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小蝌蚪的常见病,蟾蜍养殖的小蝌蚪常见病
养殖小蝌蚪的常见病害
林蛙从蝌蚪到成蛙都能发病,林蛙得病必有原因,无缘无故是不会发病的。
所以,当林蛙发病时,必须查清发病原因。那么林蛙为什么会发病呢?其原因是很复杂的。林蛙像其他动物一样,蛙病的发生与三方面因素有关,其一即内在因素,也就是林蛙自身的体质强弱;其二是病原微生物;其三是外界环境条件,其中也包括认为因素。若无病原微生物,即便是蛙得体质差些,理论上林蛙也不会得病。可是林蛙生存环境中,是不可能不存在病原微生物的,实际上林蛙不可能在无菌条件下生活,也就是说林蛙的生存环境中有大量的微生物。但是有的地区养蛙不发病,有的地区林蛙得病;即便是在发病地区,也不是所有林蛙都得病,有病蛙,也有没得病的蛙,这就说明林蛙得病与自身体质强弱有密切关系。不良的环境条件常常使林蛙大量发病,这也是养蛙实践为人们所熟知的。综上所述,蛙病的发生受林蛙、病原微生物及环境条件三方面因素所影响。因此,有关林蛙病害病因的分析、蛙病的预防、蛙病的治疗都应该建立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消灭病原微生物,为林蛙创造适宜的生态环境条件,优良的饲养技术,是蛙病预防和治疗的理论根据和基础。1. 引起林蛙发病的环境因素蝌蚪生活的水中,幼蛙、成蛙生活在林下或人工模拟的生态环境中,林蛙还有漫长的越冬休眠期,外界环境条件,如水温、气温、光照等对林蛙的取食、活动、生长发育、繁育起着重要作用。当林蛙赖以生存的外界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势必影响林蛙一系列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强度,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引起林蛙发病。水体中的溶氧量与蝌蚪的生存关系密切。水体中的溶氧量低,代谢强度低,体质变弱,容易发病,甚至窒息死亡。水中的酸碱度对蝌蚪生长发育也有明显的影响。蝌蚪饲养池中腐殖质过多,以及残饵等被微生物分解时,排除硫化氢、沼气、碳酸气等有害气体,能使蝌蚪中毒。幼蛙、成蛙遇到暴晒,冬眠期林蛙皮肤干燥都能造成林蛙大量死亡。2. 蛙病发生的生物因素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植物性病原体,如病毒、细菌、藻菌等;另一类是动物性病原体,如原生动物、寄生虫、蠕虫等。3. 蛙病发生的人为因素这是由于人为技术处理不当,使林蛙体质虚弱,免疫力下降,造成林蛙发病。放羊密度不当,投喂饵料单一,营养不全面;投喂变质饵料,引起水质变化;繁殖场没有进行彻底消毒,从异地购进种蛙没有消毒,带进细菌和寄生虫;没有及时清除有病的蝌蚪和病蛙,致使病菌蔓延造成重复感染:林蛙生长发育、繁殖等各个阶段不能科学管理,也能使蝌蚪和成蛙、幼蛙发病。
小蝌蚪能消灭害虫吗
青蛙捉害虫,保护了庄稼,是人类的好朋友。所以我们要保护青蛙,那我们应该怎样保护青蛙和蝌蚪呢?
1、呼吁广大群众,紧急行动起来,坚决制止和打击处理捕捉、销售、宰杀青蛙的违法犯罪行为。
2、宣传原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意义,倡导绿色文化,营造保护青蛙的氛围。齐抓共管,加大对保护青蛙的宣传力度。
3、保护青蛙栖息地,严禁捕杀、贩卖青蛙;青蛙是生态灭虫的农作物益友,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养殖小蝌蚪的常见病害图片
新引进的蛙卵首先用清水清洗,然后用0.05%的高锰酸钾浸泡一下即可。有条件的地方可在卵孵化之前用驱虫剂冲洗蛙卵表面,预防寄生虫传播。蝌蚪消毒前应认真做好病原体检査。幼蛙消毒一般用短时浸泡法或喷淋法,常用药物有漂白粉、硫酸铜、磺胺嘧啶、高锰酸钾、庆大霉素、四环素、土霉素。
消毒时间长短,还应根据当时温度、湿度、水温及蝌蚪幼蛙承受能力灵活掌握。
饲养小蝌蚪要注意什么
只要方法正确的话是可以养活的 首先需要一个比较宽敞的鱼缸,注入清水,并保持水中的氧含量,因为小蝌蚪是靠鳃呼吸的。
再有就是定时投喂食物,每次投喂少量煮熟的鸡蛋黄碎屑和少量蔬菜碎屑,注意鸡蛋黄很容易把水弄混浊,一定要少量的投喂,待吃完后可以继续少量投喂,明天至少喂3次。如果水变混浊请尽快换成清水。等蝌蚪大一些可以少量的喂一些颗粒状的鱼虫。这样可以使蝌蚪长得更快一些。
小蝌蚪养殖及管理方法
大部分的蝌蚪是用口部成列的角质齿刮食藻类为生,吃水中的浮游生物。蝌蚪还吃蚊子的幼虫、干面条末、肉末、小鱼虫、面包屑等。蝌蚪饲养管理:蝌蚪应分级饲养,同一日龄蝌蚪按个体大小不同进行分级,每月1次,以利于统一投饲管理。合理掌握饲养密度,在分级过程中进行分群、组合,以同级个体适当的密度,进行分池饲养。
饲料要品种多样、优质,正确掌握好合理的投饲量,不可过少过多,每天定点投喂一次,每次投喂量均衡,随日龄增长而逐渐适当增加。
在蝌蚪采食旺季,或变态前后,应更严格做好投喂管理工作,以防各种疾病的发生或因环境条件的不适而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早期孵化的蝌蚪应加强饲养,促其当年变态;晚期孵化的蝌蚪应合理控制饲喂量,不使其当年变态,让蝌蚪越冬,以降低死亡率。蝌蚪生长发育后,变态的时间受繁殖孵化季节和外界气温的影响极大,一般5~7月份产卵孵化的蝌蚪在7~9三个月中可以变态,8~9月份以后繁殖孵化的蝌蚪要经过越冬,到第二年4月份以后才能变态成幼蛙。
蝌蚪病害的防治,蝌蚪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
1、清整池塘。亩用生石灰100千克进行消毒,消毒后过滤进水,亩施放经发酵的鸡粪基肥150千克。
2、饲料投喂。使用通用型精养鱼配合浮性颗粒料,粗蛋白含量30%。每天上、下午各投喂一次,投喂量为池鱼体重的3%~5%,具体投喂量以投料后25分钟基本吃完为准,实行定点投喂,将饲料投喂在用毛竹围成的方框形食台中。
结合红眼鱼喜食青绿饲料的食性,在池塘中保持一定浮萍或每天适量投放,以满足红眼鱼对青绿饲料的需求。
3、水质管理
要求池水透明度基本控制在25~30厘米,做到保持水质爽活清新。从4月份开始逐步加注新水提高水位,高温季节达到2米左右。4~5月份每10~15天加注新水一次,每次5~10厘米,6月份后的高温季节7~10天加注新水一次,结合水质状况一般每次10~15厘米。并加强水体环境的管理,清除池边杂草,及时捞除水中杂物残饵,保持食场卫生,保证了良好的水质要求。
4、病害防治
每月泼洒一次氯敌杀菌宁进行水体杀菌消毒。
20天左右使用一次生石灰,每亩用量10千克。
高温季节每半月使用一次微生态制剂。
对鱼病做到及时发现、对症治疗,取得良好的病害防治效果。
养殖小蝌蚪的常见病害是什么
暴雨天气对水产养殖的危害与管理措施
暴雨,多发生在高温持续中突遇气候变化,常伴随大风和雷电,容易产生洪水、垮塌等自然灾害。对于水产养殖行业,在天气突变特别是暴雨降落的时候,水中溶解氧急速降低,鱼虾会出现缺氧浮头的现象。
暴雨极端天气容易造成昼夜和水体上下层温差大,水质变化快,水产养殖动物受环境变化影响应激反应加剧,免疫力下降,极易导致病害发生与流行,这对水产养殖业危害特别大。
水中氧气的来源与消耗
天气突变造成水体溶解氧的变化,可从水中氧气的来源与消耗来分析:
水体溶解氧的来源:
水中溶解氧主要来源是依靠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
1.空气的溶解;
2.水生生物(特别是浮游植物)光合作用。
水体溶解氧的消耗:
1.养殖生物呼吸作用;
2.微生物耗养;
3.水中化学耗养;
4.水中氧气的逸出。
在精养池中,晴天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可以达到精养池的一昼夜溶解氧总吸入的90.3%,扩散溶入水中的仅占9.5%。
池水中消耗溶解氧最多的为晚上的浮游生物、细菌的呼吸作用和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可占到72.19%,鱼类耗氧占16.1%,上层过饱和逸出的约占10.4%,底泥耗氧约0.6%。
影响溶解氧变化的因素
养殖水体溶解氧的变化,主要受光线强度和气压两个方面的影响。
1.水中的氧气主要来源于水生物的光合转换作用,其次才是对空气的溶氧。
天气突变常导致气温、光照、气压的突变。水温相对气温的恒定性较好,因此气温的突变并不是水中溶氧变化的主要原因。但光照的突变将严重影响水生物的光合转换过程,导致产氧量下降。
2.气压的降低,造成水体对氧的溶解度降低,导致水体缺氧。
3.在气压低的情况下,常可见水体底部污染物泛起,这就是所谓“泛塘现象。
“泛塘”现象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气压对水体的影响力,“泛塘”的结果造成水底因缺氧而抑制的好氧菌重新得到获取氧气的机会,由此急剧消耗水体溶氧。
4.环境气压低对养殖动物体内的溶氧能力同样产生了负面作用,导致血液携氧量的降低,因此动物需要通过更多的呼吸来增加氧的摄入。
5.一般在气压低的时候比如下雨之前,尤其是夏季暴雨来临之前溶解氧非常低,还有水生生物的光合作用,夜里要进行有氧呼吸释放二氧化碳,也容易造成溶解氧偏低。
因此,天气突变时水体缺氧并且养殖动物很容易浮头和生病,其原因主要是光照和气压影响的结果,而这个影响主要通过降低产氧、降低溶氧、增加耗氧综合形成的。
水体富营养化或偏肥的影响
现在水产养殖的水体大多富营养化或偏肥,甚者还施用一定的肥料来促使水体生产力提高,如果过量施肥,任何季节任何时候都会造成一定的水体富营养化,从而导致溶解氧降低。
解决的方法是:水体容易富营养化的池塘应该多投放一些鲢鳙鱼等依靠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如果遭遇雷电大风暴雨天气,应尽量开启增氧机加氧。
暴雨前后对水生动物的影响
暴雨前,气压低、天气闷热,池塘溶解氧快速下降,容易导致养殖动物处于不适状态。
暴雨时,水温急剧下降,光照减弱,微生物出现大量死亡,藻菌相易转换,池塘的微生态结构发生急剧变化,从而养殖动物容易发生“应激”反应。
暴雨后,天气晴热,多数池塘蓝藻大量繁殖,加上死亡的微生物腐败,导致池塘水质变差,底层缺氧,养殖动物容易患病。
空气压强与气候温度的关系
压强与温度是成正比关系的,降雨时空气中气温下降,但水温下降的比较慢,此时空气中压强小于水中溶解氧的减少,阴雨天气影响日光的穿透,从而很难维持稳定的水温,同时连续阴天数日还会影响藻类繁衍,导致氧的损耗。
暴雨期间水产养殖的管理措施
1、暴雨前,应该加强巡塘,加固塘基及防逃设施,检查养殖器械和用电设施的安全等。
2、暴雨前中后都要开启增氧机,尽可能增加池塘溶解氧,减缓池塘微生物死亡,稳定水相,防止疫病大规模发生。可使用帮邦魔盒在线水质检测仪在手机软件上设置溶氧上下限,当停电,溶氧不正常时可以电话报警,让养殖户加快反应速度,减少损失。
3、暴雨期间,少投或不投饲料,以免增加池塘有机物耗氧量,同时增加鱼虾活动量,以摄食池塘微生物,从而减少池塘生物总耗氧量。
4、暴雨成灾的,在暴雨过后应及时做好灾后处理工作。如死鱼、病鱼,受暴风卷起的水草要立即捞出,并作无害化处理,防止腐烂污染水质,并估算死亡养殖动物的数量、重量,以供补放苗种参考。
5、灾害发生后,抓紧修复被洪水冲毁的塘坎和各种养殖设施,加固坝坎,及时清除池塘里过多的淤泥,迅速恢复生产能力。如对水浸泡的养殖设施如增氧机、水泵、投饵机等,应抓紧拆卸、烘干、冲洗并进行检修和维护,以便尽快恢复生产。
6、加强消毒工作。对有鱼虾池塘应尽量采用低刺激消毒剂,如使用活性碘、水产用二溴海因等泼洒消毒,可有效防止鱼体因擦伤所引起的体表溃疡、烂皮烂尾等继发性疾病。对无鱼虾池塘,将水尽快抽干,曝晒、清池,用生石灰150千克/亩,对池塘和周边进行消毒。
7、暴雨后,要调控好水质。有条件的可将浑水及时抽出,换注新水;对pH值在8.5以内的池塘,可泼洒生石灰调节养殖水体的pH值,改善水质。平均水深在1.5~2.0米的池塘,可每10~15天每亩用生石灰10千克,化浆水后全池泼洒一次;对水质变清的池塘,可投放生物菌肥、复合肥料等,以保持池塘有足够的肥量让藻相和菌相平衡;对水质过浓,池底有机质含量过多的池塘,建议施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微生态制剂、底质改良剂。比如酵之源,菌多多,弧克。使用微生态制剂的同时,必须开动增氧机,避免缺氧。
8、灾后及时补放苗种。对池塘逃鱼、应激死亡的鱼虾等情况进行观察、判断,以摸清存塘生物量,确定补放品种及数量。鱼种入池前应用2~3%的食盐水浸泡3~5分钟,以防病菌的传播。
9、加强灾后饲养管理工作,重点是投足饲料、施足肥料。饲料中要适当添加VC、免疫多糖、保肝健、免疫多肽进行投喂,提高鱼虾蟹抗应激能力;如果已经发生细菌性病害,则还需另外添加鱼用抗菌药物。
10、养殖池塘是养殖鱼类的生存环境,如何让经受洪涝灾害后的养殖池塘环境尽快稳定下来,为养殖鱼类提供稳定的生存环境,是水产养殖业者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
对在洪涝灾害中受损的池埂,进行修复和加固;对损坏的进、排水系统要及时恢复其功能。彻底清除沉积在池塘中的淤泥、杂物和垃圾等,为养殖鱼类重建良好的生存空间。对养殖池塘的供水系统与供电设施进行检修,发现问题要立即修复;同时,对养殖用设备,如增氧机、抽水机、渔船和网具等要仔细地检修,对于已经损坏的养殖用设备要及时修理和重新配置。
鱼急性烂鳃病、鳃霉病、出血病等爆发性疾病预防:
11、连日下雨及阴天,水温又再次回落到28℃以下,正是“ 急性烂鳃病”的爆发条件之一,同时连续阴天,水体藻类死亡老化,消毒不及时,底质有机质过多时,又是鳃霉病和出血病的爆发高峰。尤其是草鱼、鲤鱼、观赏鱼感染鳃霉较为严重,爆发性死亡率高;而花白鲢、草鱼、鮰鱼等出血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因此,在此天气条件下,加强此类疾病的预防。主要是,在做好消毒、调水工作的基础上,加强对鱼体体制的增强。增强鱼体免疫力及抵抗力在这时候显得尤为重要,龙昌杜仲叶提取物属于中草药绿色饲料添加剂,对于提高免疫力,尤其是强对流天气后的抵抗力,作用于鱼体虾蟹本身效果更为直接。
小蝌蚪养殖技术
1、和孩子一起到田间或小河边捉来小蝌蚪。数量不宜太多,3—5只就行了。捉到后,可以用塑料袋装上水,迅速带回家。
2、把罐头瓶洗干净,仔细检查是否还有油污。
3、找来幸运竹,最好是有根系的。没有也没关系。切成长短适宜的枝条,插入罐头瓶。将玻璃珠或小石子放入罐头瓶,目的是让他固定好幸运竹,防止它随意摆动。
4、加上清水,小心放入小蝌蚪。可以把瓶子放在阳台上或摆放在你想摆放的地方。让孩子经常观察小蝌蚪的长势。小蝌蚪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是很舒适的。因为幸运竹的根会释放出氧气,不至于让小蝌蚪缺氧。也不用勤于换水,因为水里会自然长出一些藻类可以让小蝌蚪填饱肚子。
养殖加盟
养殖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