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发育期卵巢横切,中国对虾卵巢发育
对虾发育期卵巢横切
对虾的卵巢发育一般根据卵巢的形态、颜色可分为若干个期别,在每个期别中都有相应的细胞学及发生学的变化。通常将对虾卵巢发育分为以下各期:
1、形成期
此期指卵巢形成阶段。中国对虾体长为15毫米左右即可从组织切片中观察到初始的、将发育成卵巢的细胞群。此时的卵巢外观不可见。
2、增殖期
此期卵原细胞多次分裂增殖,发育成卵母细胞,卵巢渐渐增大,解剖对虾时可以看到透明的线状卵巢。
3、小生长期
此期内卵母细胞发育,体积逐渐增加。卵巢体积增大,条状卵巢已经可从体外直接看到。
4、大生长期
此期内卵母细胞开始积累卵黄,并由于卵黄的增加而使卵径增大。卵巢体积迅速增大、颜色加重,由土黄色渐渐变为嫩绿色、黄绿色。在生产中可分为大生长初、中、末三期。
5、成熟期
卵黄积累在此期内已经完成,卵细胞开始成熟分裂,并逐渐游离。卵巢体积膨大至最大,颜色转为褐绿色、黑绿色。此期卵巢在环境适宜条件下很快即可产卵。
6、恢复期
又称产后期。成熟卵子产出后,卵巢体积缩小,颜色消失,内部另一批卵母细胞又开始进入生长期并通过积累卵黄,再次成熟,再次产卵。
在一个繁殖季节里,对虾卵巢可以多次成熟,多次产卵。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产过卵的对虾可以在7-10天内再次成熟并产卵。
在进行虾体解剖和检查时应注意什么?
(1)取样要有代表性首先供解剖检查的病虾样品应能够代表一个虾池中患病的虾群;其次,应该是刚死不久(一般不超过1小时)或尚未死亡的病虾。因为虾体死亡时间长了,不仅体色和症状会改变和消失,而且一些非病原菌在虾体内也会繁殖起来,而寄生虫或附着生物(如聚缩虫等)则可能死亡分解或脱落。这样,即使是进行了解剖检查,也难以做出明确的判断。
(2)解剖检查的对虾数量一个虾池不能少于5尾,一般5~10尾,捞取的病虾应是虾池中离群独游,活力差,浮于水面或侧卧池边浅水处的个体。对人工育苗期幼体的取样,可用500~1000毫升的烧杯,从育苗池充气水流翻滚处舀取一杯,或用虹吸法从池底吸取,待杯中水流静止后,用橡皮头玻管吸取行动不活泼沉底的幼体,进行整体水封片检查。
(3)检查时应先体外后体内对剪取下的组织器官要分别置于不同的玻璃皿上(或器皿);体表、鳃用清洁海水,体内组织器官用生理盐水,防止干燥和病原生物模糊不清。解剖检查的顺序一般是:体表(包括附肢、眼球和甲壳下层)、鳃、血淋巴、胰腺、心脏、消化道、淋巴器官、肌肉、排泄器官、神经组织、性腺等。但在生产现场,一般只需检查体表、鳃、血淋巴、肝胰腺和消化道便可满足要求。
(4)对解剖检查的虾体应做好记录记录的内容包括取样的地点、虾池编号、时间、病虾编号、体长、体重、外观和各器官组织的症状、目检和镜检的结果等。
(5)对可疑的病变组织或不能辨认的病原体要分别用4%的福尔马林、70%的酒精、戴维森氏(Davidson)固定液(95%乙醇330毫升、福尔马林220毫升、冰醋酸115毫升、蒸馏水335毫升均匀混合)等固定,以便继续进行显微组织技术观察和鉴定。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中国生物技术发展报告》
全球首次发现!这只5亿年前的“虾”是一种“四不像”动物
麒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瑞兽,相传它的身上组合了多种动物的特点,集狮头、鹿角、虎眼、麋身、龙鳞、牛尾于一体。日前,《自然》杂志最新报道了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学家发现的一种5亿多年前长相奇异的化石,被称为“麒麟虾”,为生物进化论增添了又一有力实锤。
那么,它为什么被称为“麒麟虾”?科研人员在哪里发现了它?它究竟在生命演化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它的科学意义在哪里?
生命在地球上经历了约40亿年的漫长 历史 。然而,直到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时代,复杂多样的生命才在地球上突然出现,这一里程碑式的重大生命演化事件,被称为“寒武纪大爆发”。
但是,从达尔文开始,“寒武纪大爆发”就一直是困扰科学界的重大科学谜题。达尔文在他的《物种起源》里就特别提到,复杂动物在寒武纪突然出现是对进化论的巨大挑战。
然而,到了1984年,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学家在云南发现的“澄江动物群”更加凸显了“寒武纪大爆发”的突发性,将“达尔文的困惑”推向顶峰。因为澄江动物群中化石发现表明,包括脊椎动物在内,几乎所有现代动物门类在5.2亿年前都已经出现了。
不过,达尔文进化论中也提出,“寒武纪大爆发”之谜的方法,即:科学家需要找到动物门类起源的过渡型祖先化石。
在澄江动物群中,多样性最高的便是节肢动物,被誉为“寒武纪的明星”的三叶虫、奇虾,都是节肢动物。如果说从寒武纪大爆发开始,节肢动物便是地球上最成功的动物之一,一点也不为过。
而现如今,我们熟知的蝴蝶、螃蟹、蜈蚣和蜘蛛,也都是节肢动物,它们的共同点是:具有分节的身体和附肢。可以说,当今地球个体数量最多的动物就是节肢动物,它们占据了动物界中大约80%的物种多样性,在海、陆、空各种环境下都有它们的身影。
那么,节肢动物是怎么演化而来的?它们的祖先又长什么样?这是生物进化的一大难题,一百多年来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而澄江生物群中,丰富的节肢动物化石便成为了“达尔文的困惑”的“解铃石”之一。
此次,由朱茂炎研究员领导的寒武纪大爆发研究组在澄江动物群中找到了解答“节肢动物起源之谜”的关键化石――“章氏麒麟虾”。
之所以称为“麒麟虾”,是因为它如同中国传统神话中的“四不像”瑞兽――麒麟”一般,身体嵌合了多种动物的形态特征。
“麒麟虾”是虾形,长有五只眼睛,拥有当时海洋中巨型捕食型动物“奇虾”的捕食型“大钳子”,以及我们现在熟知的节肢动物(如无处不在的蚊、虫、虾、蟹)的多种特征 。
在澄江动物群中,奇虾被认为是节肢动物的祖先类型,它是体长可达两米的顶级捕食动物。但是,奇虾和真节肢动物,形态差异巨大,两者之间存在着难以跨越的演化鸿沟。这一鸿沟成为 探索 “节肢动物起源之谜”的关键缺失环节。
此次发现的“麒麟虾”,其头部嵌合了节肢动物祖先类型的形态构造,包括寒武纪怪物――奥帕宾海蝎特有的五只眼睛,以及寒武纪巨型顶级捕食动物――奇虾的掠食性附肢。但是,身体具有明显的真节肢动物特征,例如硬化的表皮、愈合的头壳、多节的躯干和分节的腿肢。
本次发现的“章氏麒麟虾”化石中,最小的如同虾米般,最大的长达7cm。
研究团队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对“麒麟虾”化石进行了精细的比较解剖学研究。以多年积累的世界上其它寒武纪化石的研究数据为基础,结合“麒麟虾”独特的嵌合形态和演化发育生物学分析,论证了奇虾和真节肢动物第一对附肢的同源性。
研究人员通过谱系发生重建,计算反演出早期节肢动物演化关系和附肢形态转变的新模型。结果表明,“麒麟虾”的演化位置处于奇虾和其它真节肢动物之间,位于真节肢动物的根部。
“麒麟虾”代表了达尔文进化论预言的重要过渡化石,它架起了从奇虾演化到真节肢动物的中间桥梁,填补了节肢动物起源过程中关键的缺失环节,给生物进化论增添了一个强有力的化石证据。
经过几代科学家们的不断努力,人们对动物起源之谜有了诸多重要认识,然而这远不是终点,在生命演化的过程中仍有诸多“谜团”等待我们去揭开。
(原标题《一只5亿年前的“虾”,首次被发现!》。编辑 樊成友)
养虾
养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