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塘养殖水质检测数值,鱼塘养殖水质怎么检测
鱼塘水质标准是数据是多少
1、一般地区在50-100米左右。地区不同,地下水的深度就不一样。需要考虑地区的地质结构。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地理位置越低,则地下水深度就越浅,一般在10-20米就会出现。而在中国中西部,在500-1000米。
2、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狭义上是指地下水面以下饱和含水层中的水。在国家标准《水文地质术语》(GB/T14157-93)中,地下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各种形式的重力水。
3、国外学者认为地下水的定义有三种:一是指与地表水有显著区别的所有埋藏在地下水的水,特指含水层中饱水带的那部分水;二是向下流动或渗透,使土壤和岩石饱和,并补给泉和井的水;三是在地下的岩石空洞里、在组成地壳物质的空隙中储存的水。
4、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量稳定,水质好,是农业灌溉、工矿和城市的重要水源之一。但在一定条件下,地下水的变化也会引起沼泽化、盐渍化、滑坡、地面沉降等不利自然现象。
鱼塘水质指标范围
塘深最好是3米,水深2.5米以上,塘埂坡度1:(2~2.5),做好护坡,塘底有一定的倾斜度,且有少量的淤泥。鱼塘为东西向,进排水方便,水源充沛、水质清新。
鱼塘水质怎么看
溶氧的正常范围是多少
1、溶解氧含量
(1)养殖用水的溶解氧在24小时内都会发生变化,晚上溶氧最低。
(2)溶氧量必须有8个小时(晚上)的时间大于4mg/L,14小时不低于5mg/L,任何时间不得低于2mg/L。
2、溶解氧的来源
(1)在刮风环境下,空气中氧气会溶解在水中,当地的风力大小关系着自然溶氧的速度。
(2)可用增氧机增氧把水花打的更细小,加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促进氧气溶解。
(3)水体藻类在光合作用下释放的氧气是池塘溶氧的主要来源,该溶氧方式占池塘溶氧量的80-90%。
鱼塘的水质
鱼塘的水色有好有差,一般有经验的渔民都是根据鱼塘水色来判断水质和调节水质。
一般水色呈现茶褐色或绿豆色是好水,说明水中浮游植物种类较多,特别是鱼喜食而易消化的藻类多,浮游动物也多,这种水色中,鱼类饵料生物丰富,说明水质良好。
塘中水色清淡,清澈见底,说明水中浮游生物很少,是瘦水,应增加施肥投饵来改善水质。
塘中水色呈暗绿色或蓝绿色,主要是由于浮游生物过量繁殖,特别是一些不易被鱼类利用的蓝绿藻占优势,这种水俗称“老水”。
由于水中生物量多,夜间呼吸作用会大量消耗水中氧气,使鱼类在凌晨缺氧浮头。
一般应每周冲水一次,以改善水质。
如果不冲加新水,水色就会变红棕色、褐色甚至黑色。
这是水质恶化的象征,也是浮游动物出现高峰的时候,肉眼也能见到大批水蚤,如不马上冲注新水,就容易发生泛塘事故,造成鱼类大批死亡。
夏、秋季节特别注意这种情况,经常加注新水调节水质,来改善鱼的生活环境。
水质的调节是饲养管理上必须掌握的环节,既要适当地投饵施肥,又要适当地冲注新水,经常保持“肥、爽、活”,使水中有充足的氧气和丰富的浮游生物,促使鱼类食欲旺盛、生长快。
池塘水质指标
由于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而反映的水色是多种 多样的,加上其它因素的作用,情况更为复杂。根据水色 的变化,区分池水的肥瘦与好坏,尚缺乏较精确的科学指 标,现仅根据池塘水色将水质划分为几种类型:(1) 瘦水与不好的水瘦水,水色清淡,呈淡绿色或 淡青色,透明度较大,可达60-70厘米以上,浮游生物 数量少,水中往往生长丝状藻类(如水绵、刚毛藻)和水 生维管束植物(如菹草等)。(2) 肥水肥水水色呈黄褐色或油绿色,混浊度较 小,透明度适中,一般为20-40厘米。水中浮游生物数 量较多,对虾易消化的浮游植物种类如硅藻、隐藻或金藻 较多;浮游动物以轮虫较多,有时枝角类、桡足类也较 多。肥水按其水色可分为两种类型:① 褐色水包括黄褐色、红褐色、褐带绿色等,优 势种群多为硅藻,有时隐藻大量繁殖也呈褐色,同时含有 较多的微细浮游植物如绿球藻、栅藻等,特别是褐带绿的 水尤其如此。② 绿色水包括油绿色、黄绿色、绿带褐色等,优 势种类多为绿藻(如绿球藻、栅藻等)和隐藻,有时也有 较多的硅藻。
鱼塘养鱼水质检测标准参数表
水域面积、风力大小、接受光照面积、池水深度、水质肥瘦、水中生物量、季节(水温)等。
鱼塘水排放标准
总的来看,水产养殖与水环境污染之间不是一个简单划等号的问题,只有出现了不协调,才会带来水环境污染问题。
养殖水域污染有外部的因素,也有内部的因素。严重污染只是个别地方才会出现。我国每年养殖水产品的总量是5000多万吨,总体上水产养殖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不是像有些媒体炒作的那么吓人、那么严重。尽管如此,国家也必须对水产养殖带来的负面影响给予高度重视,这一点毫无疑问。
从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看,养殖水域周边的各种污染,严重破坏养殖水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用地不断扩张,使水产养殖水域空间受到严重挤压,渔民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从产业发展的内部环境来看,水产养殖布局不尽合理,如部分地区近海养殖网箱密度过大,水库、湖泊中的养殖网箱网围过多过密,而一些可以合理利用的空间(如深远海、水稻田、低洼盐碱地等)却没有开发或者开发利用很不够;一些落后的养殖方式亟待转变,产业的规模化、组织化、品牌化程度较低,等等。
水产养殖水体中的污染物主要来源是养殖过程中的投入品。饵料和水产肥料是现今水产养殖过程中的必需品,水产养殖品种几乎都是异养生物,在目前高生物负载量的水产养殖模式中,人工投饵是水产品重要的营养和能量来源。
但在养殖过程中很多养殖户过分追求高产高效,向水体过量投入饵料、肥料等外源营养物质,投放方法、用量不科学会导致饵料剩残过量,投入品无法被水产品完全消耗。
饵料剩残量根据饵料本身在水中的稳定性及养殖生物取食的易得性有所不同,有实验资料显示在部分池塘和网箱养殖过程中,残饵量可高达20%—30%。大量残饵、肥料和生物排泄物沉降堆积,会在水体中析出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耗氧有机物等,这些物质分解转化会消耗大量溶解氧,导致养殖生物缺氧。
有机物氨化作用产生的氨会损伤鱼鳃表皮细胞导致养殖动物免疫力降低;氨转化成的亚硝酸盐则具有低毒性,可使鱼类血液中高铁血红蛋白含量升高,载氧能力下降,造成组织缺氧、神经麻痹甚至死亡。氨氮对幼体的毒性更加显著,通过日本对虾幼体的研究发现,随着氨氮浓度的增加各期幼体死亡率明显升高。
水体中植物营养元素大量增加还会导致藻类爆发性生长,造成水华、赤潮等现象,使养殖水体和底质处于缺氧或低氧状态,藻类死亡后释放的藻毒素会影响鱼类胚胎发育、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并在组织中累积,对养殖生物产生毒害作用。
药物滥用。现代高密度集约化养殖中常会使用渔用药物和环境改良剂,用以预防和治疗水产动植物病害,清除敌害生物,改善水体环境,促进养殖品种健康生长。
这类投入品主要起到维持水体环境相对稳定的作用,是水产养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常用的渔药有用于防治病害的清塘除杂剂、消毒杀菌剂;控制水生植物的杀藻剂、除草剂;控制有害生物的杀虫剂、杀螺剂;提高机体免疫力的疫苗;以及改良水质环境的增氧剂、底质改良剂等。
大部分药物的主要成分是化学制剂,包括抗生素、氧化剂、络合剂、表面活性剂和吸附剂等。正确合理地使用渔药和环境改良剂通常不会对养殖环境和水生生物造成危害,但由于缺乏相关知识,使用和管理的不完善,在养殖过程中普遍存在滥用化学药品和抗生素的现象。
有研究表明投加的抗生素仅有20%~30%会被养殖鱼类吸收,剩余大部分都进入了水体环境中。且抗生素具有累积效应,养殖时间越长,水体中抗生素的总量越高。除草剂、杀虫剂等投入品在水体中的半衰期都较长,过度使用势必会污染水环境,并危害栖息其中的生物体,破坏生态平衡,对养殖水体产生危害。
鱼塘水质硬度标准
水的软硬度是根据水中的钙离子和镁离子的含量来计算的,这两种离子的含量越高,水的硬度就越大。硬水是指硬度为16—30度的水,如从地层深处流出的泉水和深井水多属于硬水,而软水是硬度低于8度的水,如雨水,池塘,小溪等地面水属于软水。
目前水的硬度标准单位是mmol/L(毫摩尔每升)。传统的单位有mgN/L (毫克当量每升)、德国度、美制(英制)等,目前在国内常用的硬度单位是mg/L(毫克每升)、mmol/L(毫摩尔每升)、mgN/L(毫克当量每升),偶尔会有用户使用德国度,用德国度除以2.8即可换算为国标的数值mmol/L(毫摩尔每升),如果采用美制的Grain/Gallon(格令每加仑),需要对单位进行多次算换。
钙镁离子含量较多的水称为硬水,钙镁离子含量较少的水称为软水。硬水与软水只是通俗上的叫法,并没有标准的量的概念,在生活中,行内一般把硬度低于3mmol/L的水称为较软的水,3-6称为普通水,6-8称为较硬的水,10以上称为高硬水。
首先了解一下钙镁离子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钙镁离子是人体每天必需的营养素,如果水有一定硬度,通过饮水就可以补充一定量的钙镁离子。长期服用软水的人,则需要通过其他途径补充。
其实,水的硬度太高和太低都不好,因为水的硬度和一些疾病有密切关系。调查发现,在水硬度较高地区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较低。我国饮用水规定的标准是不能超过25度,最适宜的饮用水的硬度为8~18度,属于轻度或中度硬水
养殖方法
养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