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鳝养殖与野生的有什么外观不同,黄鳝养殖的历史是什么样的
黄鳝作为“小水产”养殖品种,以往不被人们所重视,自然资源也十分有限。长期以来,人们只在捕捉数量较多时做简单的暂养,究竟始于何时,未见记载。在大力发展水稻种植的年代作为稻田中的有害生物被大量毒杀。针对黄鳝的研究,始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刘健康(1951)首先发现了黄鳝雌雄同体现象,并进一步发现黄鳝是雌先熟型雌雄同体,即黄鳝从胚胎到性成熟期是雌性,成熟产卵后,卵母细胞消失,卵巢退化,精原细胞开始发育,最后向雄性方面转化直至以雄性特征再次性成熟。
20世纪80年代末,陶亚雄、周定刚、董元凯、韩名竹、王兴礼、邹记兴等对黄鳝的繁殖机制和人工繁殖进行了研究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游文章、吴建开等在20世纪80年代末对黄鳝的池塘养殖和利用水泥池人工养殖进行了必须的研究。之后,各种养殖方式先后出现,如稻田养殖(樊祥国,1996;凌志勇,1994)、网箱养殖(彭秀真,1995)、土池养殖和水泥池养殖(彭秀真,1995;黄林,1993;李廉,1990)等黄鳝养殖的发展,是顺应市场的需要发展起来的。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水产养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水产常规品种的养殖规模和产量得到了迅猛的提升,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国务院关于解决人们“菜篮子工程”问题提出后,人们吃鱼难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人们从对吃鱼量的追求转到了对质的追求,一些当时称为“小水产”品种(如黄鳝、鳜鱼、甲鱼、黑鱼等),因为味道鲜美,备受推崇,这些品种的市场价格也一路飙升,人们对这些品种的养殖热忱也不断提高。
不少水产科研单位和一些水产养殖场开始对黄鳝进行人工养殖的研究,在黄鳝人工繁殖、种苗培育和成鱼词养方面进行了探索,为日后的黄鳝规模化养殖提供了大量的技术资料。黄鳝养殖的大力发展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网箱养殖技术成熟后,才开始形成规模化养殖。黄鳝养殖的规模化发展到现在,为我国市场提供了大量的鲜活黄鳝,但因为国内市场的巨大需求和国际市场的需求量的逐步增大,黄鳝的供需矛盾也日益加大。
长期以来,黄饍的人工养殖种苗供应完全依赖于野生种苗,野生种苗的有限供应制约了黄饍养殖规模的发展。现在,科学家们正在进行黄鳝人工繁殖规模化技术的研究,并已经有了较大的技术性突破,可望近几年得到推广。
黄鳝
黄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