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蚝养殖需要多少钱,生蚝养殖的辛苦历程
生蚝养殖的辛苦历程图片
生蚝在养殖的时候,可以选择插竹养殖,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生蚝养殖方法。可在软泥多、海水流动较慢的海底养殖,将合适大小的竹子插入海底。也可以选择延绳养殖,这样更方便,可在开阔的海域以及外海养殖,绳子需固定在海底深处。还可以选择立柱养殖,可在流速比较快的海底养殖,成本低、附着效果好。生蚝不仅肉鲜味美、营养丰富,而且具有独特的保健功能和药用价值,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海产珍品。
生蚝养殖图片大全
生蚝养殖场所只有浅海或滩涂及咸淡水域养殖。不知你所说的内地是指淡水或水塘之意,淡水是不可能养殖生蚝的。
生蚝怎样养活
生蚝肉购买保鲜办法有如下5种方法:
1、可以用清水洗刷干净,放入水盆里,滴几滴香油,可保存一两天。
2、如需长期保存,需要连壳煮一下,再把肉取出来,用保鲜袋包好,放入冰箱冷冻室冷冻保存。
3、带壳保存,即使在普通室温里牡蛎也可以存活。
4、取出肉来的保存,如果冰箱带有零度保鲜功能,应该可以保存5天左右,一般的冷藏是3天。
5、如果冰冻叫冰鲜,将牡蛎放入保鲜盒里,冷冻就可以,牡蛎本身会有汤汁,不要倒掉,一起冰冻,可以保持鲜味。另外冰箱冷冻本身不是速冻,所以冷冻时间不要超过半年,否则会影响口感。
生蚝的养殖过程
牡蛎淡水不能养活。
牡蛎别名又叫生蚝,是所有食物中含锌最丰富的(每100g牡蛎,不包括壳的重量,含水87.1%,含锌71.2mg,富含蛋白锌,是很好的补锌食物,要补锌可以常吃牡蛎或蛋白锌。为牡蛎科(ostreae)动物牡蛎(ostreagigastnunb)及其近缘动物的全体,是海产贝壳。在亚热带、热带沿海都适宜蚝的养殖,我国分布很广,北起鸭绿江,南至海南岛,沿海皆可产蚝。蚝乃软体有壳,依附寄生的动物,咸淡水交界所产尤为肥美。
觉得有用点个赞吧
生蚝 养殖
1.
水泥条养殖法 这个方法是比较广泛的龙口牡蛎养殖方法,待水泥条附苗结束后,为了缩短养殖的时间,需要在10月份完成移养工作,养成区应选择在低潮区为宜,这样能增长摄食时间。在多泥沙海区,要避开海潮,这是因为牡蛎在涨潮时,牡蛎会张开,很容易导致沙粒灌入体内导致死亡,所以养殖的时候,要软涂底质,避免底脚软倒,且可节省劳力。
2.
筏式养殖法 需要准备一个筏子,然后选择圆木和毛竹捆绑到一起,并以锚或桩固定在海底。将已附好苗的蛎壳串、橡皮条悬挂在筏子上进行养成,也可在筏上吊挂装有单体牡蛎的笼子进行牡蛎的笼养。
3.
棚架式养殖法 这个方法就是在潮流畅通的区域养殖,要保证有适当的饵料生物,而且合适的水温和盐度非常适合牡蛎养成,在低潮区保持涂面平坦,使用树桩搭建一个棚架,桩行长度根据养殖场地确定桩的长度,搭建好后,将牡蛎苗放到棚架上养殖,有条件的还可以进行挂养。
生蚝养殖的辛苦历程图片大全
生蚝是一种以壳粘着其他物体上而行固着的贝类,这个意思很简单,就是生蚝出生之后,就会找个东西固着,可以是海底的岩石,可以是海底的木桩,而生蚝一旦固定就一生不会移动位置,再加上生蚝又是一种近海浅水贝类,让它的人工养殖实现起来十分容易,因而生蚝很早就实现了人工养殖。
生蚝虽然养殖容易,但是想要收获却不容易,因为它们一旦固定之后就一生不会在移动位置,这使得它们获取食物的方式十分单一,只能过滤取食,且只能取食其周围那么一小块区域,这让生蚝的生长极为缓慢,因而想要成长到可食用的程度,一般都得生长个3、4年才行,也就说养殖生蚝至少要3年才能收获。
生蚝养殖的辛苦历程图片表
三倍体的生蚝缺点就是它是无法自行繁殖的,很多三倍体养殖作物都是无法繁殖的。夏季生蚝品质有所下降下降。
生蚝的养殖技术
牡蛎的养殖技术方法
牡蛎的生长习性
牡蛎分布于热带和温带各海域,从高线至水深10多米的范围内都有。牡蛎属于固着型贝类,一般固着于浅海物体或海边礁石上。长牡蛎为广温性贝类,在0~32℃水温中能生活,最适生长水温为15~25℃。它对盐度的适应范围也很广,在盐度为10~40‰范围内均有分布,盐度低的海区生长快。牡蛎主要摄食单细胞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摄食无特殊的规律性,一般水温在10~25℃时摄食旺盛,但在繁殖期,摄食强度相对减弱。
牡蛎的养殖技术
(一)苗种繁育
目前牡蛎养殖有全人工育苗和半人工采苗两种方式。
全人工育苗的操作过程有:亲贝暂养与促熟,采卵、孵化和选优,饵料与幼虫培育,附着基的制作、处理与投放,稚贝出池等工序;半人工采苗的操作过程有:采苗场选择、亲贝性腺发育检查、浮游幼虫的采集和调查、附着基的制作、处理与投放等工序。
(二)养殖方式
1.筏式养成
选择潮流畅通、饵料丰富、风浪平静、水深在4m以上的海区可作牡蛎筏式养殖场地。近江牡蛎应选择盐度较低的河口附近;大连湾牡蛎应选择远离河口、盐度较高的海区。养成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吊绳养殖:适合于以贝壳做固着基的牡蛎,其养成方式有两种:一是将固着蛎苗的贝壳用绳索串联成串,中间以10cm左右的竹管隔开,吊养于筏架上;二是将固着有蛎苗的贝壳夹在直径3~3.5cm的聚乙烯绳的拧缝中,每隔10cm左右夹1壳,垂挂于浮筏上。一般每绳长2~3m。也可利用胶胎夹苗吊养。
(2)网笼养殖:利用扇贝网笼养殖。将无固着基的蛎苗或固着在贝壳上的蛎苗连同贝壳一起装入扇贝网笼中,在浮绠上吊养。筏式养成一般放养蛎苗为每亩10万粒,以贝壳作采苗器,每亩可吊养10000壳左右。蛎苗从5、6月份开始放养,至年底收获,每亩产量可达5000kg以上。
2.滩涂播养
(1)场地选择:滩涂播养应选择浪小、潮流畅通、无污染的内湾,底质以砂泥滩或泥砂滩为宜。潮区应选择在中潮区下部和低潮区附近。
(2)播苗季节:一般在3月份中旬至4月中旬播苗较为适宜。生产上最迟可在5月中旬播苗。
(3)播苗方法:
干潮播苗:就是在退潮后滩面干露时播苗。播苗前应将滩面整平,或筑成畦形基地再播苗。干潮播苗应尽量掌握播苗后即开始涨潮,以缩短蛎苗露空时间,避免中午日光曝晒时播苗。
带水播苗:就是涨潮后乘船播苗。播苗前将滩面划成条状,插上竹竿、木杆等作为标志,待涨潮后在船上用锹将蛎苗撒下。带水播苗由于不能直接观察到蛎苗的分布,往往造成播苗不均匀。播苗密度应根据滩质好坏、水的肥瘦而定。优等滩涂每亩播苗12万粒左右,中等的10万粒左右,一般差的可播苗6万~8万粒。
3.蛎、虾混养
(1)虾池选择:混养牡蛎的虾池,底质以泥或泥砂质为宜,水深为1.3m以上,日平均换水率应达50%左右。前期透明度应控制在40~50cm,中后期控制在50~60cm。
(2)场地整理:苗种放养前,要彻底清淤,用推土机等工具将播放牡蛎苗种处的池底整平压实,呈微凸状,略高于周围底面,可防蛎苗下沉被淤泥埋没致死。
(3)播苗:在保证正常对虾放养密度前提下,牡蛎苗种的播养量以每亩3万粒左右为宜。播苗时间应选择在4月初,苗种子选手规格以壳长2cm以上为好。播苗应力均匀,并避开环沟低洼处和投饵区,播苗面积占池底面积的1/4~1/3。
4.投石养殖
用做牡蛎采苗器的石块,此时成为牡蛎的养成器材。生长期较短的褶牡蛎可在采苗场就地分散养成;生长期较长的近江牡蛎要移到养成场养成。养成方法主要有漫天星式、梅花式和行列式三种:
(1)漫天星:蛎石杂知己无章地放置。
(2)梅花式:一般为5~6块蛎石为1组。
(3)行列式:排宽0.5~1m,排间距为0.6~1.5m。深水养殖可在投石采苗后不加任何管理,直至收获。
5.插竹养殖
利用插竹采苗的方法,将采到的蛎苗就地稀疏养殖。养成时,蛎竹的排列方式有两种:
(1)直插:以150~179支蛎竹直插成排,排长3~5m;或者以100~120支蛎竹插成排,排中间留有2~3个空档,以畅通水流。
(2)斜插:以23~26支蛎竹插成1堆,堆底宽45~60cm,顶宽33~36cm,堆和堆之间相距20~25cm。由5~6堆组成1排,排与排之间相距2.5m左右。每亩可插8000~10000支蛎竹。
6.桥式养殖
利用桥式采苗方法采苗后,将石条重新整理,疏散密度,进行养成。一般6~7块石条为1组,组与组之间用石条相连成1列。组间距离为50~60cm,列与列之间距离1~2m。养成期间,应将石条的阴面与阳面互换,使两面牡蛎生长均匀。
7.立石养殖
利用立石采苗法在中潮区采苗后,只要苗量合适,可以任其自然生长,不需任何管理,直到收获。此法主要用于褶牡蛎的养殖。
8.栅式养殖
这种养殖方法是在水深2~4m、风浪平静、饵料在此之后内湾设置固定的栅架,架子的设置同栅式采苗。蛎苗多以串联的贝壳、水泥瓦等固着基,成串的挂在栅架上养。每串长1~1.5m,串间距0.5~1m。养殖密度不宜过高,严防触底,以免某些底栖敌害生物的侵袭。
牡蛎的病害防治
1.牡蛎面盘病毒病
该病由牡蛎面盘病毒引起的一种病害。育苗中,一般3~8月发病,有季节性,受害的幼体壳高大于150μm此病传播可能来自潜伏感染的亲牡蛎,成纵向感染,育苗损失可达50%。患病幼虫活性减退,内脏团缩入壳内。面盘活动不正常,面盘上皮组织细胞失去鞭毛,并有些细胞分离开来,沉于养殖容器底部不活动。
防治方法:鉴定病原后,将患病牡蛎和亲牡蛎销毁,对养殖设施彻底消费。鉴定并保存无病的亲牡蛎种群。
2.牡蛎疱疹病毒病
该病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病害。此病常发生于发电站排出的热水中养殖的牡蛎,发病水温为28~30℃。水温下降后,此病随之消失,发病与水温密切相关。受感染的牡蛎消化腺呈苍灰色,散发性死亡。
防治方法:发现该病后,将牡蛎转移至温度低的天然海水中,可阻止继续感染和死亡。
3.幼体牡蛎溃疡病
该病由鳗弧菌、溶藻酸弧菌引起。因为弧菌存在于海水、底泥、牡蛎体表,是机会致病菌,各地育苗场培育各种牡蛎苗都可能发生此病。
防治方法:(1)保持水质清洁,加强水体和沉积物的细菌检查;
(2)发现患病幼体立即销毁;
(3)投喂的单胞藻保证无弧菌污染;
(4)使用经过滤、臭氧和紫外线等方法消毒的海水。
(5)使用每立方米水体50~100克复合链霉素,全池泼洒。
4.点状坏死病
该病由一种未知杆菌引起。牡蛎受感染后,濒死时有点状坏死组织,扩散的细胞浸润,并有大量的杆菌,消化腺苍白色,壳张开,散发性死亡。
防治方法:及时分离、销毁病牡蛎。
5.弧菌病
该病害是由弧菌引起,主要感染幼牡蛎,可引起幼牡蛎50%以上死亡率。受感染的牡蛎外壳畸形,周边具有大而未钙化的几丁质区域,细菌深入感染韧带,阻止壳的生长,妨碍韧带功能。
防治方法:消毒养殖设施,用10PPM次氯酸钠浸泡病牡蛎后再用清洁海水冲洗。
6.离壳菌病
该病是由动腐离壳菌引起。该病菌菌丝弯曲生长,有少数分枝,其可侵害各期幼体,引起大批死亡。幼牡蛎受感染后不久即停止生长和活动,很快死亡。
防治方法:使用过滤、紫外线消毒海水等方法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发病后尚无有效方法治疗。
牡蛎的采收加工
1.采收:每年的5~6月,即牡蛎生殖腺高度发达而又未进行繁殖,软体部最肥时进行。采收时,将牡蛎捞起。
2.加工:将采收的牡蛎开壳去肉,取壳洗净,晒干。
混合养殖
混合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