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化养殖大闸蟹技术要求,大闸蟹养殖防逃膜
螃蟹防逃网有几种?
常用的有两种:1,硬质钙塑板。2,防逃设施是采用麻布网片或尼龙网片或有机纱窗和硬质塑料薄膜共同防逃
第一种硬质钙塑板作为防逃板;是安插高45厘米的埋人田埂泥土中约15厘米,每隔100厘米处用一木桩固定,注意四角应做成弧形,防止河蟹沿夹角攀爬外逃;
第二种防逃设施是采用麻布网片或尼龙网片或有机纱窗和硬质塑料薄膜共同防逃,用高50厘米的有机纱窗围在池埂四周,用质量好的直径为4~5毫米的聚乙烯绳作为上纲,缝在网布的上缘,缝制时纲绳必须拉紧,针线从纲绳中穿过。
然后选取长度为1。5~1。8米的木桩或毛竹,削掉毛刺,打人泥土中的一端削成锥形,或锯成斜口,沿池埂将粧打人土中50~60厘米,桩间距3米左右,并使桩与桩之间呈直线排列,池塘拐角处呈圆弧形。将网的上纲固定在木桩上,使网高保持不低于40厘米,然后在网上部距顶端10厘米处再缝上一条宽25厘米的硬质塑料薄膜即可,针距以小蟹逃不出为准,针线拉紧。
螃蟹防逃网由加厚聚乙烯网布与防逃膜加工而成,使用寿命长达3年之久,抗老化、耐腐蚀是广大养殖户的,其广泛适用于黄鳝、龙虾、泥鳅等水产养殖,
螃蟹防逃网高度:0.5米、0.6米、0.75米、1米、1.2米、1.5米,防逃膜:20公分,能对养殖产品有效的防逃;
养螃蟹四周围的那个叫什么?
养螃蟹场地四周的那个叫防逃膜,又叫蟹膜,材质是聚乙烯塑料布,类似于扣大棚的大棚膜,主要是防止螃蟹外逃的。
养蟹成功与否,与防逃措施有绝对关系。
大闸蟹养殖技术与方法?
01
投苗准备
用拉网拦住防逃,杀菌消毒清塘时,清除过多的淤泥,只留淤泥10厘米左右,用生石灰全池泼洒,每亩用量200—250公斤,以达到彻底的清塘消毒,除杂除野,杀灭病菌,改善底质的目的。药后7天,即过水1次,以排除污物 ,然后晒塘3—5天后加水。
02
种好水草
养殖大闸蟹,首先要种好水草,水草是大闸蟹的天然饵料之一,并能起到良好的净化水质的作用,而且是大闸蟹栖息、躲避敌害的场所。主要以藻类为主。也可放入适量田螺。
03
合理放养
投放前要对蟹苗消毒,按大小均匀分开,投放时用围网投放在水域内,让蟹适应环境1个月后才能撤掉围网。一般蟹种放养要做到“三适”,“一暂养”原则。即适当密度,适时放养,适中规格与先暂养后放养。放养时水不能太深,以1.5—2米为宜;温度在20—25度最合适。
04
放养密度
在水草丰茂、水质清新的环境下,一般每亩投放规格为300只左右,这样使大闸蟹有一个充足的生活、生长空间。蟹种放养时间一般在每年的2月底至3月份为宜,若放种过早,则越冬伤亡较重,过迟水温上升,部份河蟹蜕壳,将影响下塘成活率。
05
日常巡塘
早上巡塘主要是检查有无残饵,以便安排好当天的饵料;中午巡塘主要是测水温,观察水色状况和池水变化;傍晚和夜间巡塘主要是观察河蟹的活动情况和吃食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特别提示
10月份开始可根据成熟蟹陆续上岸的特点,于夜间捕捉剩余的河蟹。对起捕的河蟹应及时用水冲净淤泥后放入暂养箱中静养2小时以上,让其自行清除鳃部淤泥,防止窒息死亡。
河蟹养殖如何做防逃?
养殖河蟹必须做好四周的防逃跑措施,多年来全国养蟹人都用聚乙烯防逃薄膜
防逃膜的选择:防逃膜一定要选择蓝色的抗老化膜,可以使用4-5年,不要选择黑色膜,黑色膜为再生材料制作,也就是说使用的都是回收的塑料垃圾制作,黑膜往往使用一年就风化粉碎。
第1步:挖沟 沟深15-18公分
第2步:插竹竿,间隔距离为60-70公分
第3步:连线,用聚乙烯线。一般市场都能买到,火柴棍一般粗即可
第4步:正式围膜,注意这里我们泥球固定,通俗易懂,看图便知
第5步:填埋, 填埋两侧的土,踩实
第6步:使用订书器在间距里订固。
大闸蟹养殖?
在养殖大闸蟹的过程中,给大闸蟹营造一个优良的生活环境非常关键,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它的品质,同时也可以提高产量。首先就要注意这套面积,这套面积不能太小,一般以两道十公顷的越合适,在高温季节水深应该能达到两米最合适。沟的面积占全市面积15%到25%。在建设养殖池的旁边应该有可靠的水源,并且水源没有污染,水质也符合国家检测标准,才适合养殖大闸蟹。养殖池的外围可以用黑色塑料板设置一层防逃网,防逃网要入头底下十厘米左右。
一般来讲,芦苇滩地养殖的大闸蟹,对于土地面积就会有比较大的要求,一半是在50-100亩之间,面积大的养殖地,也会更加有利于大闸蟹的生长,但是面积太大的话,对于大闸蟹的管理就会造成一个比较大的负担,这是得不偿失的,所以,面积在科学的范围之内,选择一个比加大的区域。在这样50-100亩地的条件之下,选择差不多每亩放养2000-3000只,这是比较合理的一个数量,另外,在水塘之中,也可以选择放养一些草鱼,鲢鱼之类的鱼类,帮助河塘增加生物多样性,免得大闸蟹最后遭遇灭顶之灾。
黄河口大闸蟹人工养殖技术?
池塘条件及水源条件、放苗前的准备工作
池塘地点选择: 水源充足、进排水系统独立畅通、水质清新无污染、沙质底质淤泥少、位置较僻静,自然饵料丰富。单个池塘面积在30亩左右,池埂坚实不漏水,池高1.5-2米,坡比1:3土工布护坡,池底平整少淤泥,进排分离且进水口向排水口2%倾斜,方便排水,坝面宽3-4米 ,东西向,长宽比5:2。
放苗前的准备工作
(1)防逃设施:大闸蟹具有一定的洄游习性,养殖池塘四周一定要设置防逃设施,防逃设施用加厚聚乙烯簿膜制作。防逃材料埋入土中20厘米-30厘米,高出埂面50厘米,每隔1米用镀锌管支撑,拐弯处呈圆弧状,防逃设施内留出1米-2米的堤埂方便巡塘和检查。
(2)整装消毒:大闸蟹成熟收捕后及时将池水排干,铲除池底腐殖质和淤泥彻底曝晒在池底。翌年春季蟹种放养前一个月池底放水5厘米-10厘米,每亩用漂白粉30公斤—50 公斤溶化后全池泼洒进行病原体的杀灭和清除野杂鱼,改善池塘底质和增加水中钙的含量,促进大闸蟹的生长发育。进水时用规格60目的尼龙绢网袋过滤,防止野杂鱼类及其鱼卵进入池塘。
(3)种植水草:池塘中种植一定量的水草,不仅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还可以为大闸蟹提供栖息、避敌的场所,又可作为部分青饲料来源,这样即可提高大闸蟹的成活率,又能促进其生长。蟹池中的水草分布要均匀,种类搭配要科学合理一般有伊乐藻、轮叶黑藻、水韭菜、狐尾藻等。
(4)设置蟹种暂养区:蟹种放养初期把环沟作为暂养区,约占池塘总面积1/5-1/3的面积,将蟹种先放养在池塘的暂养区内培育到5月底至6月初,待池塘内养殖区中的水草生长到一定的数量时,再将蟹种放入整个池塘中。
苗种放养
(1)蟹种的放养:蟹种选择的好与差,直接关系到养殖的成败。由于气候、土壤水质条件的不同及运输等因素的影响,本地培育的种质纯正黄河口大闸蟹蟹种其成活率、抗病性及生长速度都明显好于外购的蟹种。因此宜选择自已培育或本地培育的黄河口大闸蟹蟹种。
(2)混养鳜鱼的模式:鳜鱼为肉食性鱼类,对水质环境要求与河蟹相似,蟹池中套养的鳜鱼主要摄食池中的小杂鱼虾,可减少生物耗氧和提高饲料效率,同时将池中的低值鱼类转化为高档鱼,达到增收的目的。
(3)混养花鲢模式:蟹池中搭养适量的花鲢鱼种,可调节水质,减少蓝绿藻数量,增加池塘产出。
投饲管理
蟹种下塘前池塘中要培养足量的基础饵料生物,增强蟹种体质加速生长,提高成活率。在养殖过程投喂的饲料主要种类有:大闸蟹配合饲料、冰鲜鱼另搭配少量的玉米等植物性饲料,全程投喂配合饲料占60%以上。投饲原则“荤素搭配~两头精中间粗”,即在饲养前期,4-6月,~以投喂配合饲料和冰鲜鱼、同时摄食池塘中自然生长的水草。在饲养中期,7-8月,正是高温天气应减少动物性饲料投喂数量,增加玉米等植物性饲料的投喂量,防止大闸蟹过早性成熟和消化道疾病的发生。在饲养后期,8月下旬-11月,以动物性饲料和配合饲料为主,满足大闸蟹后期生长和育肥所需,适当搭配少量植物性饲料。投喂的饲料要求新鲜不变质。颗粒饲料应按照大闸蟹生长的营养需要,符合农业部NY5072-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的规定。投饲量要适当,每日投喂1-2次,遵循投饵“四定 四看”原则,精饲料与鲜活饲料隔日或拌匀交替投喂,均匀投在浅水区,坚持每日检查吃食情况,根据每日的吃食情况适当调整投饲量,以当日全部吃完为宜,不宜过量投喂。
水质管理
整个养殖期间应始终保持水质清新、溶氧丰富,生长最适温度在20-28之间,此时透明度应控制在30厘米-50厘米,前期偏瘦后期偏肥。
病害防治与日常管理
病害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惠泽积极推广应用健康生态养殖技术,以生态调控防病为主,采取严格的清塘消毒、放养健康蟹种、保持池塘良好水质、投喂新鲜优质饲料等技术措施。同时经常使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生物制剂调节水质,拌服维生素、免疫多糖等体质增强剂,可有效预防病害的发生。惠泽会设置专人值班,早晚各廵塘一次,检查水质情况、吃食情况、防套设施完好情况、病虫敌害侵袭情况,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对策,同时做好防风防雨防逃工作。
大闸蟹
大闸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