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养殖猪舍,高标准生猪养殖圈舍
生态养猪的猪舍设计
首先个人感觉,现在建造猪场一定要有规模化,也就是建造大场,这样在养殖管理,饲料供应,免疫防控等一系列工作都可以做到规范化,这样对你的养殖收益等方面会有更大的保障,而且,大规模的养殖场国家也会大力支持并补贴,在多个方面都有很大的益处。下面我们介绍猪场的建设和相应设备的配置。垍頭條萊
猪场场址关系到猪场的小气候状况和防疫工作效果,同 时猪场会产生一定量的污物和许多有害气体,对环境污染比 较严重。因此,猪场建设之前,要事先选择好场地,对其选 择的场地要进行位置、地势、地形、水源、水质、土壤、风 向、交通、电力、防疫等考察,以便于进行伺养管理和防止 环境污染。萊垍頭條
(1) 猪场选址原则①远离村镇、交通要道、其他畜牧 场3千米以上;②远离屠宰场、化工厂及其他污染源; ③向阳避风,地势高燥,通风良好,水电充足(万头猪场日 用水量约100吨),水质好,排水方便,交通较方便。垍頭條萊
最好 配套有鱼塘、果林或耕地。(2) 猪场布局主要为三区一生活管理区、生产配套 区(饲料车间、仓库、兽医室、更衣室等)、生产区,生产 区按配种舍、怀孕舍、保育舍、生长舍、育肥舍、装猪台, 从上风向下风方向排列。萊垍頭條
配种舍要设有运动场。生产区三点 式:种猪繁殖区、保育区、育肥区相对独立,相距500米以 上。防疫环境与生物安全:猪场大门需设消毒池,并配备消 毒机,进行车辆消毒;设人员消毒通道,进入人员登记、消 毒。頭條萊垍
猪场周围禁止放牧,最好设围墙和防疫沟。(3) 猪舍设计最重要的原则——产房、保育舍分单元 全进全出设计;猪栏规格与数量的计算;先有生产指标、流 程,后有猪舍及猪栏设计;一般以伺养500头基础母猪,年 出栏1万头商品猪的生产线,按每头母猪平均年产2。垍頭條萊
2窝计 算,则每年可繁殖1100窝,即每周配种24头(配种分娩 率85%),每周应产20〜21胎。产房6个单元。(如果哺乳 期3周、仔猪断奶后原栏饲养1周,临产母猪1周、空栏 1周),每个单元20个产床。萊垍頭條
保育5个单元(如果保育期 4周、空栏1周),每个单元10个保育床。生长育肥16个单 元(如果生长期15周、机动1周),每个单元10个育肥床。萊垍頭條
生态养猪的猪舍设计效果图
1根据你所处的地里位置,选择交通便利,远离居民的住户的区域。以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
2根据用地的面积,选择宽敞,地势平坦的地方,有助于猪场的设计。
3根据地理环境,找个通风,空气污染的环境,减少猪的传染病的发生。来建设你的养猪场。
生态养猪的猪舍设计方案
建造化粪池时要符合养殖业规划布局的总体要求将其建在规定的非禁养区内;
建造过程要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和动物防疫的要求;
建造时应符合当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发展规划;
建造地应距铁路、公路(县级以上)、城镇、居民区、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500米以上;建造地应距动物隔离场所、无害化处理场所3000米以上。
养猪建筑设计
养猪业是我国农业中的重要产业,对保障肉食品安全供应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农村经济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你知道农村小型养猪场该如何设计吗?
选择场址应注意:
1、要求地形整齐、开阔,以便于充分利用场地和合理布置建筑物,减少施工前清理场地的工作量。要求地势高燥、南向、平坦或有缓坡。
2、粪尿最好通过附近的农田、果园、渔塘等自然消化,它是很好的肥料。防止造成环境污染。
3、交通要便利,否则会给生产、职工的生活及产品的销售等带来困难。
4、应建在离城区、居民点、交通干线等较远的地方。
5 、水源和电源方便并且成本较低。
养猪场的建设简介:
1 、猪舍应设计为东西走向的长方形建筑;
2 、应是具备良好通风、遮阳和防雨的开放型或封闭型的猪舍;后者在为各个年龄段生猪猪舍调整室温和通风方面、在蚊蝇孳生地区防蚊蝇方面,都比开放型猪舍更具备优越性。
3 、猪场各项养猪设备,均应适当安装就位。
4 、猪舍应设排污沟,并应对污水进行处理后才能排放出场。
5 、猪舍地面设计,应便于清理打扫卫生。
小型养猪场猪舍建设猪舍构造:
1 、屋顶。要求保湿、隔热通风。
2 、地面。猪床部分要求温暖、干燥、表面粗糙;送料通道不宜光滑,不要求暖性地面。
漏缝地板可分为全漏缝和部分漏缝两类。缝隙以 5mm 为限,以便实行干清粪或进行全无冲洗法饲养育肥猪。
3 、猪栏。分为配种猪栏、妊娠猪栏、分娩猪栏、保育猪栏、生长猪栏、育肥猪栏、种公猪栏。都有成套设备可以购买。以钢管制猪栏和钢筋混凝土预制件较好,便于通风,占地少。
4 、墙身。华北、西北地区可采用一砖半厚墙身,东北地区采用二砖厚,其它地区一砖厚。
5 、门。双列式舍门:宽度不少于 1.5 米,高度 2 米左右;单列式舍门:要求宽度不少于 1 米,高度 1.8-2 米。
各种猪舍的圈栏门:宽 0.8 米,高 1 米左右。不管各种门,一律向外开。
小型养猪场猪舍建设设备选型:
现代机电设备的应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缩短了饲养周期并提高商品率。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与设备。
1 、圈舍设施:圆形产仔栏、分娩报警器等。
2 、饲料加工设备。
3 、饲喂设备:自分理处饮水器、自动食器、自动送料系统等。
4 、猪舍通风系统:负压通风是最简单、最廉价的一种通风方式。
5 、猪粪加工处理设备:猪粪加工成饲料
家庭猪舍设计
饲料是猪一生最重要的东西,饲料好不好决定猪长的好不好,而饲料槽好不好决定猪吃的舒不舒服,这里说说养猪场猪舍料槽的设计要求。
1)圆型自动落料饲槽设计
圆型自动藩料饲槽采用较为坚固耐用的不锈钢材质制成,这与饲料搅拌机的材质相类似,底盘可选用水泥或铸铁浇注,适用于大群体、高密度生长的育肥猪舍。
2)间息添料饲槽设计
适合条件较差的猪场采用,分为移动饲槽和水泥浇注的固定饲槽两种,都设置在隔墙或隔栏的下面,走廊添料滑向内侧进而方便猪群采食。饲槽一般设计为长方形,每头猪所占饲槽的长度应根据猪的生长时间及猪群种类而定,较为规范的大型养猪场都不采用移动饲槽。集约化规模化的猪场,限位饲养的泌乳母猪或妊娠母猪,其固定饲槽通常固定在限位产床或限位栏上。
养猪场
3)方形自动落料饲槽设计
这种饲槽常见于集约化规模化的大型养猪场,方形落料饲槽有双开式和单开式两种,前者设计安放在两栏的隔栏或隔墙上,单开式的则是采用其中一面固定在与走廊的隔栏或隔墙上,方形自动落料饲槽一般为选取镀锌铁皮制成,并以钢筋加固谨防损坏。
生态猪舍建造图
如果建造生态猪舍是最经济的大约需要1万左右
生态养猪的猪舍设计图
1、选择在地势高燥、避风向阳、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地面平坦而稍有缓坡、地下水在2米以下的地段建猪舍。猪舍一般要有4-6米宽、长为8-20米左右,猪舍最好是呈东西走向,坐北朝南,冬暖夏凉,这样猪舍的采光度也会相对较好。
2、猪舍布局时要包括管理区、生产生活区、生产区、隔离区。猪舍地面是猪活动、采食、躺卧和排粪的地方,要求保温、坚实、不透水,平整防滑。
3、猪圈一般是25平方米左右即可,每个猪圈需要用砖修建或者用铁栏杆隔开,这样方便管理。猪圈一般呈一定的坡度,并且修建粪尿沟,这样方便粪尿排出、方便清理猪圈。
4、配备食槽和水槽,食槽的大小需要根据饲养量的多少来进行设计,一般情况下每个食槽大概是2米长、10厘米深,间隔30厘米左右。食槽和水槽分别建在猪圈的两旁,方便管理。
5、养猪场的需要修建专门的粪便池,用来处理养猪场中的粪便和食物残渣等。
生态养猪的猪舍设计建造
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幸福大埔的重大举措,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根据省、市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县委“建设幸福村居,打造美丽乡村”的工作部署,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生态文明和提升群众幸福感。
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探索建设幸福和谐大埔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四大工程建设,致力建设客家香格里拉,打造国际慢城,抓好百侯镇侯南村、侯北村、湖寮镇葵坑村、大麻镇小留村等县级示范村庄建设,做到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建成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特色乡村。到2015年底全县完成100个行政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全县打造成为“宜居、宜游”村居、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
1、农村生态经济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果园变公园,精致高效农业更加突出。
2、农村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处处是公园,居住环境明显优化。
3、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农村人口集聚、子女就读、医疗卫生、交通条件、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农民增收渠道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4、农村生态文化日益繁荣。农村特色生态文化得到有效发掘、保护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把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农业和旅游业发展规划、文化特色产业相衔接,有序推进,要做到开发与保护结合,凸现可持续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家园。
3、坚持保护为重。结合各村实际,突出重点,注重挖掘传统农耕、人居等文化丰富的生态理念,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建设,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特色,彰显美丽乡村,高标准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
4、坚持生态优先。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展示农村农业生态特色,围绕农村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发展生态特色农业,打造大埔大公园。
5、坚持整合力量。建设美丽乡村与幸福村居工程、发展乡村旅游、农民住房改造、生态村庄建设等有机结合,通过项目带动、整合资源、合力推进。
6、坚持整体推进。认真分析,结合各村的特点,各镇抓好2个以上示范点建设,合理确定各村建设目标,分步实施,以点带面,提升景观。
建设内容
(一)推进“生态人居”工程。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的要求,一是改造旧村。对村庄的危旧房要连片拆除,对空城村和居住分布星散的人群要动员搬迁,尽量撤并自然村,安排集中居住,做到统一规划,建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新农村。二是改造危旧房。结合扶贫工作,加强农户建房规划引导,提高农户建房的标准,做到安全、实用、美观,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墙体立面整治,改善视觉效果。三是改造林相。根据各村特色,采取新造、补植、封育等措施,优化美化森林景观,特别是公路沿线沿河两侧的绿化景观带改造,提高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中心村村民居住区绿化覆盖率要达到30%以上。四是改造设施。完善通村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达到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合理,饮用自来水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入户率达100%。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率达到95%以上。对美丽乡村建设的交通干道以及村镇主要出入口,开展既鲜明又朴素自然、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整体风貌设计塑造,突出客家风貌和地域特色。
(二)推进“生态环境”工程。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突出重点、连线成片、健全机制,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广告清理等项目整治。
1、整治乡村生活垃圾。全面推进“户集、村收、镇运”垃圾集中处理的模式,合理设置垃圾中转站、收集点,做到户有垃圾桶,自然村有垃圾收集池,行政村负责垃圾收集,镇有垃圾填埋场,确保乡村清洁。
2、整治乡村生活污水。清除农村露天粪坑、简易茅厕、废杂间,整治和规范生活污水排放,全面推行无害化卫生厕所,每村至少要建造一座以上卫生公厕,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利用沼气池、生物氧化池、人工湿地等方式,通过开展农村污水处理,提高水体自我净化能力。
3、整治农村畜禽污染。根据村庄特点,合理规划,整治农村死畜禽乱丢到溪河现象,动员群众填埋。拆除污染猪舍、牛栏等,村庄内畜禽养殖户实行人居与畜禽饲养分开、生产区与生活区分离,畜禽养殖场全面配套建立沼气工程,达到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
4、整治广告、路牌。按照“规范、安全、美观”的要求,对公路、河道及村庄公共视野范围内的广告牌、路牌进行清理,坚决拆除有碍景观、未经审批或手续不完备的广告牌。制定广告布点控制性规划,规范各种交通警示标志、旅游标识标志、宣传牌等。
5、整治违章搭建。按照“谁建造、谁所有、谁清理”的原则,坚决拆除违章、乱搭乱建的建筑物,对废弃场所进行整治、复绿,建设村野公园,整治农村供电、网络、电视电话线路乱拉乱接问题,规范网络、线路的布局,促进村庄规范、整洁、美观。
(三)推进“生态经济”工程。按照“创业增收生活美”要求,编制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农业特色产业生态化、精致高效化工程。发展乡村旅游业、生态乡村工业,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构建高效的农村生态产业体系。
1、发展乡村生态农业。深入推进现代农业,推广种养结合等新型农作制度,大力发展精致高效农业,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森林食品生产。突出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新”产品,推进“一村一品”的生态农业,致力打造一批蜜柚、茶叶、烤烟、仙人草等生态农业专业村,增强特色产业、主导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2、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利用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努力做到“镇镇有特色,村村有美景”。加快形成以重点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格局,打造世界旅游休闲目的地。拥有光荣历史的革命老区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要发展红色旅游,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特色;拥有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和山水景观的乡村,要增强自然休闲特色发展生态旅游,将传统的农耕逐步引向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特色农庄、农情民舍等附加值高的乡村旅游发展,按照大埔大公园理念,利用现有果园、茶园等建设水果公园、茶叶公园等特色生态公园,建设客家香格里拉,打造国际旅游慢城。
3、发展乡村低耗、低排放工业。按照生态功能区规划的要求,严格产业准入门槛,严格保护水源保护区、江河源头地区及水库库区。推动陶瓷企业到县陶瓷工业园区集聚,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集中治理污染。推动“技术创新推进工程”和“落后产能淘汰推进工程”在农村的实施,推行“循环、减降、再利用”等绿色技术,调整乡村工业产业结构,不断壮大村域经济实力。
(四)推进“生态文化”工程。按照“乡风文明身心美”的要求,以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为目标,增强村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构建和谐的农村生态文化体系。
1、培育特色文化村。编制农村特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制定保护政策。在充分发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的基础上,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培育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特别要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思想,把特色文化村打造成为弘扬农村生态文化的重要基地。
2、开展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文明村创建活动,把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作为重要创建内容。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工具和形式,利用一切文化阵地,大张旗鼓地开展形式多样生态文明、生育文化知识宣传,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
3、转变生活方式。结合农村乡风文明评议,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追求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倡导生态殡葬文化,对公路沿线100米视野范围内和村庄第一重山的坟墓采取就地深填或绿化覆盖等措施进行整治改造,恢复公路和村庄周围自然生态景观。
4、促进乡村社会和谐。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制度,积极推行以村党组织为核心和民主选举法制化、民主决策程序化、民主管理规范化、民主监督制度化为内容的农村“四化一核心”工作机制,合理调节农村利益关系,有序引导农民合理诉求,有效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组织领导,县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委和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直相关部门和各镇(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负责日常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各镇村相应成立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工作机构,负责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落实。
2、落实工作责任。各镇(场)和相关单位要切实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责任分工,各司其责,加强联动,整合项目,合力推进。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制定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村委会要切实履行好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的决议,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发动、组织实施和管理服务等工作。
3、科学编制建设规划。对美丽乡村建设,要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行性,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要求,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细化区域内生产、生活、服务的生态功能定位,明确垃圾、污水、改厕、绿化等各类项目建设的时间与要求。
4、加大资金投入。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合理运用好财政政策,发动群众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加大投入力度,特别是动员社会资金投入,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5、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总结宣传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监督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通过规划公示、专家听证、项目共建等途径,广泛动员和引导工商企业、民营企业家、海外侨胞、爱心人士等参与支持美丽乡村建设。
6、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根据农村人口居住情况,以农村社区为节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与权利不变以及社区居民属地化管理的原则,探索中心村组织机构设置新模式。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不断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7、考核与奖惩。从2013年起,县将每年对各镇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工作进行绩效考核,考核办法另行制定。考核为达标的镇级示范村,每个村奖给xx万元,考核为不达标的示范村县将给予通报批评。
自然农业养猪舍的设计图
设计原则
造价低,使用方便;舍内地面不积水、不打滑,墙壁光滑易于清洗消毒;猪舍屋顶应有保温层,冬暖夏凉,易于环境控制。
设计规模
根据自身经济条件和管理能力。以2.5平米一头母猪的饲喂面积计算,饲养量在200头以下可以设置一个圈舍,200头母猪为一个圈舍单位,就是500平米的母猪圈舍,500平米的圈舍可以混养200头母猪,也可以分成每125平米一个单圈。饲喂50头母猪,这样500平米可以分成4个单元。每一个圈舍使用一台饲喂器。产房单独另建。
饲养方式
使用大圈饲喂,大圈饲养数量在200头母猪,可以空怀、妊娠母猪混养,四个单机为一组,设置分离系统,大圈设置有采食区,休息区,活动区,分离区,同时设置的有发情鉴定区域,在发情鉴定区域设置一头公猪,中间安装发情鉴定系统。如果使用小圈喂养,空怀和妊娠母猪分离,每50头猪为一个圈舍,不使用分离系统,平时鉴别母猪的状态用人工观察系统的喷色装置,比如:怀孕天数到105天了猪背上喷为红色,发情了喷色为黄色,一天不吃料了喷色为蓝色。发情鉴定系统设置到空怀母猪舍旁边。圈内设40cm和15cm的自动饮水器各一个自由饮水。
清粪方式
母猪转舍后,要训练其定点排粪。每天定时将粪由除粪口清至粪车上推走,不要堆在舍前清粪口下污染墙壁和地面。尿及污水由地漏流入舍前上有盖板的污水沟,污水沟在每栋舍的一端设沉淀池,上清液流入猪场总排污管道汇至污水池,经严氧、好氧和沙虑或人工湿地后达标排放。
栏墙设计
南栏墙为24的砖砌水泥摸面的格棱花墙,靠后走廊的通长栏墙为铁栏杆,北墙应设上窗和地窗,以利夏季通风,相邻两栏的隔栏为12的砖砌水泥摸面实墙,以防相邻两栏猪接触性疫病的传播。
环境控制措施
夏季猪舍南开放部分用塑料网或遮阳网密封,既通风又挡蚊蝇;冬季上面覆盖塑料薄膜保温(包括南北格棱花墙),舍内污浊空气由屋顶通气孔排出。夏季利用凉亭子效应,冬季利用温室效应基本可满足育肥猪的环境温度要求,夏季中午温度过高时,应在栏舍上方拉塑料管,每栏安装一个塑料喷头,进行喷雾降温,但产仔和仔猪保育期间不要喷雾降温,以防猪舍潮湿,仔猪下痢。猪舍北墙的上窗和地窗夏季用塑料网封住,冬季用塑料薄膜密封保温。
几种较实用的农户养猪猪圈介绍
1、单列一面坡敞开式猪圈
这种猪圈坐北朝南,前高后低,运动场为积肥坑。
2、单列一面坡封闭式猪圈
在敝开式猪圈敞开的一面砌一短墙,短墙至房檐间安装塑料薄膜窗。在短墙一角留一通往积肥坑的出入口。
3、单列一面坡全窗式和半窗式猪圈
把敝开式猪圈两侧的短墙改成斜坡墉,装上窗户框,绷上塑料薄膜即为全窗式猪圈,半窗式与全窗式基本相似。只是积肥坑的一部分换成草帘覆盖。
4、单列一面坡套圈式猪圈
套圈是在猪圈内墙的一角用砖或坯砌一个套间,上面可装一活动门。便于清扫。套间的出入口装一自动开关的小门。这种套间,体积小,密封严实,受气温变动的影响不大。猪进去后由于体温的散发,可以使圈内温度升高。据试验证明,在气温-10℃时,圈内温度为-7℃,而套圈内的温度为3℃。
5、单列一面坡暖窝式猪圈
暖窝的建造是在敞开式猪圈内的圈炕上砌一挡风短墙,端下部留有猪的出入口,装一自动小门,把编织好的柳条笆弯成半目形,放在短墙里面,凹面向着猪的出入口。笆上面加盖,然后将其周圈用草塞严,里面铺上褥草,即成暖窝。每个猪圈可做2~3个暖窝。在暖窝饲养的猪,个猪圈可做2~3个暖窝。在暖窝饲养的猪,尤其是断乳后的小猪,生长快、发育好,患病少,死亡率低,是冬季小猪越冬的好办法。
6、半地下猪圈
有走廊式和无走廊式两种。走廊式半地下猪圈。走廊宽1米左右。可用小车推粪,送料,饲养管理较方便,适合一排多圈的群猪饲养。无走廊式半地下猪圈,结构简单,适合农户养猪。这两种圈受气温影响较小,南面又有塑料薄膜窗户覆盖,因此受光面积大,保温性能好,猪增重快。
拱顶塑料暖棚(塑料大棚)猪舍
该类型猪舍四周及中间隔墙高均为1~1.2米,用金属围栏更好,东西方向长,南北为宽,可为单列或双列,单列跨度5米,双列跨度7~8米,舍内设置基本与前述的单列猪舍或双列猪舍相同。
在猪栏外10~30厘米处每隔50厘米埋设一架拱形铁管或竹板,架设于猪栏上,架高2.7~3米,两侧高1.5米左右,用塑料薄膜覆盖整个棚架(如同园艺大棚),并留有适当通风孔。棚顶北坡加覆草帘或麦秸等,并用网罩固定,起保温作用。
南坡使用草帘,冬季晴天,太阳照射时卷起草帘,猪舍增温,到夜间或风雪天,放下草帘保温。夏季气温高时将大棚下部塑料薄膜完全打开通风,顶部用草帘隔热。如猪舍四周围墙用围栏,整个猪舍就成开放猪舍,顶棚作凉棚。通风更好。也可利用园艺大棚改建,投资少,冬暖夏凉,收效快。但这种猪舍需要加强护理,大风天气防止刮坏。
猪舍的建造
1、猪舍的布局
猪舍布局
1栋空怀舍
1栋怀孕舍
2栋产房
2栋保育舍
4栋育肥舍
2、标准化猪场的要求
1、猪场要设围墙;
2、生活区、生产区必须分开;
3、生活区大门口设置喷雾消毒室和消毒池;
4、生产区大门口设置喷雾消毒室和消毒池;
5、猪舍门口设置消毒池;
6、猪舍与猪舍的间距要达到10米以上;
7、猪场排污要用地下管道;
8、猪场要设有三级沉淀污水处理池。
经测试,在同等条件下,加保温板的30cm墙体内外温差可达20℃左右,未加保温板370cm墙体内外温差可以9℃左右。
窗户: 1米高X 1.5米宽,距地面1米逢中放置,每间一个.
窗户为自上而下开型(防止猪舍外冷空气直接吹到猪身上)
养驴
养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