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力发电站除了发电的其他作用,水力发电站对自然环境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水力发电站对自然环境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水力发电站分两种。有水坝的和无水坝的。
1、
有水坝的就是常见的,比如三峡,还有很多世界著名的大坝都是。
有水坝的发电站通过水坝拦水,使上游水位抬高,从而利用水位差发电。
凡是人类活动都是改变了自然,谈不上对“自然环境”有利。人类活动要么对“人类”有利,要么对“自然环境”或/以及“人类本身”不利。
水坝型的水力发电站最重要的作用不是他能够发电(这是他第二大作用,因为水力发电很环保——比起火力发电来说——不产生废气废渣),他最大的作用是他是一个“水利工程”,即水坝形成的水库本身具有蓄水、防洪等重要功能。水库还可用作养殖、旅游等用途。由于水坝必须要利用地形,所以这种发电站多建在峡谷、山谷以及两岸地势较高的位置。水位上升给航运也带来了安全和便利。
不利影响也同样在于他必须要引起水位上升。水位上升将淹没大量河岸的丰富的植被、富饶湿润的土地,迫使大量动物搬迁,他们以前的家将被淹没,新环境可能使他们无所适从。大量珍惜的树木也将琛眠于水底。大坝兴建后,水生动物将难以通过大坝,给鱼类的繁殖(部分鱼会回到上游繁殖)带来影响。
这里你可以参考一下此文:
《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环境影响分析与保护》
2、
第二种水电站是不修剪大坝。这种在上游(山地区域)非常常见。上游地势变化快,水力资源丰富。该种电站通过在上游引水,由于引水管/洞平缓,过不了几公里,引水管/洞就和自然河床形成了极大的落差。然后利用该落差发电。你看见山坡上有几根一米粗的金属管道从上直下,就是这种发电站了。
这种发电站规模很小是他的优点,易于兴建且造价低廉。上游水量小(一般只有几十个水——即几十m3/s的流量),引水时往往将水全部引走。因此溪流中间就出现了一段完全断流的区域。该区域水生植物在水流断绝后完全死亡,鱼类也将无法在此区域通行。与大型(有水坝)的发电站相比,这种小型水电站一般是由地区兴建,缺少自然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对自然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在四川境内有很多(周围省我不清楚)。同时,也不得不说,这种水电站对相对贫困的山区带来了电力和收入,为区域的教育和经济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最后还是我前面那句话,人类活动一直给自然带来灾难,所有有利和不利都是相对于自私的人类而言,就像我们按照人类利益将昆虫划分为益虫和害虫一样。自然真是有苦说不出啊。
求有关鱼的资料
鱼在水下四处游动,其主要目的就是觅食,因为这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唯一手段,鱼又是变温动物,它的体温随着水温变化而变化,所以说不同季节的水温变化都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鱼的活动范围。
鱼在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活动范围,就是在一天里它有活动地点也在不时变更,这里面有食物、水温变化带来的影响,同时人为干扰也不容忽视,因为有些人水域钓鱼人多、旅游的人也多,鱼在此环境生存,抗钓本能增强。同时也变得异常警觉。
鱼在觅食时受天气影响也是比较大,天气闷热、气压低,鱼就会出现厌食现象,较大的鱼就会躲在水里不吃不动;反之,水温过低,鱼的代射功能减缓,它也会拒食,当水温适宜、溶氧充足,特别是夏季雨后,鱼儿就会活动异常,觅食积极主动,咬钩率成倍提高,当有的地方有食物时,鱼儿就会通过特有的方式互传信息,趋之若骛前去觅食,而水库一旦放水,水位迅速下降,鱼儿就会表现的惊恐不已,躲在较深的水里很少进食,这些也是鱼的习性特点。
总之,鱼类在生命活动中有一种同期性、定向性和群体性的迁徙活动习性,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洄游。洄游是一种现象,鱼类正是凭借这种活动满足它在某个生活时期需要的外部条件,使它的种群繁衍得到可靠的保证。鱼的洄游主要有四种:生殖洄游、索饵洄游、趋暖洄游、越冬洄游。我们在钓鱼中经常发现,春天鲤鱼、鲫鱼、鲇鱼等鱼种从深水来到浅水交尾;夏季雨后水库里的鲤鱼会溯流到上游进水口附近觅食;仲秋以后鱼又从浅水来到深水越冬。以上这些现象都在鱼的洄游习性范畴之内。
三文鱼
三文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