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鲢池塘高产养殖,池塘花白鲢高产养殖技术
白鲢的养殖
鲢鱼人工养殖方法技术
1、建立鱼塘
鱼塘建立的环境将不能太嘈杂,不能有太多的人为因素干扰。整个养殖过程应该是比较安静的,因为鱼虽然在水中游荡,但是它却非常敏感。鱼塘深度不要太深,一般不超过2.5米,同时还要在鱼塘中放一些有机肥肥料,这样才更利于鲢鱼的生长。
2、放养鱼苗
一般放鱼苗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单一养殖,另外一种是混合养殖。单一养殖主要是以鲢鱼繁殖为主,增加产量。而混合养殖的话一般是将不同品种的鱼类放养在一个鱼塘里。不同品种的鱼有不同的生存环境需求和生长特性,将不同种类鱼放在一起,更有利于鲢鱼的生长。
3、日常管理
鲢鱼在生长的时候,最基本的生长需求就是食物。而食物的主要来源是饲料和水中的一些微生物,浮游生物。而日常管理的最主要目的就是保证鲢鱼能正常存活下去,定期更换饲料。
4、越冬管理
在养殖鲢鱼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对鲢鱼进行越冬管理。一般情况下,水中温度不能低于10摄氏度。如果温度实在太低,可以将鲢鱼打捞起来,进行市场处理。
白鲢的养殖技术
1.花鲢鱼的生活习性
花鲢鱼是一种喜高温鱼类,最为适宜的温度为 24~30℃,夏季的鲢鱼食欲十分旺盛,因此我国北方地区的鲢鱼生长迅速期一般集中在 7~9 月份,立秋之后鲢鱼的食欲会逐渐下降。鲢鱼本身的性格较为活泼,喜好跳跃,但是较为笨拙。
花鲢鱼生活的水体需要有足够氧气,如果水中缺氧会立即浮头,很快死亡。但是整体来说,鲢鱼的生长周期较短,并且成活率较高,通常情况下,鲢鱼的性成熟年龄较草鱼早 1-2 年。
2 花鲢鱼的网箱养殖技术
鲢鱼网箱养殖鲢鱼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养殖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充分的应用水资源,达到养殖的立体效果,因此具有养殖成本低、养殖数量大等特点。
养殖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做好网箱的管理工作,如果采用新箱养鱼,需要将网箱在水中浸泡 7~10 天,避免网箱结构刮伤鱼体。当网箱放入水中之后,会在浮游生物的作用之下附着大量细菌以及脏物,此种环境下鲢鱼发病率会进一步增加,同时饵料数量也会逐渐减少。所以网箱需要定期进行清洗,通常情况下为半个月一次。
为了保证网箱当中有足够多的饵料,需要定期移动网箱位置,并且洪水季节还需要应用此种方法防止网箱被冲垮。另一方面需要做好鲢鱼饵料的控制,虽然鲢鱼主要以浮游生物为养料,但是如果水体营养过瘦或者是网箱数量过多时,需要合理的投放有机肥以及化肥。当养殖经过一年之后,鲢鱼体重将会扩大 10~15 倍,此时需要进行分箱处理,保证网箱当中的营养成分以及足够的活动空间。
白鲢的养殖密度
养殖密度主要根据鱼的大小来决定,一亩池塘中,若是3-5cm的鱼种可投放6千至1万尾,若是10-15cm长的鱼种可投放5千尾,若是20cm长的鱼种可投放2千尾,也可以选择2千尾13cm左右的优质黑鱼种与300尾大规格花白鲢进行套养。黑鱼的养殖密度可根据水源、进出水条件、饵料来源等情况稍作调整。
黑鱼养殖密度
黑鱼的养殖密度与鱼种的大小有关,一般可以在660平方的池塘里放养6000至10000尾3至5cm长的鱼种,或是5000尾左右10至15cm长的鱼种,或是大概2000尾20cm长的鱼种。黑鱼的养殖密度较大,需要较大的面积进行养殖,密度太小会影响它们生活的水质,从而影响黑鱼的生长。黑鱼的饲料主要是颗粒状的脱脂鱼粉。若池塘的水源条件好或者进出水的排水条件好,可以适当增加密度,饵料的好坏也可以影响密度。
黑鱼养殖密度
黑鱼种一般有野生和人工繁育的两种来源,不管选择哪种来源,在入塘之前都要进行仔细的筛选,选择大小相似、有活力的鱼种。然后用3%至5%的食盐水浸泡洗浴10分钟左右,最后放入池塘中。养殖黑鱼时要投入规格较大的,大概10至15cm的优质鱼种,投放大约2500尾,同时还可以放入200至300尾大规格的花白鲢鱼种。
黑鱼养殖密度
养殖黑鱼的注意事项
1、选择合适的池塘。池塘一般为3至5亩大小最为合适,不需要太大。池塘里的水源要充足,进水排水都要非常方便,水深大概1.5至2米,池塘底下的泥巴厚15至20cm左右。
2、投放鱼种的规格。目前市场上单条0.7至2千克的黑鱼是比较好销售的,所以放养的鱼种规格应该是75至100克每条。因此投放的规格是根据市场上售卖的商品黑鱼规格来决定的。需要根据养殖的技术、饲料的来源等因素决定放养的密度。一般投放的黑鱼种大概是2000至2500尾每亩,还可以同时投入200至300尾规格为100至150克的花白鲢。
黑鱼养殖密度
3、饲料投喂方法。人工饲养的时候应该要采取定时、定点的驯化投喂方式喂养,每天两次,上午下午各一次,一般放养了一星期左右就都能浮到水面进行抢食。投喂的时候要仔细的观察食台周边的吃食情况。如果食台周边的黑鱼不多,抢食少的时候就可以停止喂食了,这说明黑鱼已经吃饱了。黑鱼是食肉性的鱼类,活的死的都吃,主要是以小鲫鱼小虾米和一些其他的野杂鱼为食。
4、养殖管理方法。黑鱼吃的多,因此排泄物也就多,排泄物能让池塘的水变肥,浮游生物在肥水里非常容易繁殖,这样就会导致池塘里的水缺氧。如果水中发生缺氧,一定要及时使用增氧机,以保证黑鱼所需的氧气。如果缺氧较为严重的时候,可以对部分水面进行消杀。
白鲢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白鲢鱼为食素类鱼抗低氧能力差,抗环境污染能力也差 喂浮萍类植物
白鲢养殖一亩多少斤
一亩鱼塘饲养小口鲢鱼,养殖技术规范,若是以白鲢养殖为主,一亩产量大概在300-400公斤。如果是合理搭配混养,一亩产量大概是80-100公斤。
鲢鱼在生长的时候,最基本的生长需求就是食物。而食物的主要来源是饲料和水中的一些微生物,浮游生物。而日常管理的最主要目的就是保证鲢鱼能正常存活下去,定期更换饲料。
白鲢的养殖技术和方法
1. 池塘建设
①池塘面积。单口池塘面积最好在5~10亩之间,池底要平坦,便于管理和起捕。注水深度以2米左右为宜。
②水源。水质清新,水源充足,可随时灌注。
③电源。动力电、照明电要架设在鱼塘边。浅水区和池角最好有少量天然水草或人工种植水草,为大白鱼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
2. 清塘、消毒、施肥
①清塘。池底淤泥不能过厚,以保持在20厘米以内为宜。
②消毒。注水前鱼池要彻底消毒,杀灭池内病原体。常用消毒药物是生石灰,其既能消毒又能调节水质。每亩用量100千克,用水溶解后全池均匀泼洒;注意,水位最高时池水淹没的池堤部分也要泼洒到位。消毒7天后,先注水70~80厘米深,之后由浅入深,少量多次,至7月初,水深达到2米左右为宜。
③施肥。投放鱼种前7天左右,施入发酵好的粪肥,每亩用量150千克左右。
3. 配备增氧设备
10亩以内的池塘,配备大型搅水式增氧机1台。增氧机不能只在缺氧浮头时使用,应与养殖普通鱼一样,坚持“三开两不开”原则:“三开”,即晴天中午开机30分钟,使溶氧过饱和的上层水转移到下层,减少氧气外逸;阴天半夜开机至日出,防止缺氧浮头;严重缺氧浮头时开机,一般在半夜至日出前后。
“两不开”,即傍晚池水溶氧含量最高时不要开机,雨天中午不要开机。
4. 投放春片鱼种
投放时间在5月1日前后。投放规格约为50克/尾,要求大小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投放密度在300尾/亩。同时,搭配投放大规格花白鲢(150~250克/尾)50~60尾/亩,既能充分利用水体,又可调控水质。收获时,每亩可产鱼250~300千克,成鱼规格约1千克/尾。
5. 饲料投喂
根据大白鱼食性特点,常采用两种投喂方式:
一是投喂活饵鱼。应配备活饵鱼池,用于养殖活饵鱼或收购活饵鱼放入其中饲养,以确保活饵鱼稳定供应。活饵鱼的品种,可选择地产野杂鱼(如川丁鱼、小规格鲫鱼等)和低值鱼(如小规格花鲢、白鲢等,体长不超过在塘大白鱼的1/4即可,如规格太大,可作鲜鱼饲料使用)。活饵鱼一次投喂量为大白鱼在塘量的2倍以上,每间隔7天投喂1次。此种投喂方法,需要计算大白鱼的在塘量,比较繁琐,不好掌握。
二是分前期与后期投喂。前期投喂鲜鱼,后期投喂人工配合饲料。选择低值成鱼,如1.5千克/尾以下的花白鲢或野杂鱼等,绞碎成鱼糜投喂至5月末,之后剁成碎块投喂至6月末;每天投喂2次,上午8时和下午4时各1次,投喂量以2小时内吃完为宜,日投饲率约为8%。7月初,用人工配合饲料替代鲜鱼,最好选择浮性料。浮性料投喂方法:在上风口一次性倒入鱼池,上午8时和下午4时各投1次,投喂量以1小时内吃完为宜,日投饲率约为3%。沉性料投喂方法:可用投饵机驯化投喂,坚持“少量多次”原则,每次掌握8分饱。
此投喂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投喂鲜鱼和投喂人工配合饲料不能同时进行,前期(6月末前)投喂鲜鱼,后期(7月初开始)投喂人工配合饲料。
6. 日常管理
一是做好水质调节工作。春片鱼种入池后,每隔10天注水1次,至7月初水深2米后,可根据水质情况定期换注新水,保持水质环境良好。
二是做好鱼病防治工作。定期目检和镜检鱼体,做到“无病早预防,有病早治疗”,避免因病害造成不必要的损失。7~8月高温季节,是大白鱼生长旺季,也是鱼病高发期,要每间隔10天向池内泼洒生石灰1次,每次每亩用量20千克,pH值保持在7.5左右,池水呈微碱性。这样既能调节水质,又能防治细菌性、病毒性鱼病。
7. 起捕上市
北方地区水产品市场,每尾1千克左右的大白鱼最受消费者欢迎,售价高、销量大。农历8月初,大白鱼的平均规格可以达到1.1千克/尾,此时可陆续起捕上市。
经济效益分析
1. 销售收入
297千克/亩×平均销售价60元/千克=17 820元/亩。
2. 养殖成本
①春片鱼种15千克/亩×260元/千克=3900元/亩。
②鲜鱼550千克/亩×12元/千克=6600元/亩。
③人工配合饲料400千克/亩×6.50元/千克=2600元/亩。
④人工费750元/亩。
⑤水电费200元/亩。
⑥其他费用(鱼药、生石灰、粪肥、运费等)300元/亩。
合计每亩养殖成本14 350元/亩。
3. 纯利润
17 820-14 350 = 3470元/亩。
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
一是春片鱼种规格偏小,成鱼上市时间晚。措施:养殖者自行培育大规格1龄鱼种或2龄鱼种,这样做可以提前陆续上市,避免集中销售。
二是春片鱼种靠购买,成本偏高。本地购买大白鱼春片鱼种,每尾价格在10~15元;若在外地购买,还要增加长途运输成本,且易感染鱼病,降低成活率。
措施:如果养殖者购买夏花培育秋片鱼种、1龄春片鱼种、2龄春片鱼种,成本可下降40%。
三是投放密度偏小,单产不高。措施:每亩投放鱼种500尾左右,平时注意加强饲养管理,收获时亩产可以达到500千克以上。
四是低值鲜鱼储备数量不足,影响大白鱼的正常生长。措施:低值鲜鱼可在上年按计划养殖或秋季收购,越冬后投放于活饵鱼池中储备,或提前收购储于活饵鱼池中。这样不仅能够确保鲜鱼供应稳定,还能保证定时、定位、定质、定量投喂,满足大白鱼正常生长的营养需求,鲜鱼成本可降低50%。
白鲢养殖周期
池塘养殖鲢鳙,在饲料充足的条件下,鲢鳙一般情况下一年可增重1公斤左右。鲢鳙常年可捕捞上市,6月份开始捕大留小,即6-7月开始将部分长至1.5公斤以上的鱼起捕上市,剩下的鱼冬季起捕上市,成鱼规格有每尾1.5-2公斤和2.5-4公斤。
鲢鳙鱼称之为食浮游生物鱼类,通过鳃耙滤食藻类、浮游动物和有机碎屑等,食物组成随环境中的食物来源而有所变化,但很难摄食大于10 um的食物颗粒。
白鲢养殖优缺点
(1)池塘单养。
池塘单养革胡子绝的优点是产量高、管理方便、捕捞收获方便;缺点是池塘利用不够,生产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①池塘条件。
池塘要求水源充足,不含有害物质,排灌方便,池底平坦坚实,淤泥厚度小于15厘米,池埂坚实无漏洞。
池埂高出水面40厘米以上,进水、排水口设置拦网防逃。
在池塘水面投放水浮莲或浮萍,既可遮阴,又可净化水质和作为辅助饲料。
在鱼种下塘前必须要求对池塘进行干塘、清整消毒和施基肥,注入新水,当池水中饲料生物繁殖达到高峰时方能放鱼种。
池塘面积一般以600-2000平方米为宜,水深1-1.5米。
②鱼种放养。
放养的鱼种规格要求一致,放养密度因鱼种大小及池塘、饲料、水源条件而定,一般每平方米放10厘米左右的鱼种5—10尾。
投放大规格鱼种可提高成活率和增加产量。
下塘鱼种规格应不小于5厘米。
③投饲。
鱼种刚下池时,应投喂一些优质动物性饲料,使其尽快恢复体质和加快生长。
革胡子鲶是以动物性饲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如螺、蚬、蚌、蜗牛等贝类以及蝇蛆、蚕蛹、蚯蚓及动物尸体及下脚料等。
贝类应将壳打碎后投喂,韧性大的需打碎或绞成肉浆做成食团以提高利用率。
粉状饲料(鱼粉、骨粉、虾壳粉、玉米粉、米糠、麦麸等)最好与肉掺在一起混合投喂。
有条件的可按照革胡子鲶的营养需要,配制成粗蛋白含量30%以上的颗粒饲料投喂,这样既可提高饲料利用率又可加速鱼的生长。
饲为应在饲料台上。
饲料要精粗搭配,每天早、中、晚各投1次,投喂坚持“四定”。
适当施有机肥培育浮游动物,可以满足革胡子鲶的摄食需要,降低饲料系数。
④日常管理。
经常打扫饲料台,保持水质清新,防止鱼因密度大而缺氧。
换水要过滤,以免带入寄生虫等敌害。
还要防止蛇、鼠打洞及雨后涨水逃鱼,平时巡塘应检查有无漏洞,拦鱼设施是否被破坏等。
(2)池塘混养。
革胡子鲶与其他鱼混养能充分利用水体空 间,发挥池塘生产潜力。
利用这种方式还可以用来清除池中野杂鱼和控制罗非鱼的过度繁殖。
革胡子鲶可与链、鳙、鲤、草、罗非鱼等鱼混养,但不能与肉食性鱼类混养。
混养的鱼种规格要适当大些,最好当年能达到商品规格,能和革胡子鲶一起干塘起水上市。
混养方式有: ①以革胡子鲶为主,搭养其他鱼:一般每平方米放养5-6厘米的革胡子鲶鱼种3—6尾,每2-3平方米搭养一尾家鱼种。
②以
白鲢养殖基地
15万尾左右。
养殖白鲢鱼每亩水面可放养15万尾左右。以单养为主,不提倡混合放养,一般养殖一个月左右应进行分池。养殖白鲢鱼的池塘环境水源和水质要以靠近湖泊、水库、河流、渠道为主。白鲢属中上层鱼,终生以浮游生物为食,在鱼苗阶段主要吃浮游动物,长达1.5厘米以上时逐渐转为吃浮游植物。
白鲢的养殖缺点
卵囊藻科(Oocystaceae)。植物体为球形或者是椭圆形的球形群体,群体通常是由2、4或8个细胞组成,在群体外有一层果胶质构成的胶质包被。藻细胞为椭圆形或者卵圆形,细胞长10-19μm,宽9-13μm,一般情况下产生2、4、8或16个似亲孢子。卵囊藻主要分布于河口和水产养殖池塘等富含有机物的水体中,具有持续时间长和种群稳定等特点,能降低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因子的浓度,提高水中的溶氧,从而使水环境处于良性的平衡状态,抑制弧菌的生长。
目前的水产养殖方式主要以工厂化养殖池、高位池、土池等海水或半咸水养殖池塘为主。对虾养殖业是我国海水养殖业的支柱产业,而我国在发展对虾养殖的过程中,始终受到各种对虾病害问题的威胁。通过生物技术调控养殖水域中微生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来预防疾病,是对虾养殖生态防病的重要内容。卵囊藻广泛存在于南方对虾养殖池,种群稳定,适应能力强,可调控和改善养殖环境并防止对虾疾病。
传统的卵囊藻培养方式是采用开放水泥池培养,其培养规模大,产量高,但缺点是:(1)易污染,占地面积大,受天气影响大,不易掌控,而且藻细胞生长缓慢、倍增时间长、一次性投资大而产量低,不适用于扩种阶段;(2)传统方式所培育的卵囊藻藻相不够稳定,易老化和倒藻,其用于对虾等养殖池塘特别是养殖中后期时,会出现池塘水质不稳定,藻相不利于对虾的生长,发生倒藻现象,死亡的藻类会产生大量藻毒素,进而导致对虾等海产品的死亡;(3)传统方式所培育的卵囊藻难以在常温下进行长时间的存储和运输,给使用造成不便。这些导致卵囊藻难以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大规模的应用。
养殖基地
养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