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蜂能不能高密度养殖,中蜂如何高密度摆放
中蜂密集养殖
原则上说,蜂群越强大则越好,强大蜂群病虫害少,养殖效益高。而蜂脾数量放置的多少是由蜜蜂数量来决定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蜜蜂群势。蜜蜂活框饲养的优势和本质在于,能够极大提高蜜粉产量,科学、便捷管理蜂群。活框饲养能够根据蜜蜂的生活需求,随时调整巢脾数量。所以,一群蜜蜂中巢脾的数量基本处于动态调整之中,并非一成不变的常量或定数。
早春时节,外界气温缓慢回升,蜂群从慢长的冬季蛰伏或半蛰伏状态中被激活,随着少量蜜粉进入,蜂王开始产卵。在首批子蜂出房前,本已羸弱的蜂群,由于老蜂的逐渐死亡而变得更加弱小。蜜蜂为了达到繁殖所需要的温度,就会密集在子脾部位发热保温。而失去蜜蜂保护的多余巢脾,往往会被巢虫、霉菌等所侵害。为了保护巢脾,节约蜜蜂劳动力,给蜜蜂提供适宜的哺育环境,我们会将多余的巢脾抽出保存备用,用隔板或保温板将蜜蜂所在区域进行空间调整隔离。也就是说,脾子的数量应由蜜蜂数量来决定,以蜜蜂爬满巢脾为准,特别是早春和晚秋,应充分做到蜂脾相称。
正常情况下,早春时期的中蜂群势,1~2脾满蜂被称为弱小蜂群,3~4脾满蜂被称为中等蜂群,5~6脾满蜂被称为强群或大群。
除早春、秋末以外的其它养殖时节,由于外界温度基本在25℃左右徘徊甚至更高,除新分群外,正常的中蜂群势基本在4~8脾左右,无论是流蜜期还是高温盛夏期,巢脾的数量应该依据群势大小略多于蜜蜂数量,即多加1~2张巢脾,即能满足额外的蜜粉储备,又能防止蜜粉压缩蜂王产卵圈,避免蜜蜂造赘脾和在巢内、巢门口结团吊絮或引发分蜂热。除正常取蜜外,也可将不含子蜂、多余的封盖蜜脾抽出保存以备补饲。
通常情况下,蜜蜂的群势大小受到遗传、蜜粉源、气候、王龄及管理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蜂王相对于意蜂王产卵力较差,蜜蜂群势较小、爱分蜂,较难维持强大蜂群。实践证明,只有强大蜂群才能够获得蜂蜜高产,而弱小蜂群取蜜很少或者根本无蜜可取。第一年蜂王产卵力最好,逐年次之。中蜂的遗传和外界蜜粉源、气候等因素非人力所能把控,而蜜蜂的管护却与养殖技术息息相关。我们可以通过相应的措施或技能,对蜜蜂的综合性能加以引导或改变,如每年更换蜂王。经验表明,一年内的优质中蜂王群,可维持6~8脾甚至更大的蜜蜂群势而不分蜂。二年内的正常中蜂王群,只能维持4~6脾的蜜蜂群势就产生分蜂热。二年以上的中蜂王群,仅2~4脾就会产生分蜂热。而现代商售的中蜂标准箱,就是依照中蜂单王群所能达到的群势极限,能够放署10个标准巢框设计加工的主要原因。若饲养场地和空间有限,也可采用中蜂标准继箱饲养双王群的超级中蜂群,垂直隔王板和水平隔王板共同运用,其养殖效益也是不错的。
本人认为,中蜂较有饲养价值的基本群势应在6脾满蜂左右。理想的群势应在8脾满蜂左右。脾子的数量应根据蜜蜂的群势来定,除早春和晚秋做到“蜂脾相称”外,其它时节应依据群势大小,多加1~2个巢脾。
中蜂养殖基地
四川叙永县赤水河将落地大型蜜蜂产业园,发展蜜蜂养殖,蜂蜜加工,蜜蜂旅游产业、蜜蜂文化科普教育等。这在四川也是首个大型蜜蜂产业园。
整体项目规模拟投资超过1亿,主要用于建立规模化养蜂产业、打造养蜂基地、推广养蜂技术、培训。分5年完成,到2022年建成。
具体来说,建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计划五年内培育优质蜜粉源2000亩项目建成后,达产年可实现年产值超过2亿元,年均净利润可超4000万元,有助于带动贫困户、农户种植蜜源植物,参与养蜂产业,打造叙永优质蜂蜜品牌,以养蜂产业为帮扶措施,拉动深度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
中蜂养殖技术
要养蜜蜂首先要购买工蜂勤奋且蜂王体积大的蜂群,然后将蜂群、蜂箱一起放在蜜源丰富、阳光充足、土地肥沃、水量丰富的地方,然后在需要的时候对蜜蜂进行人工饲养就可以了。
我们在养蜂的时候很多的细节、窍门需要注意和学习,比如我们最好要将蜂箱放在阴凉的地方,并且在晚上的时候要将蜂箱放在黑暗、无光的地方,因为蜜蜂是有趋光性的。
以及要保证蜜蜂生活的地方的空气是流通的,同时还要保持蜂箱内有一定的湿度。除此之外,在夏天的时候要将每个蜂框的距离都拉远一点,冬天时则要拉近一点。
中蜂养殖大户
1、肉牛
肉牛养殖出栏一年育肥牛达到500头以上的,或者存栏能繁母牛50头以上,国家将给以25-50万的补贴。
2、肉羊
(1)肉羊养殖存栏一年能繁母羊250只以上,或年出栏肉羊500只以上的养殖大户;
(2)对于内蒙古肉羊养殖称为牧区,一般牧区存栏能繁母羊400只以上,或年出栏肉羊1000只以上,国家补贴25-50万。
3、肉鸡
在农村进行肉鸡养殖量在5000只以上,一年出栏量10万只以上,国家补贴35万。
4、生猪
生猪一年能繁母猪并存栏300头以上的,且出栏肥猪5000头以上,国家补贴25-100万。
5、奶牛
(1)奶牛一年年存栏300-499头的农村养殖场,每个中央补助投资80万;奶牛一年存栏500-999头的农村养殖场,每个中央补助投资130万;
(2)奶牛一年年存栏1000头以上的农村养殖场,每个中央补助投资170万。
6、蛋鸡
蛋鸡指的是能生蛋的鸡,在农村养殖规模在1万只以上,国家补贴35万。
其中关于特种养殖水禽、蜜蜂、兔等,在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湖北、广西、四川和青海8省区已经启动相关补贴政策,具体补贴标准需咨询当地政府。
2021年农村养殖补贴项目申报条件
1、准备好相关证件
在农村做养殖,申请补贴你需要这些证件:养殖场备案登记;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养殖档案。种苗来源和进出栏记录、饲料药物名称、类型等一系列问题,所以要依法建立养殖档案。
3、达到一定规模养殖
每个养殖项目补贴都必须达到它所规定的养殖规模。没有达到规模养殖是申请不到补贴的。
4、养殖场建设规范
在农村搞过养殖业的都知道现在农村在实行禁养令,如果你的养殖场不符合相关建设要求,比如离学校、化工厂、水源地等很近,这都属于养殖场建设不规范行为。
5、制定规章制度
严格执行同时健全完善好养殖档案。做好生产记录、投入品使用、无害化处理、消毒等各项记录。
其实现在想要拿到养殖补贴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想要申请到相关补贴的需要提前做好相关准备,以免过了申请期。
中华蜜蜂养殖
看在什么样的季节,但是加以奖励的喂养法,中华蜜蜂可以养成强群,这是本人的经验.
中蜂养殖密度
蜂巢脾上蜂儿是否能够健壮成长,不仅取决于蜜源和巢温,还有一点就是蜂巢脾上的蜂巢容积,也就是蜂巢脾上的脾蜂密度,如果,按照工蜂哺育力为1.12~3.85来算,那么,工蜂哺育能力达到最佳的状态,也就是一个哺育工蜂可以哺育3~4个幼虫,但是,蜜蜂在以群居的状态,蜜蜂拥有调节巢温的能力,蜂群的繁殖区域需要的是35度左右的稳定温度,繁殖区域的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未封盖子脾上哺育工蜂的数量,所以,养蜂人在高温饲养蜂群的条件下,为了能够调动蜂群的哺育能力,可以运用这一种养蜂模式。
中蜂养殖效益
1、通过蜜蜂传授花粉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通过蜜蜂在采蜜的过程中,为粮油作物、蔬菜,牧草、中药材等农业植物,传授花粉,可以很好的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他所增加的经济价值远远超过蜜蜂产品本身的价值。
2、蜜蜂是最理想的是授蜂昆虫。
在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的使用农药,会使授蜂的昆虫日益减少,利用蜜蜂授粉,是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一个部分,蜜蜂在采集花蜜的过程中,对农作物授蜂具有高度的适应性,这是因为蜜蜂的形态和生理上决定了对授蜂的适应性。
在蜜蜂给农作物授蜂的过程中,还具有蜜蜂授粉的专业性,蜜蜂的群居性、食物的储存性和和蜜蜂群的可转移性,决定了蜜蜂是最理想的是授蜂昆虫。
3、蜜蜂能提高生态效益。
仅仅从蜜蜂能为植物传授花花粉,提高作物的生产能力来看,他的生态效益就非常的显著。在养殖蜜蜂的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没有排污物,不会污染环境,能给人们带来酿造蜂蜜的经济价值,也是一种生态效益的体现。
4、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在养殖蜜蜂过程中,如果要养殖出很好的蜜蜂,提高蜂蜜的产量,就必须栽培蜜粉原植物,保护山林和草地,从而可以带动果树生产发展,扩大造林绿化的面积,从而改善生态环境。
5、利用蜜蜂为为现代农业的农作物授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使用。
例如在美国的450万群蜜蜂中,就会有100多万群被租用为农作物授蜂,经过蜜蜂授粉的农作物增产价值比蜂产品收入高140倍,我们国家从50年代开始,就对蜜蜂授粉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证明对农作物的增产增质有很好的作用。
总结
蜜蜂和农作物,是相互依存,相互适应,经过长期进化的结果,蜜蜂采集农作物的花蜜,酿造出蜂蜜,而蜜蜂在采集农作物的过程中,又为农作物传授了花粉,促进农作物的农产品增产增收,提高质量,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
中蜂养殖中蜂养殖
从蜂群越冬后蜂王恢复产卵,一直到主要蜜粉源植物刺槐、狼牙刺等开花泌蜜前夕 (立夏) 的繁殖阶段,这 3 个月的饲养管理,叫做春季管理。
春季管理的主要任务是:采取积极措施使新蜂顺利接替越冬老蜂,为全年第一个主要蜜源植物刺槐、狼牙刺等培育众多上好的适龄采集蜂。蜂群到“立夏”,单王群达到 8~10 脾蜂,双王群达到 12~16 脾蜂,力争全年第一个蜜源蜂产品高产及高效授粉。
中蜂的春季繁殖,是奠定全年蜂产品高产及高效授粉的基础,是全年养蜂生产的关键环节,也是蜂群恢复发展最困难的一个阶段。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春繁。
1 早春阶段
蜂群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越冬期,巢内饲料消耗殆尽,为使蜂群不受损失,应做好下列各项工作。
1.1 全面检查
“立春”以后,趁晴暖无风天气,气温 8~10℃,当蜜蜂大量出巢飞行排泄时,全面检查。检查的内容有:巢脾数量、存蜜多少、群势强弱、蜂王是否健在等。要做好详细记录,为饲养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1.2 处理失王群
有些蜂群失王,可暂时从其他双王群中抽蜂王介入,以安定蜂群情绪。
1.3 处理缺蜜蜂群
有些蜂群中间巢脾上蜜已消耗尽,可将外边蜜脾紧靠蜂团,小心撞伤蜂王;有些蜂群巢内饲料已消耗尽,外界还没有蜜粉源,不能进行补充饲喂,只能补充蜜脾。若无多余蜜脾,可从其他多蜜群中抽调。
1.4 防止蜂群起盗
中蜂嗅觉灵敏,若蜂箱有漏洞或巢门过大,容易引起蜂群互盗。要用泥巴糊严蜂箱缝隙,堵塞漏洞,缩小巢门。
2 越冬蜂更替阶段
蜂群经过了 3 个多月的越冬期,老蜂逐渐死亡,群势衰减严重,剩余的蜜蜂也年老体弱,是蜂群最弱的时期。要想使蜂群恢复强大,应做好下列各项工作。
2.1 适时开繁
刺槐、狼牙刺等主要蜜粉源“立夏”前后开花泌蜜。中蜂到“立夏”前后,单王群要繁殖成 8~10 脾蜂,双王群繁殖成 12~16 脾蜂,全场调整后,群均群势 11~12 脾蜂,产量不亚于西蜂。因此,蜜源前75 天即“雨水”开繁。
2.2 开繁标准
3 脾蜂 3 张脾,不达标则饲养双王群。3 张脾除去被蜂群越冬咬毁的部分,其实只有 2 张脾,还能保持蜂多于脾。弱小蜂群,根据“母女同巢”特性饲养双王群,新蜂王产卵力强,2 张脾放于大区紧靠隔王栅,老蜂王产卵力弱,1 张脾放于小区紧靠隔王栅。其实还是 1 群蜂,只是中间多了 1 块隔王栅。
2.3 防止巢虫危害
蜡屑是巢虫滋生的食物,必须彻底清除巢底蜡屑。单王群,掏出小区的保温物,用起刮刀先将小区清理干净,然后将蜂群调往小区,再清理大区;双王群,准备一只空蜂箱,将大区的蜜蜂提入空箱内,先用起刮刀清理大区,然后清理小区。
2.4 让蜂群修补被咬毁的巢脾育虫
春繁期,中蜂善于更新旧巢脾,修补新巢房育虫。因此,被咬毁的巢脾不能提出,只能用快刀削去黑色巢础部分,连脾带蜂放回大区紧靠王栅繁殖,将蜂路缩至 0.8 cm,工蜂会边修补,蜂王会边产卵,还是 1 张优良子脾。
2.5 加强保温
蜂群繁殖期,巢内育虫区温度保持 33~35℃。早春气温低,寒流频繁,为了保持巢内恒温,继承旧法饲养中蜂的优点,蜂群 2 箱 1 组:一箱坐北朝南,一箱坐西朝东,各箱露出前面,用干砖镶至箱盖,然后用麦秸拌泥糊好。单王群,小区填满保温物,框梁上盖覆布和小棉被;双王群,大区空间大,塞少数洗干净的破旧衣物,上盖覆布和小棉被。
2.6 饲喂花粉
花粉是蜂群育儿的蛋白质饲料,早春外界无粉源或长期阴雨天气,采集蜂难以采回花粉时,应给蜂群补充花粉。若头年秋天有脱下的花粉团,可用蜜水调和成糕状,放在框梁上让蜜蜂取食。若无,可用代用品如炒黄豆粉、奶粉也行。
2.7 喂水、喂盐
早春蜂群繁殖,采集蜂要到河边采水调和蜂粮、饲喂幼虫,但是因天气寒冷,往往被冻死,所以要在巢内喂水,并往箱后潮湿处撒少量食盐让工蜂采食。
2.8 奖励饲喂
奖励饲喂可刺激蜂王多产卵,提高工蜂造脾、育虫、采集的积极性。实践证明,奖饲群比非奖饲群,蜂量可增长 1 倍以上。因此,当外界有零星蜜粉源,即可进行奖饲。单王群,将饲喂器放在小区保温物上;双王群,放在大区隔板外侧。每晚或隔晚饲喂1∶1 的糖浆 200~300 g,糖浆上面放浮漂,一直奖饲至主要蜜粉源开花泌蜜。
2.9 及时加脾扩巢,不误蜂王产卵
开繁 20 多天,单王群 3 张巢脾,若蜂王在巢脾一头产卵,可先将中间巢脾颠倒;若中间巢脾已产满,可将 1 张边脾调往中间;当 3 张巢脾产满,新蜂陆续出房,隔板外侧挂满“蜂胡子”,可加 1 张优质空脾或巢础。以后依次加脾,不可延误。双王群,3张巢脾已基本产满,可将大区 1 张未产满的子脾调往小区,将大区隔板外侧的蜜粉脾调入隔板内侧,再往隔板外侧放 1 张蜜粉脾。当大区隔板外侧挂满“蜂胡子”,可加 1 张优质空脾或巢础,以后依次加脾,不可延误。北方中蜂繁殖期,单王群加至 5~6 张脾,双王群加至 7~8 张脾为止。但是,宁晚勿早,否则易造成“春衰”。
3 蜂群快速发展阶段
“春分”以后,新蜂基本更替了越冬老蜂,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应做好下列各项工作。
3.1 加大饲喂量
巢内幼蜂多,外界粉多蜜少时,要加大饲喂量。若有大蜜脾,可放在隔板外侧。
3.2 加速弱群繁殖
“春分” (3 月 20 日) 以后,幼蜂大量出房。要及时抽强群的出房子带蜂补弱群,加速弱群繁殖,力争到荆条蜜源前夕发展为生产群。
3.3 提早培育雄蜂
“春分”后 7~10 天,工蜂开始造雄蜂房。要利用意蜂巢脾,没有意蜂巢脾可选用雄蜂房多的中蜂巢脾,在能维持强群、蜜粉产量高、抗病性能强的蜂王群中提早培育雄蜂,为提早培育蜂王作准备。
3.4 加巢础造新脾
“清明” (4 月 4 日) 以后,柳树、油菜、樱桃吐粉泌蜜,蜂群已发展为 5~6 脾,只要框梁上出现白色蜡痕,即可加巢础造新脾。不能加入越冬期被蜜蜂咬凹的巢脾让其修补,因为此时蜂王大量产未受精卵,工蜂会造些雄蜂房来修补。
3.5 提早培育新蜂王
为了控制分蜂,力争第一个蜜源蜂产品高产,更换老、劣、病王及为人工分蜂作准备。“清明”以后,当人工培育的雄蜂出房,即可根据场内蜂群数量,酌情人工移虫提早培育一批新蜂王。
3.6 及时生产雄蜂虫、蛹
“清明”前后 (南方时间还要早),当工蜂在巢脾下边、两角积极造雄蜂房,蜂王大量产未受精卵,为分蜂期培育雄蜂时,要抓住这一良机利用全场蜂群生产雄蜂虫、蛹 (平时也可生产,但要利用老蜂王,但无此时效果好)。这是一笔不菲的收入,既能控制雄蜂,又能节省饲料。
3.7 防止“分蜂热”发生
“谷雨”以后,巢内蜜蜂拥挤不堪,气温基本稳定。单王群,要掏出小区的保温物,若巢门口扇风降温的工蜂多,还可掀去小棉被;双王群,掏出大区的保温物,掀去小棉被,以防“分蜂热”发生。
3.8 及时平衡群势
接近“立夏” (5 月 5 日),北方的刺槐、狼牙刺等主要蜜粉源含苞欲放,箱内巢脾已经加满,新蜂陆续出房,双王群内蜜蜂拥挤,此时要平衡群势。将双王群正出房子脾带蜂补入单王群,使全场蜂群的群势均维持在 11~12 脾蜂的状态。
3.9 生产蜂王浆预防“分蜂热”
北方中蜂“谷雨” (4 月 20 日) 前后 (南方时间还要早),当工蜂在中间巢脾凹陷处积极造王台,蜂王往王台内产卵,为分蜂期培育新蜂王时,要抓住这一良机利用全场蜂群生产蜂王浆 (平时也可生产,但要利用老蜂王,无此时效果好)。此时,适龄工蜂泌浆量大,蜂王浆易获得高产,这既能增加蜂场收入,又能预防“分蜂热”。
东北、西北地区的蜂群,要为 6~7 月份进入生产期适时培育适龄采集蜂。
中蜂密集养殖方法
养好中蜂的关键,在于王优、群强、蜜足、新脾和密集,并做到安全越夏渡秋和及时防治病虫害。
饲养管理要点
1、王优:蜂群繁殖的快慢和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蜂王的好坏。年轻健壮的蜂王产卵力强,群势发展迅速,且能维持大群,工蜂采集力也强,工作积极,少起分蜂热,产量较高。因此,饲养中蜂,应在繁殖期提早从高产的强群中培育优良的蜂王,以更换劣小或衰老的蜂王。在生产上一般不要保留一年以上的老蜂王。
2、群强:强群是高产的基础,而中蜂的强群是从中蜂的实际情况出发的,不能与意蜂的强群相提并论,而且每个时期都有各自的强群标准。只有强群,才能充分发挥蜂王的产卵力,并抵御病虫害的侵袭,安全越夏渡秋。因此,在繁殖期,宜保持2.5~3足框蜂的群势,蜂群才能迅速发展,迎接流蜜期;在流蜜期,应有5~6足框蜂的群势,产量才会高。在主要蜜源植物开花流蜜时,应把蜂群组织成强群,集中力量采蜜,而将多余的蜂王用小群贮备起来。待流蜜期过后,再利用贮备的蜂王,把采蜜群分开繁殖。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蜂蜜产量和蜂群的繁殖速度,使蜂群总是处于积极工作的状态。
3、蜜足:巢内贮蜜充足,可使蜂群在野外蜜源缺乏时渡过难关。如果巢内缺蜜,就会引起蜂群情绪不安、抛弃幼虫、蜂王停卵,甚至发生盗蜂和飞逃。因此,在繁殖中,在不妨碍卵圈扩展的前提下,应经常保持巢内有足够的贮蜜,以促使工蜂多吐浆喂虫,培育身壮体大的新蜂。如果巢内贮蜜不足,需作人工补饲。即使在大流蜜期间,摇蜜时也不能把贮蜜一次扫光,而应采取轮脾取蜜的方法,这样既能安定蜂群情绪,又能保证蜂蜜的质量。
4、新脾:中蜂喜欢新脾,厌恶旧脾。新脾房眼大,蜡质新鲜,蜂王特别喜欢在新脾上产卵,而且繁殖快,培育出来的工蜂身体健壮、采集力强,群内不易发生巢虫。因此,应抓住有利时机,多造新脾,以更换旧脾。特别是在繁殖盛期、流蜜盛期和分蜂后期,应抓紧造脾。但在加巢础之前,要把旧脾和劣脾抽出,使蜂群密集。必要时,还应进行饲喂,使巢脾修得快、质量高,以保证蜂群在越夏时拥有80%以上的新脾。
5、密集:中蜂喜爱密集,应经常保持蜂脾相称,以利蜜蜂护脾,防御巢虫等敌害侵犯,也有利于保温保湿。实践证明,在冬季密集群势,蜂群消耗蜜省,越冬安全;流蜜期密集群势,可促使贮蜜快、成熟早、产量高;越夏期密集,可使群势退缩少,敌害难侵入。
6、安全越夏:越夏是南方饲养中蜂的难关。要安全越夏,除具备上述条件外,还需注意遮荫、喂水、严防敌害和保持蜂群安静。
主要病虫害的防治
1、欧洲幼虫病:属于细菌性病害。病原为蜂房链球菌,主要是通过蜜蜂本身传播,蜂蜜、花粉和蜂具都能沾染病原,幼虫四季均可感染,但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
发病死亡的,主要是2~4日龄的幼虫;少数幼虫在封盖后死亡。
感病的幼虫,外观失去光泽,体色由白转黄,再渐渐转褐黑色而腐烂;也有的未变色即很快腐烂,从背部上可见到明显的白线(气管)。如将虫尸抽出,虫体容易破裂,具有酸臭气味,腐烂物不呈粘胶状,干枯后容易被工蜂清除。发病初期,由于少数幼小死亡,随即被工蜂清除,又因蜂王再度产卵,致使各虫期错杂在一起,呈不正常“花子”现象。如果继续发展,幼虫未到封盖即全部死亡,巢内看不到封盖子。再严重时,子脾全部腐烂,散发出酸臭味,造成蜜蜂离脾,甚至逃群。
中蜂对此病抵抗力很弱,治愈后会复发,必须经常注意防治。发病后,可使用土霉素、四环素、青霉素,链霉素等抗菌素治疗。一般取任何一种抗菌100万单位,配糠浆四斤,每次每群约喂糖浆0.5-1斤,每隔2-3天喂一次,连续3-5次。
2、中蜂囊状幼虫病:其病原,是一种过滤性病毒。主要通过蜜蜂本身传播,蜂蜜、巢脾和蜂具都能沾污病毒。刚死的虫体具有很强的感染性。一只幼虫尸体所含的病毒,可使3000只以上健康幼虫致病。幼虫四季均可感病,一般在春秋气温26℃以下时容易流行。特别是群势弱小、饲料不足和保温不良的蜂群,更易感病。发病死亡的,多是6日龄的幼虫,约有三分之一死于封盖前,三分之二死于封盖后。死虫直卧巢房下方,头部翘起,体色先变黄白,后转棕色,头部呈灰色,外皮成为坚韧而透明的囊,内部组织液中出现颗粒状物。死虫的房盖下陷,常被工蜂啮开或穿孔。腐臭物不具粘性,干枯后容易清除,随着蜂王重新产卵而出现“花子”,与欧洲幼虫病初期的症状相似。患病群逐渐变弱,极易引起逃群。
中蜂对囊状幼虫病的抵抗力较弱,一经感病就容易蔓延流行。但实践证明,只要加强饲养管理,选用抗病蜂群育王繁殖,结合药物治疗,是能够控制此病的蔓延和危害的。
加强饲养管理,经常维持较强的群势,做好蜂群的保温,是预防此病的前提。为了减少病毒对幼虫连续感染,可利用蜂群从分群到新王产卵这段时间的断子期,或人为地幽闭蜂王,造成一段时间的断子期,来打断囊状幼虫病的流行环节。这是预防此病的重要手段,另外,在野外花粉不多的发病季节,用少量酵母片或维生素B加入糖浆饲喂蜂群,也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在平时,注意选择抗病力强的强群培育蜂王,以更换病群的蜂王,可以大大提高蜂群的抗病力。另外,中蜂囊状幼虫病的病原不耐高温,蜂具和蜂蜜可用煮沸消毒。蜂箱清洗干净后晒干,再用硫磺烟熏10~15分钟,也能达到消毒的目的。
药物防治,可随意采用下列中一种:
(1)半枝莲(狭叶韩信草、向天盏、探耳草):用干草一两,加入适量清水,先以猛火煮沸,继以微火续煎15~20分钟,滤渣后,趁热配成浓糖浆,于傍晚可喂8~10框蜂。每隔5~7天喂一次,直至病好为止。
(2)雄蒜醇合剂:每10框蜂,用精筛雄黄1克、鲜蒜6~8克,捣碎成泥,加75%乙醇(酒精)10毫升,再加蒸馏水40毫升,装入广口瓶内摇匀备用。使用时,将蜂抖入箱底,用清洁的手提喷雾器装进药液,对脾喷雾,每脾两面各喷3~4下,放回原处。喷脾后第三天,病虫尸即被工蜂拖光,治疗效果较好,而且治疗后不易复发。
(3)用马鞭草1两、墨旱莲1两、大蒜头半两,加入适量水煎煮后,过滤去渣,按1:1配入白糖溶化,可喂10框蜂。每隔三天喂一次,直至病好为止。
(4)用马鞭草1两、积雪草1两、车前草1两、刺苋半两,加入适量水蒸煮后,过滤去渣,按1:1配入白糖溶化,可喂10框蜂。每隔三天喂一次,直至病好为止。
(5)病毒灵:每框蜂用半片,严重的每框用一片,溶解后配入浓糖浆,每隔3-5天喂一次,直至病好为止。
3、巢虫:就是蜡螟的幼虫,常见的有大巢虫和小巢虫两种,会为害巢脾和蜂蜡,特别喜爱侵袭旧巢脾。它们钻入巢房,穿孔蛀食蜡质,并吐丝连结粪粒,围成坠道作为掩护,因此也称为“绵虫”。
大巢虫对巢脾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在温暖季节,1-2只受精雌蛾的子代,在两月内就可使整个继箱中贮存的巢脾报废。小巢虫则潜入巢房底蛀害,坠道所穿过的蜜蜂虫、蛹皆受损伤。蜂蛹受害后,工蜂便啮开蛹房封盖,准备抛弃,于是蛹的白色头部便显露出来,俗称为“白头翁”。巢前如看到被工蜂抛弃的死蛹,就很可能是巢虫为害引起的。大、小巢虫为害严重时,能削弱蜂群,甚至引起逃群。
大巢虫以老熟幼虫蛀入框梁或巢箱框槽内结茧越冬,翌春化蛹变成蛾,在箱缝或巢脾上产卵。卵排列单层成块,初呈乳白色,后渐转黄褐色。每只雌蛾可产卵2000-3000粒。卵期约9日,幼虫期约52日,结茧至羽化需12日,夏秋完成一代约经历两个半月。
小巢虫是以老熟的幼虫潜在巢底坠道、箱框缝隙、箱底蜡屑或保温物中越冬,翌春化蛹变成蛾,在箱缝或巢脾上产卵。卵排列单层成块,初呈乳白色,后转黄褐色。每只雌蛾可产卵300-400粒。卵期4~5日,幼虫期约50日,结茧至羽化约需9~10日。茧白色楔状,表面附有粪便,夏秋每代历时2~2.5个月。
防治巢虫应采取综合措施,即将预防措施和药物熏杀结合起来,具体应抓以下四个要点:一是常年饲养强群;二是巢脾及时更新,不用过旧的巢脾;三是保持蜂脾相称,抽出的空脾应及时妥善保存;四是勤扫箱底,及时清除蜡屑污物。同时要抓好两个关键:第一,越夏期蜂箱不能受到太阳光的直射。因越夏阶段气温高,蜂团散开,只有一部分蜜蜂保护巢脾,如果不注意遮荫降温,蜜蜂就散得更开,巢虫就容易进入巢脾为害;第二,越夏期间断子不能过久。在大暑以后,蜂王有一段停卵期,而老蜂驱除巢虫的能力较弱,因此,若到9月上旬蜂王还没有产卵,就应给予奖励饲喂和必要的帮助,促进蜂王产卵,以便及早利用青年蜂抵御巢虫的入侵。
4、胡蜂:是蜜蜂的大敌。它不但会捕杀蜜蜂,劫食蜜蜂的蜜囊和蜂巢中的贮蜜,而且还会用蜜蜂的肌体饲喂幼虫。胡蜂为害,还会引起蜜蜂逃群。特别是我县山区蜂场,常因胡蜂为害而遭到巨大损失。
当野外蜜源丰富的时候,胡蜂也采食花粉和花蜜。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由于外界蜜源比较丰富,而且胡蜂还没有大量繁殖,故很少侵犯蜜蜂。到6月底山乌桕流蜜结束后,胡蜂的活动就开始转向蜂场。7月至9月上旬,外界蜜花源枯竭,又正值胡蜂繁殖的高峰期,因此严重为害蜜蜂。到10月份,胡蜂开始逐渐减少;至11月上旬,就只有少量为害了。
胡蜂活动最适宜的温度为23~30℃;18℃以下和35℃以上活动减少。晴天胡蜂多在早晚活动,阴天或雨后则终日活动。如果气候适宜,胡蜂从早到晚都在蜂场上活动甚至在蜂箱的巢门口过夜。
为害蜜蜂的胡蜂主要有大胡蜂、黄胡蜂和小胡蜂三种。它们多营巢于地穴、树洞、壁洞、墙角或树枝上,以雌蜂潜伏越冬。春天3~4月所见的胡蜂均系雌蜂,此期若能大量诱杀,8~9月份胡蜂的为害就会大大减轻。新胡蜂出房后,雌蜂即开始专门产卵。
胡蜂到蜂场活动时,先在蜂场上空打转,然后落在树枝上,寻找目标。看准后,就冲条蜂箱巢门口,发出嗡嗡响声,吓唬守卫蜂。此时守卫蜂也群集巢门口严阵以待,并发出蜂臭 ;巢内部分蜜蜂得到信号后也涌出巢门。如果大胡蜂大批侵入箱内,蜜蜂将无法抵御,以至全群弃巢迁飞。
为了防除胡蜂为害,必须寻找其巢穴,进行消灭,这是最根本的措施。在胡蜂活动的季节里,蜂巢应换成圆孔巢门或曲道巢门。养蜂者也应随时守在蜂场上,用竹编的小拍或木板条拍杀胡蜂。另外,也可以把打死的胡蜂,集中放在蜂群附近或离蜂群较远的平地上进行诱杀。胡蜂不但喜食蜜蜂,更喜啃同类的尸体。它们一见胡蜂尸体,就会立即扑上,我们可以趁它们啃咬尸体尚未飞起之前进行拍杀。也可以用有关杀虫农药拌在切碎的牛肉、猪肉或蛙肉中,做成毒饵盛于瓷盘或瓦片上,放在蜂场附近进行诱杀。但使用毒饵时,应注意人畜安全。
养蜂
养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