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区分基尾虾和明虾,如何区分基尾虾和明虾图片
怎么区分基尾虾和明虾?
看它们的头,它们头部的须不一样,基围虾尾部比明虾看起来长,而且明虾虾壳的颜色比基围虾的深,偏向于深青色。
基围虾体被淡棕色,腹部游泳肢鲜红色,额角上缘6~9齿,下缘无齿,无中央沟。第一触角上鞭短于头胸甲长的一半。腹部从第四节起背面有纵脊第一对步足无座节刺。雄接器为Y形,雌接器侧板为C形,中央板呈舌状。下缘无齿,第一触角上鞭约为头胸甲长的1/2,成熟虾雌大于雄,体长范目为80~150毫米,体重范围为5~50克。产卵盛期为每年的4~8月,海捕虾成活率较高,为珠江口一带渔民出口港澳活鲜虾之―。
明虾须很长,眼为复眼,胸部五对步足,腹部五对步足,身体挺且有弯曲度,虾节间外壳相互分离,可自由伸缩,雌对虾个大每斤小于7个头为真正大虾,雄对虾每斤大于13个头,叫虾钱。
怎样区分对虾的公母?
对虾分公母。母对虾个头大,色青,俗称青虾;公对虾个头小,仅及青虾的三分之一,色黄,俗称黄稍子。
一般来讲,母的皮皮虾的个头没有公的那么大,而另一个区分公母的办法是通常,母的皮皮虾的脖子部位都会有一个白色的“王”字,公的皮皮虾在大爪下分别有一个细细的小爪。
雄虾略呈黄色,长13~17 cm,第1腹肢的内肢特化为交接器。雌虾,虾青色,长18~24 cm,雌虾的内肢极小。 雌虾在第4、5步足基部之间的骨片上有一圆盘状的受精囊。雄性无受精囊。
对虾真的是一对一对生活在一起?
对虾是十足目对虾总科对虾科的1属。全世界共有28种,美洲大西洋岸有7种,太平洋岸6种,印度-西太平洋共14种,太平洋及地中海1种,西非1种。中国有10种,栖于热带、亚热带浅海。对虾属个体大,通称大虾。雌性成长个体体长一般16~22厘米,重约50~80克,最大的可达30厘米,重250克;雄性较小,体长13~18厘米,重30~50克。中国北方常成对出售,故称对虾。根据生态习性,对虾可分定居型(如日本对虾、宽沟对虾、欧洲对虾等)和洄游型(如中国对虾、墨吉对虾、长毛对虾),前一类栖于沿岸浅海,白昼常潜入沙底内,不作大范围的移动;后一类栖于河口沿岸混浊海域,常作大范围的移动和洄游。对虾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如多毛类、小型甲壳类和双壳类软体动物等,有时也捕浮游动物。对虾属中最特殊的一种是中国对虾,它分布于亚热带海域的边缘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有长距离洄游习性,在低于10℃和高于30℃的温度条件下,尚能生存。产卵场所在河口附近及沿岸的低盐度海区。在黄渤海5月前后繁殖产卵,受精卵孵化成为无节幼虫,体呈卵圆形,不分节,仅有3对附肢,与成虾毫无相似之处,经6次蜕皮,变为蚤状幼体;再蜕皮3次变为糠虾幼体,再经3次蜕皮变为仔虾,形态构造与成体相似,体长不过5毫米,行游浮生活,再经几次蜕皮才下沉到海底生活。仔虾常大量密集于河口低盐水域和潮间带,它们能进入河口内生活,到体长30毫米以后返回浅海,幼虾生长迅速,到10月底即可成长交配,雄性将精荚塞入雌接器内,经过冬季约5个多月,到第2年5月繁殖产卵时受精发育。对虾是暖水性种,不能适应过低水温,经过长距离越冬洄游到黄海南部较深水域越冬,秋末集结洄游前大量成群,形成有利的捕捞条件和渔汛期。世界对虾年产量30~40万吨,在海洋渔业中占重要地位。目前全世界养虾生产发展很快,中国对虾养殖产量在1986年达8万多吨。斑节对虾1986年仅台湾养殖产量已超过4万吨。
真正的美味。对虾大小均有,用大蒜、柠檬油或者peri-peri腌泡汁加工。对虾价格低廉,在游玩的过程中至少要品尝一次。南非大多数对虾都从北边的邻国莫桑比克进口。莫桑比克从前是葡萄牙的殖民地。
之所以称之为“对虾”,是因为上等的对虾一对要达到一两以上的重量。
amlzm
厄~~~~~
楼主很有爱啊。。。。
对虾名称的由来其实和虾本身没有什么关系,是因为市场上卖对虾的时候顾客买一个嫌少,买多了吃不掉,所以习惯两只两只成对卖(也符合中国人喜欢双数的习惯),所以“对虾”一词就这样来了。
貌似不是吧
对虾是怎样生存的?
在繁多的甲壳动物中,还是先从人们熟悉的对虾谈起。
对虾有着细长如梭的身体
对虾有着细长如梭的身体,多数长18~23厘米之间,大者长26厘米,重60~80克。也有特大的个体。据报道,1996年8月,广西一渔民在北部湾捕获了3只特大对虾,共重1.42千克,最大的一只重0.49千克,虾身长49厘米,连须长近1米。对虾的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头部有两对红色的长须,叫触须,比它的身体长2.5倍,沿身体两侧伸向后方,显得英姿飒爽,古时谑称长须公、虎头公、曲身小子。长长的眼柄上有一对黑色的眼睛,随眼柄转动,能使它眼观六路。它有10对附肢,所以称十足类,5对用于捕捉食物和海底爬行,5对用于游泳。尾部是扁平的尾扇。
对虾的生命非常短暂
对虾个体较大,过去是按对销售计价,按对计算捕捞量,久而久之,对虾就成了它的名字。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称:“闽中有五色虾,亦长尺余,彼人两两干之,谓之对虾。”人们在“对虾”前面冠以“中国”二字,叫中国对虾,也称东方对虾。
对虾主要分布于黄海、渤海,平时栖于海底,喜在泥沙底质的海底活动,以捕捉小型甲壳类的幼虫或硅藻为食,沙蚕、海蛇尾等也是对虾最爱吃的食物。黄海渤海不仅为对虾提供了丰富的食源,也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很适于对虾的生长、发育和繁衍后代。
每年,对虾在黄海南部度过严寒的冬季。当春风送来春天的信息时,从3月开始,对虾就成群结队,一批一批北上进行生殖洄游。对虾喜欢在河口附近产卵,渤海沿岸是它繁殖发育的好地方。所以,北上的大群对虾,绕过山东高角,经过上千千米的漫长旅程,于5月初游到渤海湾和辽东湾沿岸浅海处。5月上旬,雌虾不顾路途的疲劳,把满腹的希望播撒给大海,产下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粒卵。对虾卵很小,400粒卵排在一起才有1厘米长。对虾的生命是非常短暂的,产卵以后的亲虾见不到将要出生的子女就与世长辞了,为后代留下一个广阔的生活空间。
对虾卵经过发育而成幼虫。它体积很小,长只有1/3毫米。样子奇特,和成虾几乎没有任何相似之处,需要经过复杂的变态过程才能长成成虾。初期的幼虾叫无节幼虫,每生活一段时间就要蜕一次皮,每蜕一次皮,身体就长大一些,样子也变一些。蜕六次皮后发展为蚤状幼虫,以后再发展为糠虾幼虫,再蜕三次皮后才长成只有6毫米左右的仔虾。此时它们甚贪食,生长也快,仅半年时间就长得和成虾相似了。当然从孵化出来到长成成虾,道路漫长而坎坷,不少成员夭折了,还有些充当了其他动物的美餐,有些在变态蜕皮过程中受挫而丧命,只有部分成员闯过一次次劫难,成为幸运者顽强地生存下来。幼虾经过几个月的摄食和生长变化,至秋末都由幼年进入成年,身体长大了,性成熟了,于是就忙于寻求配偶,交配结合。
对虾
成熟雌虾往往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以向雄虾通报本身的生理状况,吸引雄虾。雄虾得到信息后也会立即跟踪而来。双方一旦情投意合,雄虾就在一旁耐心等待。雌虾就抓紧在交尾前蜕一次皮,换上新衣。一旦蜕皮过程完成,在新皮尚未变硬之前,雄虾便立即与雌虾腹面相对而抱,将装有精子的精子荚顺利地送入雌虾的交接器内。雌虾将精子保存在胸部的纳精囊内,待来年春季回来产卵时再一边产卵一边释放精子,使卵子受精。对虾很奇特,不是在生殖季节雌雄同步产卵排精,而是先交配,精子在雌虾体内保持数月之久。
冬天就要到了,阵阵北风送来北方的寒意,天气变冷,海水渐凉。对虾耐不住寒冷,成群结队沿着先辈走过的路径,开始了向南方即向黄海南部较深海域的越冬洄游,到那里养精蓄锐度过寒冬。也就在对虾每年冬季南下、春天北上的过程中,形成两次捕捞的好时机。
当然并非所有虾类都像中国对虾那样把卵产到大海里就撒手不管了。有的虾是把卵产在卵袋内孵化;有的是产卵以后,雌虾把卵收集起来黏成核桃一样大小的卵块,用前方的脚抱住卵块孵化,并不断地转动卵块以保持其清洁。几周的时间雌虾不吃不喝,忍饥挨饿,用期盼的眼睛,耐心地看着一个个小虾出世。我国沿海有50多种对虾,除中国对虾外,还有身体略小的新对虾,具棕褐色横斑的斑节对虾和短沟对虾,分布于广东、福建等地海域的长毛对虾等。世界上有不少对虾经济价值较大,如分布于北美洲大西洋沿岸的多毛对虾年产量达10万吨,印度的龙头对虾、法国的三沟对虾、日本的日本对虾等都是重要经济虾类。1989年世界虾类总产量为220万吨,其中养殖虾类占26%,而新对虾则占养殖虾总产量的15%。
养虾
养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