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池塘水色清晰,养殖池塘水色
池塘养殖水质
水的酸碱,实际就是水的肥瘦,酸水肥、碱水瘦。鱼生活在水中,水质的优劣反映出的是酸碱程度和水色,水中的溶解物(多种矿物质,盐类,气体等),悬浮胶体物(污染物,腐殖质胶体等),悬浮物(藻类,浮游生物等)直接关系水质的好坏,和是否适合鱼类的生活。
池塘养殖水质 书
一般养殖池塘水质偏酸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水中有机质含量过高,缺氧分解引起溶氧不知足,氧化过程受抑制,使鱼粪和多余饵料分解不充分。在水量不增加,而积存的各种有机酸类却逐渐增多的状况下,水体自成酸性而pH值较低。
最简易的解决方法是增大溶氧量,为浮游植物、水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适宜的环境;其次是经常检查pH值的高低,做到及时调节,保证鱼虾生长的良好环境
池塘养殖水质调控与尾水生态治理技术
芳草萋萋,碧波涟涟,水声潺潺,位于灞河洩湖段的县城污水厂尾水功能性湿地建成使用后,不仅解决了尾水处理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提升了尾水水质,补充了灞河水源,更是我县全域治水的一个有力举措。
走进县城污水厂尾水功能性湿地,远远看到几块水域被各种郁郁葱葱的湿地植被包围着,行走其间,反而像是行走在某处城市公园,完全闻不到污水的气息。
谢向青介绍说,尾水就是虽已经过污水厂处理,但尚未完全达到国家标准的水。该湿地总面积3.1万平方米,修建了格槟石笼护垫、过水汀步、排水渠、生态塘、湿地,在湿地水循环系统中种植了芦苇苗、常绿鸢尾苗等水生植物,对去除水体中的氮、磷等富营养成分,净化水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经过湿地的生态净化之旅,尾水水更清、透明度更高、化学耗氧量等指标都会有所下降,水质接近Ⅳ类地表水。
清澈的水从湿地的生态池下哗啦啦流出,注入河道,谢向青说,利用湿地净化和稳定的生态化出水作为河道的补充水源,可以改善和提升片区水环境质量。
池塘养殖水质 管理丛书
1、合理搭配滤食鱼放养时,搭配三成左右的花白鲢,既能有效地降低水的肥度,又能提高池塘的产量。
2、适时注入新水
在6—9月份,每5-7天加注一次新水,每次10—20厘米。加注新水不仅带入较多溶氧,还带来池中缺乏的某些营养元素,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
3、定期泼洒生石灰
在鱼类主要生长季节,每半月泼洒一次生石灰。水深1米每亩用生石灰15-20千克,化浆后全池泼洒。既保持水质“肥、活、嫩、爽”,又能预防鱼病。
4、合理使用增氧机
使用增氧机要正确掌握开机时间。开机时间应采取晴天中午开,阴天清晨开,阴雨连绵半夜开;在鱼类主要生长季节,坚持晴天中午天天开。运转时间可采取半夜开机长,中午开机短的原则。
5、巧施无机肥
当池中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时,易形成“转水”,应及时处理。方法是在晴天的上午,每亩施碳酸氢铵和过磷酸钙各5千克,溶解后全池均匀泼洒,可有效地保持较长时间的水华而不发生“转水”。
6、坚持巡塘,谨防水质突变
每天坚持早、中、下午巡塘,注意观察水质变化。当池中蓝藻大量繁殖时,应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0.7克/立方米全池泼洒杀灭,然后再更换一部分池水。当发现池水由浓绿水变为清淡水,发黑、发臭,鱼在池四周活动不正常时,应立即开动增氧机,一方面抽掉底层水,另一方面立即加入井水等新鲜水,使鱼集聚在注水区,直到鱼活动正常为止。
池塘养殖水质调控
我们都知道“新塘旺三年”,这主要是因为新的池塘水质好,池塘中的有机质少,有害细菌、病毒都很少,水产在池塘中有一个很好的生长环境,所以在新塘的环境下水产都能够获得一个比较好的产量。
对于老塘来说,要获得好的产量,搞好池塘的生态环境就很重要。其中水质管理是重中之重。那如何搞好池塘水质呢?
清水塘认为,池塘水质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一,溶氧。这是保证水产有充足的氧气进行呼吸的前提。有了充足的氧气,水产的食欲也会更好,产量自然也会上升。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增氧机能够提升产量的原因所在。要搞好溶氧,主要从肥水、换水、增氧机的开启等方面去着手。
肥水可以培养大量的浮游植物,能够在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而制造氧气,进而提升水体的溶氧。换水也就是直接排掉池塘中的老水,降低池塘中有害物质含量,将溶氧更高的外河水放入池塘中,这样也可以直接提升水体的溶氧。而合理的开启增氧机可以直接给水体增氧。在给水体增氧这一工作方面,这几项工作都要注重,不要厚此薄彼。
二,水色。水色是池塘水体质量好坏最为直观的一个评判依据。一般来说,水体呈豆绿色或者红褐色的水是比较好的水色,而且如果水色在一天之中的颜色变化也比较多,这也充分的说明水体中的藻类活动强,是非常好的活水。如果水色太绿,比如是油绿色或者是深绿色,说明水体太肥,应当注意多换水,并配合追肥来调节水体中的藻相。如果水体浅绿色或者是灰白色,这样的池塘需要加大水体的换水力度,而且勤施肥,以量少次多来进行追肥,有进行肥水。
三,透明度。水体的透明度反映出水体中浮游生物的含量多少。水体透明度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出现不同。一般我们维持水体的透明度在30-40公分就好,具体来判断就是将手伸20公分进入水中,如果看见若隐若现的手指就说明透明度是在这个标准范围。如果透明度太小,说明水体中浮游生物过多,也有可能是有机质过多,池塘中耗氧的东西也多,很容易造成池塘上下层水体溶氧出现大的断层。这时候需要勤换水,勤底改。而如果水体的透明度过大,很明显水体就太瘦,这时候需要根据季节不同来进行追肥肥水。
整体来说,鱼塘水质的调节主要包括换水、追肥、增氧、底改这四个主要方面。这几个方面都需要协同进行,不可只做一方面而不做其它的,否则水质也难以调理好。
池塘养殖水质管理
每年冬季和早春季节水温低,池水处在相对静态,水质清澈,此时的水质调控方法是清塘消毒,施基肥,为鱼类饲养打好水质基础。
春季到夏初(3~6月)季节,水温不断回升;秋季到冬初(9~11月)季节,水温又不断下降。在这两个时期,特别是交叉阶段,经常注入新水,并对症药物预防鱼病,调控水质尤为重要。根据主养鱼类不同,进行适当追肥、投饵,可形成良好的水色和水质。
在夏季7~8月间,水温高,需人工调控水质:①当需要施肥时停止使用有机肥,巧施化肥;②经常注入新水并搅动上下水层;③用好增氧机搅动水层,特别是剧烈天气变化之前和之后进行池塘增氧,防止鱼类严重浮头和泛塘。
对于蓝绿色和砖红色水,采取大量换水、搅动水体增氧,必要时,局部用硫酸铜或络合碘等药杀,配合加水防泛塘,增施磷肥或微生态菌肥等综合方法进行调控;对于淡灰色和黑灰色水,采取补磷增施磷肥的方法调节;对于乳白色水,采用杀虫剂药杀浮游动物和增施化肥的方法进行调节。如果施化肥方法效果不佳,显示水质中还缺乏其他营养素,则采取施用适量有机肥配合调节。
池塘养殖水质指标以什么时间为准
是秋季
入伏后意味着水产养殖也就进入长达40多天高温期的养殖阶段,此阶段是养殖的中后期,养殖池塘多是投料猛、水质负荷严重、底质恶化等情况较为明显,塘口则多会出现水草腐烂、水草较少或者活力不足,出现“绿水、红水、黑水”等不良水质,水体透明度低,蓝藻问题日益严重,这些问题如不及时预防或处理解决会严重影响养殖经济效益。
池塘养殖水质标准
养鱼时对水质有什么要求,有句老话我想大概大家都知道,就是水至清则无鱼,所以选择好场地和区域很重要,下面我就根据自己的情况跟大家说几点。
一,明确需求,因地制宜,首先就是根据自身情况,明确自己的需求,弄清楚自己有多少资金来建设和规划鱼塘,搞清楚自己需要养殖那种鱼,因为鱼对水质得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有些鱼抵抗能力强,对水质要求一般,但,有些鱼对水质要求很苛刻,所以选择品质也很重要。因地制宜,如果要在自己家附近养殖.那就根据自己家水塘情况,选择品种或者调配水质。
二,注重方向,保护水源,明确养殖的品种和区域后,就要根据情况,重点注意养殖鱼对水质的要求和习惯,及时的对水源保护和改善,避免污水被流入鱼汤内,造成水质污染。
三,定期清理,预防为主,养鱼时要用饲料或者蔬菜秸秆等,投入鱼塘后,剩下的废渣要及时的清理,避免长期累积,水泡等化学反应,对水质的污染,做好预防措施,确保水质保持良好状态。
四,用心管理,科学管理,定期检测,及时调整,在养殖过程中很可能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我们可能都没有想好处理方法,所以我们在养殖的时候要用心养殖,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定期做好水质监测,如有问题,及时处理,并且不断的学习养殖方法,提高自身养殖水平,确保水质安全,保证自己的利益,这就是我的观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谢谢
池塘养殖水质调控技术
鱼塘调水可每隔七至十天加注新水,每次加水量应在总水量的20至30%左右,或者在每隔15至20天搅动塘泥,使溶解氧或营养盐在水体中上层浮动,另外还可以增加溶氧、使用生石灰调节PH值。
选好水源定水质
池塘应选在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水温适宜、排灌方便、无工(农)业和生活污染的地方。有条件的地方,可设蓄水池对入池新水过滤消毒,以杀灭水源中的病原体和敌害生物,一般可用25~30克/立方米生石灰或1克/立方米漂白粉全池泼洒;需杀灭虫害时,还可用0.5克/立方米90%的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
加水、换水调水质
夏季水温高,水质变化快,随着鱼体长大和饲料投喂量的增加,鱼类排泄物增多,极易造成池水污染,故应加强水质调节。一般每7~10天加注新鲜水1次,每次加水量为20~30厘米;每15~20天换水1次,可采用边注边排的方法,最好将排底层水排出,每次换水量为原池水的20%~30%。
要求新加、换水没有污染,泥沙含量低,水温与池水温差以不超过±6℃~8℃为宜。具体加、换水应视池水的肥度、鱼群活动和池塘渗漏等情况灵活掌握,通常情况下,整个夏季鱼池应保持最高水位。
搅动底泥改水质
每15~20天,搅动池塘底泥1次,每次搅动面积不少于鱼池面积的1/3,以晴天中午搅动效果最佳,闷热、气压低天气时不宜搅动。搅动底泥的作用是:使池水上下混合,促进池底有机质分解,释放出池底中沉积、吸附的营养盐和微量元素,使营养盐、溶解氧在上下水层中平衡分布,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改良浮游生物组成。主要方法有:
一是选择晴天上午,用钢丝绳或铁索链、长柄耙等往返拖动底泥;二是用水质改良机、吸泥机等机械搅动底泥,与泼洒生石灰水同时进行效果会更好,尤其是对淤泥较厚的池塘其改善水质的效果更为显著。
增加溶氧优水质
精养池塘应配备专门的机械增氧设备,适时开机增氧,以增加水中溶氧,为鱼类生长创造优良的水质环境。一般是晴天中午开,阴天清晨开,连绵阴雨天气时半夜开,有浮头危险时提前开,每次开机2小时左右。无机械增氧设备的鱼塘,亦可选用增氧剂等药物进行增氧。
使用生石灰调节PH值
养殖水体的PH值是影响养殖鱼类摄食、生长的重要因子之一,保持PH值的稳定是保证稳产、高产的重要手段。对PH值较低的养殖鱼塘,一般每半个月泼洒1次生石灰,用量为15~20公斤∕亩,方法是将生石灰加水溶解后趁热全池均匀泼洒,晴天上午使用。泼洒生石灰可起到杀菌、消毒和改善水质的作用。通常情况下,鱼类养殖池水的PH值应保持在7.0~8.5之间。
使用生物制剂改良水质
当水源水质较差或注水不便时,可使用活水宝、芽孢杆菌、光合细菌、EM菌液、底净宝等生物制剂,以增加溶氧,降低水中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抑制病菌生长,改良水质和底质,增强免疫力,促进鱼类健康生长。生物制剂在分解有毒有害物质过程中需消耗水中的溶氧,故通常选择在晴天上午9:00~10:00使用,使用时应开启增氧设备或使用高效增氧剂。
科学投饵稳定水质
夏季是鱼类快速生长的季节,饲料投喂量较多,对水质影响很大,为了稳定水质,应把握科学投喂原则,以免造成水质污染。投饵量应根据天气、水质及鱼类摄食等情况综合确定。天气晴好,水质清新,鱼类摄食旺盛时可适当多投,反之,则少投或不投。配合饲料以投下半小时内吃完为度;青饲料以当日吃完为宜。
一般配合饲料每天投喂2次,上午9:00~10:00及下午2:00~3:00各投喂1次;青饲料每天投喂1~2次。要严格控制上午鱼类浮头时投喂和夜间投喂,以免造成病害。饵料要选择配方合理、营养全面、安全无害、粒径应与养殖鱼类的个体大小相匹配,并坚持“五定”原则,即定人、定时、定质、定量、定位投喂,以降低养殖成本,促进鱼类健康快速生长。
养牛
养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