com/html/0928765246.html
农村养殖
农村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