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的立体养殖,大海里养殖什么比较好
海水立体养殖
青岛市今年伏季休渔期为5月1日12时至9月1日12时。同时,专门制定出台了《2021年青岛市海洋伏季休渔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今年是《山东省规范海洋渔业船舶捕捞规定》实施的第一年,与2020年伏季休渔规定相比,我省、市今年呈现出新特点:伏休目标更高,所有休渔渔船必须于5月1日12时前进入船籍港或指定渔港停靠休渔,不仅要做到“船进港、人上岸、网入库”,同时还要实现“港规范”,休渔渔船应当在船籍港休渔,不得擅自转移停泊地点,由所属区市渔业主管部门组织管理;伏休管理更严,应休渔船网具一律上岸封存,不得放置于船上,严禁外省籍渔船休渔期间在我市港口和管辖海域停靠;违规处罚更重,渔业船舶不得遮盖、涂改、伪造、拆卸、出借渔业船舶标识,违者处罚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渔业港口经营人违反伏休目标相关规定的,可处最高50万元罚款。
为了满足伏季休渔期间全市广大居民的水产品需求,青岛将通过三种方式提供餐桌保障:继续推行“南鱼北养”养殖模式,为市场供给鲜活海水鱼;发展海洋牧场生态立体养殖,确保休渔期间市民对鲜活水产品的需求;积极发展远洋渔业。青岛市现有作业远洋渔船155艘,作业海域遍布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并与缅甸、刚果(布)等10个国家建立合作项目,捕捞品种丰富,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水产品消费需求。
海水立体养殖中,表层养殖海带等大型藻类
大约两茬。海带的养殖周期一般在5-6个月,不同的地区、养殖管理的技术都会造成周期的差异。我国的海带养殖是采用筏式夹苗栽培法,即将分苗后的海带幼苗,按一定的密度规格,一棵一棵的,或2-3棵一簇一簇的夹到苗绳上。海带,是海洋中的大型藻类,主要分布于温带和寒带海洋,它全身沐浴在海水中,随着水流摆弄着曼妙的舞姿,所以又有海底森林的美称
海水立体养殖的优点是能充分
花勃室内立体循环水养蟹系统(蟹公寓)发明人,《蟹公寓--室内循环水养蟹新技术》一书作者。开创了室内循环水养蟹新模式。运用自己多年总结的经验,结合室内循环水立体养殖技术,成功解决了传统螃蟹养殖成活率低、占地大、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新技术可以实现一年四季的室内养蟹,并实现提高4倍成活率,节省99%土地占用的目标。
将螃蟹养殖移至室内进行多层立体养殖,循环水处理,使水质、水温等因子完全由人工控制。提高成活率4倍以上,节省土地占用99%,出产的螃蟹品质高,质量稳定,规格大,符合食品安全要求。该项目还获得国家科技部颁发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立项证书,奖励创新基金70万元。研发的室内循环水对虾养殖系统,实现了在我国新疆等内陆地区进行人工海水一年多季连续生产。
海水立体养殖中,表层养殖
八月份世界海洋表层水温的分布呈现出有赤道附近海域向南北两极附近海域降低的特点;同纬度海域,中低纬度海域西部水温高于东部;较高纬度海域大洋东部水温高于西部。 影响海洋表层水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和洋流。
低纬度海洋正午太阳高度比较大,太阳辐射强,海水温度高,高纬度海洋太阳辐射弱,水温低。
同纬度海洋中低纬度大洋西部是暖流,东部是寒流;较高纬度海洋大洋东部是暖流,西部是寒流。暖流水温高于同纬度寒流水温。
海水立体养殖运用了什么原理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海鲜消费国之一,随着消费水平的逐渐提高,消费者对于海鲜需求也趋于多样化,选择面也越来越广,包括北极虾、三文鱼、银鳕鱼、帝王蟹、阿根廷红虾、格陵兰比目鱼等中高端进口海产品需求的增长日趋显著。
中国水产养殖业发展趋势
(一)创新性养殖模式。低密度、高效益。目前来说,养殖的高密度、低收益往往是制约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因素之一。在高密度的养殖作业中,鱼病虫害的发病率往往较高,收获的鱼类身体内往往残留有大量的农药等化学残留物,水质也会因此恶化。在今后的水产养殖中,必然会在低密度的养殖环境中进行自然养殖,尽量避免农药的使用及污染。
(二)创新性养殖方法。立体型、复合型养殖模式。水产养殖的模式不再仅仅局限于单一性养殖,会慢慢趋向于复合型和立体型养殖模式。
(三)创新性思想。改变养殖从业人员的思想观念,改变营销策略。从业人员不再仅仅局限于技术性、单纯性的养殖作业,在今后的发展趋势中,养殖人员的养殖方向将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真正做到将生产重心转变到水产营销上来。
(四)创新养殖资本。养殖业的发展是以市场需求为风向标的。在国内水产养殖渐成规模的今日,应当紧抓机遇,创造自己的特色品牌,走健康、环保的水产养殖路线,例如号召水产养殖低脂肪、高蛋白、高营养等特色养殖,真正做到特色养殖,提高养殖资本。
(五)创新性养殖品种。养殖业逐渐发展的今日,多品种的区域养殖将逐渐偏向于独一品种的特色化养殖,单一的养殖品种更加有利于形成强势品种,加强养殖业的地域独特性,拉大与周边养殖业的差异,在激烈的养殖产业竞争中加大自己的养殖优势和竞争力。
水产养殖的保护者
二氧化氯水产养殖药剂可用于治疗鱼、虾、蟹、甲鱼、蛙类等细菌性、病毒性疾病。对鲤、草、鳗、罗非鱼等的赤皮、烂腮、出血性败血病、肠炎、烂尾、水霉病等;虾类病毒病、黑鳃、白毛病、打印病等;蟹类烂腮、 水肿、肠炎、上岸症、颤抖等;甲鱼腐皮病、红、白底板病、出血病、穿孔病等;蛙类的皮肤病、眼病等病害具有独特功效,并能去除水中异味,改善水质,增加水体含氧量。
海水立体养殖优点
水域生态养殖是水生生物系统和水域环境的组合,从生态效益上看,水产养殖是自然再生过程,要注意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曾经在1986年指出,要发展“海业”,要把广阔的浅海和滩涂利用好。利用海洋生物技术等各种技术手段,发展海水鱼贝藻类立体养殖、鱼虾混养、虾贝混养等行之有效的生态养殖方式,提高海域生产力,是促进“海业”进一步发展的有效途径。
海水立体养殖中,表层养殖海带
海带生于海边低潮线下2m深度的岩石上,人工养殖生长在绳索或竹材上。是一种在低温海水中生长的大型海生褐藻,是一种可食用海藻。
海带属于亚寒带藻类,是北太平洋特有地方种类,大西洋也有一些海带分布。海带大部分都分布于北半球,同时南半球也有少量分布,一般多生长在潮下带海底岩石上。海带生长主要受温度、光照影响、营养盐和植物激素等等因素影响。
海带成本低廉,营养丰富,是一种重要的海生资源。
海水立体养殖研究
陆地和海洋是地球重要的碳汇,每年吸收全球约一半的碳排放量。如能提升碳汇功能,固定更多的碳,将会分担部分减排的压力。针对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和潜力开展的科学研究较多,也得到国际社会广泛的关注。
早在1997年签署的《京都议定书》,就允许各国通过人工造林、森林和农田管理等人为活动导致的“碳汇”用于抵消本国承诺的温室气体减排指标。在我国,通过持续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大幅增加了森林碳汇,也是不争的事实。相比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的固碳能力毫不逊色。
200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多家机构联合发布的《蓝碳:健康海洋对碳的固定作用—快速反应评估》报告就指出,海洋生物具有固碳效率高、储存时间长的独特优势。在201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5次缔约方大会上,加强海洋的减缓和适应行动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有望被纳入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成为未来气候变化应对的又一重要措施。尽管海洋碳汇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从理念到行动还面临不少挑战。
和陆地碳汇相比,我们对海洋碳汇的储量、速率、过程机制和功能缺乏足够的了解,尚未建立起专门的观测和评估体系,难以做到“可衡量、可报告、可核查”。因此,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监测,建立健全海洋碳汇的核算体系,形成系统的海洋碳汇核查理论、监测指标和评估方法。通过科学进步,凝聚更为广泛的国际共识。我国海洋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丰富多样。然而,几十年来,受到富营养化、填海造陆、沿海开发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我国红树林面积丧失了60%,珊瑚礁面积减少了80%,海草床绝大部分消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固碳能力自然也无从谈起。增加海洋碳汇首先在于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从某种意义上讲,保护海洋就是最有效的固碳方式。近年来,渔业碳汇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其原理是通过渔业生产活动促进水生生物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并通过收获把这些碳移出水体,达到负排放的功效。
我国是海水养殖大国,养殖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随着现代立体养殖、深远海养殖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广阔海域具有了巨大的空间潜力。通过筛选高效良种,构建增汇模式,蓝碳产业未来可期。
海洋碳汇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取决于产学研各界的共同努力,也离不开相关政策法规的配套支撑。我国前期探索值得称道,后续应加强群策群力,尽早形成中国方案,充分激发海洋碳汇的价值和潜力,为兑现我国碳中和承诺不断努力实践,从而彰显负责任大国担当。
海水立体养殖优点能充分利用物质能量和什么维持
1、池塘位置
要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交通、供电方便的地方建造鱼池。这样既有利于注、排水,也有利于鱼种、饲料和成鱼的运输和销售。
2、水源和水质
池塘应有良好的水源条件,以便于经常加注新水。由于池塘内鱼类饲养密度大,其投饵施肥量大,池水溶氧量往往供不应求,水质易恶化。导致鱼类严重浮头而大批死亡。
虽然可用增氧机可防止鱼类浮头,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善水质,长此以往不利于鱼类生长。
池塘水源以无污染的河、湖水为好,这种水溶氧高,水质良好,适宜于鱼类生长。因此,鱼池最好靠近河边或湖边。
井水可以作为养鱼水源,但其水温和溶氧均较低,使用时应将井水流经较长的渠道或设晒水池,并在进水口下设接水板,待水落到接水板上溅起后再流入池塘,以增加水温和溶氧量。
工厂和矿山排出的废水,往往含有对鱼类有害的物质,只有经过分析和试养,才能作为养鱼用水。
3、面积
饲养食用鱼的池塘面积应较大。面积大,鱼的活动范围广,受风力的作用也较大;风力不仅可增加溶氧,而且还可使池塘上下水层混合,改善下层水的溶氧条件。
此外水体大水质较稳定,不易突变,因此渔谚有“宽水养大鱼”的说法。但面积过大,投饵不易均匀,水质也不易控制。
夏季捕鱼时,一网起捕过多,分拣费时,操作困难,稍一疏忽,容易造成死鱼事故;面积过大,管理也不方便,并且池大,其受风面也大,容易形成大浪冲坏池埂。
因此,尽管30亩左右的大鱼池也能高产,但采用的不多。有些面积较小的鱼池(2亩~3亩),也能取得高产,但毕竟水环境不太稳定,且占用的堤埂多,相对缩小了水面积。
根据目前食用鱼的饲养管理水平,一般认为池塘面积在10亩左右较合适。
4、水深
饲养食用鱼的池塘需要有一定的水深和蓄水量,以便增加放养量,提高产量。池水较深,蓄水量较大,水质较稳定,对鱼类生长有利。
因此,渔谚有“一寸水、一寸鱼”的说法。根据无锡河埒乡不同水深的池塘鱼产量比较表明。
单位面积草鱼、青鱼、鲢、鳙的放养量和净产量随着水深的增加均有大幅度增加。
平均水深较深(1.7m~2.5m)的池塘,螺、蚬和水草的投喂量也比面积相似但水较浅(1.2m~1.5m)的池塘,分别多51%和56%。
但池塘也不是愈深愈好。如池水过深,下层水光照条件差,溶氧低,加以有机物分解又消耗大量氧气,这就容易造成下层水经常缺氧。
因此,池水过深,对鱼类的生存和生长均有很大影响。实践证明,精养鱼池常年水位应保持在2.0m~2.5m。
5、土质
饲养鲤科鱼类池塘的土质以壤土最好,粘土次之,沙土最差。养1年~2年后的鱼池,由于积存的残饵、鱼类粪便和生物尸体与泥沙混合,形成淤泥,代替了原有的土壤。
淤泥过多,则其中所含的有机物氧化分解要消耗大量氧气,易造成缺氧。而且缺氧后有机物厌氧发酵还会产生氨、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影响鱼类生存和生长。
通常在鱼种放养时,池底应保持5cm厚的淤泥,这对补充水中营养物质和保持、调节水的肥度有很大的作用。
6、池塘形状和周围环境
鱼池以东西长而南北宽的长方形池为最好。这样的池形的优点是池埂遮荫小,水面日照时间长,有利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
并且夏季多东南风和西南风,水面容易起波浪。池水在动态中能自然增氧,可减少鱼类浮头。长方形池的长宽比以5:3为最好。
这种长方形不仅外形美观,而且有利于饲养管理和拉网操作,注水时也易造成池水的流转。池塘周围不应有高大的树木和房屋,以免阻挡阳光照射和风的吹动。
7、池底形状
鱼池池底一般可分为3种类型:
第一种是“锅底型”。即池塘四周浅,逐渐向池中央加深,整个池塘形似铁锅底。此类鱼池,干池排水需在池底挖沟,捕鱼、运鱼挖取淤泥十分不便,须加以改造。
第二种是“倾斜型”。其池底平坦,并向出水口一侧倾斜。此类池底干池排水、捕鱼均方便,但清除淤泥仍十分不便。
第三种即为“龟背型”。其池塘中间高(俗称塘背),向四周倾斜,在与池塘斜坡接壤处最深,形成一条浅槽(俗称池槽),整个池底呈龟背状,并向出水口一侧倾斜。这样年底排水干池时,鱼和水都有集中在最深的集鱼处(俗称车潭),其排水捕鱼十分方便,运鱼距离短。而且塘泥主要淤积在池底最深处的池槽内,多余的淤泥就容易清除,修整池埂可就近取土,其劳动强度较小。此外,这种池形结构在拉网时,只需用竹篙将下纲压在池槽内,使整个下纲绷紧,紧贴池底,鱼类就不易从下纲处逃逸,可大大提高低层鱼的起捕率。
8、池塘改造
良好的池塘条件是获得高产、优质、高效的关键之一。
目前我国对高产稳产鱼池的要求是:
①面积适中,一般养鱼水面以10亩左右为佳。②水较深,一般在2.5m左右。③有良好的水源和水质,注排水方便。④池形整齐,堤埂较高较宽,大水不淹,天旱不漏,旱涝保收。
此外池底最好呈“龟背型”或“倾斜型”,池塘饲养管理方便,并有一定的青饲料种植面积。
如鱼池达不到上述要求,就应加以改造。改造池塘时应按上述标准要求,采取:小池改大池;浅池改深池;死水改活水;低埂改高埂;狭埂改宽埂。
9、池塘的清整
池塘经一年的养鱼后,底部沉积了大量淤泥(一般每年沉积10cm左右)。故应在干池捕鱼后,将池底周围的淤泥挖起放在堤埂和堤埂的斜坡上。待稍干时应贴在堤埂斜坡上,拍打紧实,然后立即移栽黑麦草或青菜等,作为鱼类的青饲料。
这样既能改善池塘条件,增大蓄水量,又能为青饲料的种植提供优质肥料,也由于草根的固泥护坡作用,减轻了池坡和堤埂的崩坍。
整塘后,再用药物清塘(方法与鱼苗培育池的清塘相同)。
清整好的池塘,注入新水时应采用密网过滤,防止野杂鱼进入池内,待药效消失后,方可放入鱼种。
10、盐碱地鱼池水质特点及其改造
除上述淡水淡土的鱼池外,我国东北、华北、西北以及沿海河口还有面积广阔的盐碱地。
这些土地一般不宜农作物的生长,甚至寸草不生,而经改造后,即可挖塘养鱼。
经过若干年的养鱼,这些土地完全或基本淡化后,根据需要还可以改为农田。目前,利用盐碱地发展池塘养鱼,已成为我国改造盐碱地的重要措施。
沿海受海水影响的地区,水中离子以Cl-为最多。在干旱少雨地区,河水含盐量较高,有的可达1000mg/L以上,高的可达7000mg/L。
当水中含盐量超过300mg/L~500mg/L时,离子间的比例则有较大的变化,水中HCO3- 的比例下降,Cl-或SO42- 的比例增加。
在理论上SO42-本身无毒,但在缺氧、有机物高的情况下,硫酸根可被细菌还原为鱼类有毒的硫化氢。
11、池塘养鱼混养和密养方法
在同一池塘里混养和合理密养习性不同、食性各异或同一种类而规格不同的鱼种,是中国池塘养鱼技术的核心。
鲢、鳙生活在水体上层,草鱼、团头鲂生活在水体中、下层,青鱼、鲮鱼、鲤、鲫、非鲫等生活在水体底层。
将这些不同种类的鱼混养在同一池塘中时,不但可增加池塘单位面积的放养量。
而且由于各种鱼类所需的饵料不同,能充分利用池塘中的各种饵料资源,产生互利关系,又防止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和改善池塘生产条件。
将同一种类不同规格的鱼进行混养,可在生产食用鱼的同时生产大规格鱼种,从而减少培育鱼种的池塘,扩大了食用鱼的饲养面积。
在合理的密度范围内,只要水温适宜、水质良好、混养鱼类的比例和放养鱼种的规格适当、饵料质优充足、饲养管理细致,就会提高产量。
海水立体养殖中
东山鲍鱼养殖技术
(一)品种。
九孔鲍、杂交鲍(日本盘鲍和北方皱纹盘鲍杂交的后代,本地俗称黑鲍)、杂色鲍。
(二)养殖条件。
1. 养殖场选择:陆上养殖场应选择在水质干净无污染,盐度较高且稳定,海区水流交换好,海水抽取方便的地方进行建设。适宜的海水盐度在27‰至34‰,溶解氧应达到5mg/L以上。
2. 水质:海区吊养时,选择水流畅通,水质符合二类海水水质以上条件,水质清澈、盐度较高且稳定,水温不会发生突变,能够抗风浪的内湾。
3. 人工措施:在工厂化养殖过程中,养殖池应上置遮阳网,需对养殖池的水体进行充气,并要求进行流水式养殖,日换水量为水体总量的2至4倍。
(三)人工育苗。
选择个体健壮、无创伤、性腺成熟饱满的亲鲍进行鲍苗的培育管理。当苗体较小时,以附着板上的底栖硅藻为其主食,当个体为0.5公分左右的稚贝时,用绞碎的江篱菜浆或专用鲍鱼幼苗饲料进行喂养。当壳长达2cm以上即可。育苗都应避开夏季高温期和冬季低温期。九孔鲍育苗的适宜的育苗水温为22℃至26℃;杂交鲍(黑鲍)适宜的育苗水温18℃至25℃;杂色鲍适宜的育苗水温在20℃至26℃之间。
(四)商品鲍养成。
1. 九孔鲍和杂交鲍(黑鲍):采用陆上工厂化养殖和海区吊养两种模式进行,喂养的饵料以江蓠、海带为主。在养殖过程中应及时清除残饵、病鲍及杂质。
(1)陆上工厂化养殖:有深水式立体养殖和浅水式平面养殖,一般养殖池以面积20至30平方米,池深1m至1.8m为宜。成鲍养殖用专用鲍鱼养殖箱放养,每箱放养鲍鱼量以20至30粒。
(2)海区吊养:主要有网箱养殖和筏式养殖。养殖密度以不超过300粒/平方米为宜。
2. 杂色鲍:因其生长速度较慢,养殖模式主要是在自然海区进行增养殖。养殖海区应选择海水清澈、潮流畅通、无污染、藻类饵料生长丰富的区域。海区附近不能有城市生活污水和化工企业的排污口,增养殖区的海水水质应符合GB11607-1989渔业水质标准。常年水温在10℃至31℃之间,盐度在30‰以上。
(五)采收。
1. 九孔鲍:经半年以上养殖,当壳长达7cm以上即可采收上市。
2. 杂交鲍(黑鲍):经1年以上养殖,当壳长达8cm以上时,即可采收上市。
3. 杂色鲍:2公分以上的杂色鲍经1年以上的自然养殖,当壳长达6cm以上时即可采收上市,在采收时应严格实行捕大留小的原则进行。
(六)运输和贮存。
运输成品鲍鱼进行短途运输时可干运,当长途运输时鲍鱼应贮存在盛有海水并能供氧的容器中,密度较大时应要求进行充气。3种鲍鱼适宜的运输水温为10℃至22℃。运输可用活水仓(箱)充气运输或塑料袋充氧运输,装运鲍鱼的活水仓(箱)必须经过清洁消毒,运输用水水质应符合GB11607-1989渔业水质标准的要求。
(七)品质特色。
1. 感官特色:
(1)九孔鲍:壳形完整、无缺裂,长椭园形,呼吸孔6至9个,外壳呈褐色、红棕色或2种颜色相间,螺肋与生长线细密,珍珠层较厚且富有光泽,足部淡黄色,肌肉富有韧性,伸展有力。
(2)杂交鲍(黑鲍):壳形完整、无缺裂,稍长椭园形,呼吸孔3至5个,壳色为绿褐色,壳纹为不规则的皱褶状突起,珍珠层银白色带红绿珍珠光泽,足部棕黄带深色条纹,肉质细嫩,肌肉富有弹性,伸展有力。
(3)杂色鲍:壳形完整、无缺裂,长椭园形,呼吸孔6至9个,壳色为赤褐色,螺肋明显,生长线细密,壳内层有银白色珍珠层且有光泽,足部淡黄色,足部骨肉富有韧性,伸展有力。
2. 理化指标:
(1)九孔鲍:软体部蛋白质含量≥12.8%,碳水化合物≥1%,灰分≥0.7%,脂肪含量≤1.5%。
(2)杂交鲍(黑鲍):软体部蛋白质含量≥13%,碳水化合物≥1%,灰分≥0.7%,脂肪含量≤1.5%。
(3)杂色鲍:软体部蛋白质含量≥13%,碳水化合物≥1%,灰分≥0.7%,脂肪含量≤1.5%。
海水立体养殖模式
太平洋牡蛎是广盐性品种,原产于日本、澳大利亚等地,是一种适应性强、个体大(每只重20克~30克)、养殖周期短、产量高、肉质肥美的优良贝类。近年我国东南沿海有的地方引进养殖并先后获得成功,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頭條萊垍
太平洋牡蛎一般在每年的夏秋季放苗,次年的1月~3月或8月~10月可收获。由于其生长较快,从苗种到养成,只需9个月时间便可收获上市,这也是太平洋牡蛎的最大特点。养殖方法可来取滩涂插柱式吊养、深水浮筏式吊养等立体养殖方法。采用筏式吊养的方法养殖,一般亩产可达800公斤~1000多公斤,高产的亩产量相当于本地牡蛎品种的1倍以上。据了解,广东南澳县吊养的太平洋牡蛎面积达4千亩,年总产量1万吨,产值1千万元,养殖经济效益明显。 萊垍頭條
太平洋牡蛎还具有很高的营养与经济价值,有“海洋牛奶”之美誉,是很值得发展的一个牡蛎养殖优良新品种。萊垍頭條
养蜂
养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