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鸡养殖场大全,小石鸡养殖基地
石鸡养殖技术指导
养殖方法养殖石鸡有笼养和平养两种。平养种石鸡应设网室;平养育雏,门窗均要加网,防止飞逃。一般以笼养为主。笼舍大小一般为2米长×3米宽×2米高。网眼1.5厘米×1.5厘米,使石鸡可方便地伸出头采食。每层之间要有粪板,底层稍向外倾斜,便于卵下滑采集。育雏方式有保温伞育雏、红外灯育雏、暖房育雏等多种。育雏笼有单层和多层几种,以镀锌铁丝笼为佳,虽然成本高,但使用寿命长,管理方便。育雏笼的网眼在0.6厘米×1.0厘米,既能漏粪,又不使雏鸟脚下陷。育雏早期网底加麻袋布以防滑,一周后可取出。食槽要小浅,饮水器可用养鸡的小号饮水器。饲料配置成鸟可喂粒料和混合料。粒料为碎玉米、高粱、稻子、谷子等;混合料为:玉米面30%、豆饼面25%、麸皮10%、高粱面10%、大麦渣15%、鱼粉6.5%、骨粉3%、盐0.5%等,另加熟鸡蛋或碎肉、活虫,青菜或野草粉等青绿饲料,每天上、下午各喂一次。每只成鸡的精饲料日平均量约20克,繁殖期增至20克,还要喂少量面包虫,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主要是蛎壳)。卵需要及时取出置于孵化器进行人工孵化。
肉鸡养殖技术指导
饲养小公鸡的方法
1、种公鸡的饲养目标
公鸡的外生殖器官不很发达,交配时依靠较长的腿胫和平坦的胸部,使双脚可以很稳地抓紧母鸡背部,并贴近前身将尾部弯下,便于把精液准确地输入母鸡泄殖腔的阴道口。腿胫较短和胸部丰满的公鸡,交配时很容易从母鸡背上滑落,抓伤母鸡和不能准确输精。因此,种公鸡的选育标准是腿胫长、平胸、雄性特征明显,体重比母鸡大30%左右,行走时龙骨与地面呈45角的健壮公鸡。
2、种公鸡各阶段的饲养管理
2.1 公母分开饲养(1~20周)
2.1.1 0~6周的饲养管理在这一阶段为了使种公鸡有较长的腿胫而采用自由采食,不能限制它的早期生长,因为8周龄以后腿胫的生长速度就很缓慢了。育雏料要求粗蛋白18%、能量11.7MJ/kg。1日龄剪冠断趾,7~8日龄断喙,公鸡的喙要比母鸡留的长,烧掉喙尖即可,如果断喙过多会影响交配能力。断喙前后3天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和维生素K,以防止鸡群应激和喙部流血;料槽上料应适当增加,防止因断喙疼痛而影响采食;鸡群密度适当,槽位充足,以免强弱采食不均,鸡群均匀度差,弱小公鸡太多。1~3日龄采用24小时光照,白天关灯1~2次,每次5~10分钟,让鸡适应黑暗的环境;4~9日龄光照22小时,8日龄后每天递减半小时,过渡到自然光照,以提高鸡群的采食量,充分发挥鸡群早期生长优势。4周龄时抽测体重,要求均匀度85%,公鸡体重达到同批日龄母鸡体重的1.5倍。均匀度差的鸡群按体重分群,小鸡群增料10%~20%,5~6周龄时对公鸡进行选种,淘汰体重过小、毛色杂、发育不良、健康状况不好的公鸡,留种公鸡、母鸡比例(15~17)∶100。在选种之前不实施限饲,否则会降低日后商品化肉鸡的生长性能。
小公鸡的选择与培育方法
1.公鸡的选择 认真挑选种公鸡,无论对鸡自然交配还是人工授精都十分重要。在祖代、父母代鸡群中,因为没有记录资料可查,只能分阶段对公鸡进行挑选。
第一次选择,在孵出后进行雌雄鉴别时,选留生殖突起发达而结构典型的小公雏。研究证实,这种小公鸡的母亲产蛋量比一般的母鸡高4.5%~12.8%,而这种小公鸡后代中母鸡的产蛋量要高5.2%~18.5%。
第二次选择,公鸡在35—45日龄。根据体重和鸡冠的发育。选体重较大,鸡冠发育明显颜色鲜红的留下。蛋用公鸡根据冠形选留对以后的受精率有很重要的意义。前苏联研究人员发现,生长期公鸡的鸡冠发育与将来的精液晶质有高度的正相关,凡在35日龄以前,小公鸡的鸡冠发育不突出的,其中约有41%是受精能力差或不育。据试验证明,35~45日龄鸡冠发育早的小公鸡,到120~150日龄时剖检发现,有80%~83.3%的个体在输精管内有精子存在;而鸡冠发育不明显的公鸡,此时只有46.7%~63.5%的个体在输精管内有精子。同时,研究还发现,小公鸡的早期鸡冠发育与睾丸大小呈显著相关。35日龄选鸡冠大而鲜红的小公鸡作种用,可提高受精率。
第三次选择,公鸡在17周左右。也可以结合转群,这时选择体重中等,冠髯鲜红且较大的公鸡,结合按摩采精,把性反射较难,射精量又相对较少的公鸡留作种用。国外的研究表明,这种公鸡的女儿将来产蛋量(比射精量相对高的公鸡)要高8%一8.5%。鸡冠发育过大,胸骨弯曲,胸部有囊肿,腿部有缺陷的公鸡都应该淘汰。
第四次选择,这次选择是对人工授精的公鸡来说,时间安排在28周龄左右,通过采精训练,选留射精量多,精液品质好的公鸡,每40~60只母鸡选留1只公鸡,并增留15%的后备公鸡,繁殖期一结束,公鸡就可淘汰。
2.小公鸡的培育 6~8周龄前公母雏混群平养或笼养。9~17周龄应该公母分开饲养,有条件者最好平养,以锻炼公鸡的体格。笼养时应特别注意密度不能大。在此期间应严格按照鸡种要求进行饲养管理,每周称重,根据体重调整饲养,将超重和低重者分别饲养。17~18周龄转入单笼饲养。光照在9~17周龄恒定在8小时,到育成后期每周增加半小时直到12—14小时。培育期小公鸡的营养水平,与小母鸡基本相似,0—8周龄,代谢能在11.92兆焦仟克日粮,粗蛋白质18.5%。9~17周龄,代谢能在11.3兆焦仟克,粗蛋白质水平在12%~14%即可。
石鸡养殖需要什么手续
石鸡没有保护级别。但也是受保护范围,2020年9月30日,国家林草局在其官网发布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对于石鸡等45种野生动物,通知明确要求要积极引导有关养殖户在2020年12月底前停止养殖活动,并按有关规定完成处置工作。
确需适量保留种源用于科学研究等非食用性目的的,要充分论证工作方案的可行性,并严格履行相关手续。
石鸡养殖技术指导手册
1、选址建舍。石鸡具有喜温暖、干燥、怕怕、忌潮湿、抗寒性差、易受惊等特点。那么养殖场一般会选择地势高燥、整体平坦、背风向阳的、水源充足并且无污染的、排水条件较好的地区。石鸡养殖有两种方法,分别是平养和笼养。平养就需要修建鸡舍、运动场、栖息地、育雏室、沙浴等,并且还需要在附近铺设天网。笼养则之需要根据房屋的大小,合理利用空间,进行分层饲养,并且配置好食槽、水槽以及产蛋箱等。
2、雏鸡养殖。刚购买回来的石鸡幼苗,为了提高育雏的成活率,我们队温度、光照、湿度、通风以及饲养都需要进行严格的把控。一日龄到五日龄的雏鸡一般温度要控制在三十六度左右,然后根据雏鸡日龄的增长,慢慢降低温度,一直到雏鸡能适应正常的室内温度。
3、养殖场中七日龄的雏鸡要保持二十四小时光照,半个月到一个月的雏鸡光照时长要控制在十八个小时左右,后期可慢慢恢复正常。室内的湿度要调控在百分之五十五到百分之七十左右。石鸡雏鸡刚开食的时候主要是用熟鸡蛋进行饲喂,一周之后可替换为黄粉虫、等到再大点的时候则可以换成其他的蛋白质饲料,并且适当的喂一些蔬菜即可。
4、育肥管理。石鸡饲养一个月之后就开始进入育肥阶段,我们这时就需要更换石鸡的饲料配置比例,并且进行合理的分群饲养。一般每平方米饲养二十只,再过一个半月之后每平方米则只喂十只。这阶段的饲料主要是以育成鸡饲料为主,并且适当的添加黄粉虫、蔬菜以及保健沙,每日定时、定量投喂三到四次。最后就是还要注意氨基酸、矿物质以及维生素的补充,并且逐渐增加蛋白饲料的供给,促进石鸡增肥,尽早出栏。
5、成鸡饲养。石鸡成鸡饲养其实也就是产蛋石鸡的饲养,我们一般要选择优质的、健壮的种鸡,这样的种鸡它的受精率会更高,可以提高石鸡的产蛋率。这时养殖场中的温度要控制在五到三十度之间,湿度控制在百分之五十到六十之间,每平方米最好是饲喂六到八只,光照时长控制在十六个小时左右。还有我们要控制石鸡的体重,限制饲料喂量,降低蛋白饲料的使用,但也需要保证营养均衡,否则也会影响产蛋率。
石鸡养殖基地
养殖石麟不犯法。
只是需要办理土地、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证、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养殖证、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办理工商登记、备案手续的手续。
石林即棘胸蛙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又名石鸡、棘蛙、石鳞、石蛙、石蛤等,是中国特有的大型野生蛙。
石鸡养殖技术指导书
野生石蛙常年栖息于阴凉的山溪水沟边或有瀑布的石洞附近,其生活环境要求水流充足,阴凉,潮湿,水质清新,喜群栖于石穴之中。生长发育、配种、繁衍后代长期处于野生状态。
人工驯养石蛙,由野生变为家养,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石蛙进行人工饲养,对蛙池必须采取合理的设计,使蛙池既要近似于自然环境,又要便于人工管理。
3.1 养殖场址的选择
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石蛙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蛙池不受地点的限制,一般来说养殖场地宜选择在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环境安静、冬
3.1 养殖场址的选择
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石蛙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蛙池不受地点的限制,一般来说养殖场地宜选择在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环境安静、冬暖夏凉、不旱不涝、管理方便、防逃防害的地方。
养蛙池可建在室内或室外,室内要求通风,凉爽,无太阳光直射,室外可设凉棚,下建蛙池,因陋就简地在室内,庭院内或野外建池,都是石蛙良好的生活场所。
3.2 蛙池的规格要求
人工养殖石蛙一般采取精养,建池时应注意尽可能符合蛙的生活习性,供有水、陆、石穴、喂食等条件,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条件,而且又要便于饲养管理。
暖夏凉、不旱不涝、管理方便、防逃防害的地方。
3.2.1 种蛙池
面积一般为4~10平方米为宜,池高0.8米,池内水深0.1~0.15米,池内水陆面积比为3∶1,并设有栖息的石穴,池底铺有较大的鹅卵石,光线阴暗,湿度保持80%,造就一个理想的石蛙栖息的生态环境,促其生长发育,从而提高产卵率和受精率。
3.2.2 孵化池
面积1平方米,池高0.5米,水深15~20厘米,水质清新,pH6~8,并含充足的氧气即可。也可以用长椭圆形的大脸盆代替。
3.2.3 蝌蚪池
面积3~8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3~10厘米,pH6~7,水陆比2∶1,需遮光饲养,每池饲养一群同样规格的蝌蚪为好。
3.2.4 幼蛙池
面积4~6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一般10~15厘米,水陆比2∶1,池内铺设3~5厘米的小石子,筑有石穴,水质好,pH值6~7.5。
各类蛙池池形以长方形为好,池底略为倾斜,排水孔在最低处使池水能被彻底排干,池内设水面、陆地、石穴、食台等物,池上口设网盖,以防蛙跳潜逃,敌害生物侵袭。进水管安装在池的上边,靠近网盖的下方。新建池不可立即使用,用消毒液消毒(除去碱性),用水浸洗多次,方可养蛙。
种蛙的选择
石蛙的产卵孵化季节在3-10月,4—6月是产卵高峰期,要提高产卵率、孵化率,必须在种蛙冬眠复苏以
后,配种繁殖之前,做好种蛙的选择、配种,产卵、孵化等准备工作。
选择种蛙是搞好人工繁殖的基础,在冬眠之后,春繁之前对成蛙作全面检查分类,选择个体较大,身体
健壮、皮肤光滑、发育良好、无残疾、无破损、达到性成熟的成蛙留作种用:一般二龄雌蛙,体重达150
克以上性已成熟,雄蛙200克以上可作种用,初产蛙卵较少,产过1—2次的蛙产卵量较高,质量较好,个
体大的老龄蛙产卵量多,但质量不好,受精率不高,一般不应选作种蛙,雄蛙要求健壮,善跳,皮光腿壮
;雌蛙要求腿短粗,腹鼓,皮光亮,2—3龄种蛙繁殖力较强。
石鸡的养殖技术
可以 成鸟可喂粒料和混合料。粒料为碎玉米、高粱、稻子、谷子等;混合料为:玉米面30%、豆饼面25%、麸皮10%、高粱面10%、大麦渣15%、鱼粉6.5%、骨粉3%、盐0.5%等,另加熟鸡蛋或碎肉、活虫,青菜或野草粉等青绿饲料,每天上、下午各喂一次。每只成鸡的精饲料日平均量约20克,繁殖期增至20克,还要喂少量面包虫,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主要是蛎壳)。卵需要及时取出置于孵化器进行人工孵化
石鸡饲养技术
1、石鸡喜欢温暖、干燥的环境,不喜欢潮湿,害怕寒冷,比较容易受惊,害怕周围的一切。选择饲养石鸡场地的时候,通常会选择高的干燥地势、平坦的地势、阳光充足、水源充足并且没有污染和排水条件良好的地方;
2、养殖小石鸡的时候,要严格控制温度、光照、湿度等等,1-5日的小石鸡温度控制在36度,然后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小石鸡一开始可以先吃鸡蛋,过了一个星期再吃黄粉虫,长大后可以使用蛋白质饲料或者蔬菜;
3、一个月后,可以每平方米喂养20只石鸡,再过半个月,每平方米饲养10只石鸡即可。这时候的石鸡主要吃鸡饲料,可以适量添加黄粉虫和蔬菜,然后定期喂养,一般喂食三到四次;
4、饲养成熟石鸡的时候,要控制温度在5-30度之间,湿度控制在50%-60%之间,一般每平方米饲喂6-8只,光照时间为16个小时左右,并且还要减少饲料量,控制石鸡的体重。
养鸡
养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