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大棚林蛙养殖,温室大棚养林蛙
林蛙养殖大棚和越冬如何管理
黄粉虫喜群居,可以高密度饲养,最佳饲养密度为每平方米6000~7000只老龄幼虫或成虫。黄粉虫可以在室内养殖或在大棚养殖,适合多层分盘饲养,可以充分利用空间。
林蛙养殖生产规模小、黄粉虫需要量不大的,可以利用盆、箱少量饲养。黄粉虫需要量大,可以进行大、中规模的养殖,专人负责饲养黄粉虫。
小规模养殖黄粉虫,一般不需要专人饲养,也不需要专门的设备。旧脸盆、木箱、塑料盆等,只要没有漏洞均可用于养殖黄粉虫。如果容器内壁不光滑,可以在内壁贴一圈宽3厘米的胶带纸,以防黄粉虫外逃。另外还要准备40目、60目的筛子各一个,用于筛除虫粪。
大、中规模的养殖,主要设备有养虫箱架、养虫箱、集卵箱和筛子。
养殖黄粉虫使用养虫箱架管理方便,便于分层叠放,节省空间。一般一间20米2的房间可养殖300~500盘黄粉虫。养虫箱架可以用木制或铁制。根据具体环境设置养虫箱架的高度,养虫箱放在箱架上之后,两个养虫箱上下间隔为5厘米左右。
养虫箱做成80厘米×40厘米×10厘米的敞口箱子,最好做成榫铆结构。边框用0.8~1.5厘米厚、8~10厘米宽的实木板、密度板、胶合板等木质板材制作,内壁不能有钉眼、缝隙、漏洞,用砂纸打磨光滑,并贴一圈宽3厘米的胶带纸,或刷上油漆,以防黄粉虫外逃。箱底用三合板或纤维板制作,也可以定做塑料箱子用于养殖黄粉虫。
集卵箱由一个养虫箱和一个卵筛组成。卵筛的边框比集卵箱的边框略小,以能方便放入集卵箱内和取出为宜。卵筛底部钉8~12目的铁丝网或铁窗纱。使用时在养虫箱底部铺一张报纸,在报纸上铺一层5厘米左右的集卵饲料,再将卵筛放在饲料上。雌虫能将产卵器伸入卵筛纱网下,将卵产在饲料中。
筛子主要用于分离虫、粪,筛选大小规格不同的虫体。筛除虫粪时,3龄前的幼虫用100目的筛网,3~8龄的幼虫用60目的筛网,9龄以上的幼虫宜用40目的筛网。筛选虫体时使用12目、14目、16目的筛子进行分离。
林蛙冬天怎么养
可以
1.首先要准备一个大点的容器,把容器用挡板稍微隔一下,一边放点水,一边放点沙石和泥土。
2.准备饲料。自己可以去买喂林蛙的饲料,偶尔可以抓点菜叶上的青虫给林蛙吃。
3.对水分的要求。要保证养林蛙的容器里面要有水,缺水不利于青蛙的生长。
4.一个容器缸里林蛙不要放太多了,不然会形成竞争和抢食的问题。
5.夏天养林蛙注意给它们降温。冬天养青蛙可以把它放在室内,室内温度高,有利于它们的生长。
大棚养殖林蛙需要什么
1、养殖场地的选择
场地的选择,要结合林蛙的生活习性、当地的自然资源、自身投资能力。
林蛙喜欢温暖潮湿、林木水草多的地方,一般来说,资金不多的情况,可以选择当地山区沟谷,林木水草丰茂,湿地面积较大的地方,架设围栏等进行散养或半人工养殖
资金实力强的呢,可以选择全人工模式,通过各种围栏、或者网箱或者网棚;
再或者投资建设日光温室大棚,可以大大延长林蛙生长时间,缩短养殖周期。
2、繁殖场地选择
繁殖场地是林蛙孵化的重要场所,一般选择在光照充足、向阳背风的地方,根据养殖场地需要量,建设繁殖场的标准,分别建设产卵孵化池、饲养变态池。
3、食物
转入饲养池的蝌蚪,7天后第一次开始以单细胞藻类、豆腐渣、豆浆等作为食物,一周后开始可以将麦麸、豆饼、玉米面和鲜小雨渣混合蒸熟投喂,,也可以喂食青菜叶、猪肺、蛋黄、豆饼粉等,早、晚各一次,在控制好水温、水质、食物的情况下,一般35+天左右完成变态发育形成幼蛙。
幼蛙的食物,一般可以通过堆放发酵养殖动物粪便或秸秆等有机质,滋生一些蝇蛆、蚊蝇等小昆虫供取食,也可补充黄粉虫、蚜虫。20+天的幼蛙,食量开始增大,可以补充配合饲料。
4、越冬/降温的措施,
东北养殖重点在越冬准备避免冻死,南方养殖重点预防40℃会热死。
冬天只要北方养殖注意在入冬前加强饲养提高林蛙抗寒能力,水深保持2m,尽量保持水中含氧量和水温。
而在南方的夏季,可以多架设遮阳遮荫设备,喷洒降温设备、勤换水、增加水深等措施避免夏眠,延长生长期。
5、防止禽兽、蛇类等天敌捕食
幼蛙个体较小,此时应加强天敌防范,主要防备蚂蚁、老鼠、蛇、步甲科昆虫。
成蛙防备老鼠、蛇、猛禽等的捕食。
此外还有水质的管理,要结合林蛙的生长时期,以保持水质清洁、水温、含氧量合理为主。
林蛙养殖大棚和越冬如何管理好
有山东林蛙养殖基地,甘肃省的四季农业等,一定要选排水性能好,采光面好,能多采取阳光。
林蛙越冬养殖技术
我认为是不适合的。原因是林蛙有很强的群体性和领地性。放到一个陌生的群体中和陌生的环境中,强烈的应激反应会导致严重的死亡(随环境的适宜性差异较大)。
要它们接受新的群体和领地是需要时间的。
其次,林蛙对环境要求比较高,并不是随便放一个地方就能成活的。我国国内曾有过几次较大规模的迁移放养,想在放生地区建立或恢复林蛙种群,结果都不理想。
林蛙的养殖环境条件
1、场址选择
东北林蛙对养殖环境要求非常高,尤其对水质、土质、空气质量、周围植被覆盖、声光噪音强度等有严格要求。水质要清洁,要达到《渔业水质标准》;土质要没有任何污染,而且要易于排水。空气要清新,附近没有工厂污染的气体排放。没有过强的噪音,周围植被覆盖要好,要有大量昆虫的滋生。圈舍要选于春秋没有强风,夏季不低洼易涝之地。具备以上条件才能作为东北林蛙的养殖场地。
在建造养殖场前,应对水源周密考察。优良的水源条件应是充足、清洁、不带病原生物、无污染和无有毒物质,水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应适合林蛙的生理需求。
2、控制密度
合理放养是对养殖环境的一种优化。人工养殖林蛙,大蛙、小蛙放养密度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2龄林蛙在30~40只/平方米,1龄林蛙在100~150只/平方米。依据本地的气候、自然环境、已养殖时间、场地条件、饵料状况和饲养管理技术水平等,决定养殖密度,切勿过密。
3、环境控制
林蛙最适宜的生长温度在25~30℃。林蛙为变温动物,温度过高过低对其生长发育都不利。在15℃以下林蛙活动减少、食量减少,生长发育缓慢。温度过高,易导致死亡。要在养殖过程中结合大棚加温、遮阴、加湿、通风和设置地面隐蔽物等来实现温度的控制,如在春秋时期用大棚来增温,在夏季用遮阴网、隐蔽物和加湿器来降温。
林蛙养殖大棚和越冬如何管理呢
野生的林蛙通过潜藏在很深的水体中冬眠来度过寒冷的冬天。而人工养殖林蛙越冬的主要是靠搭建的越冬池。越冬池一般修建在温室或者大棚中,挖取一个长方形的水池,深度最少要保证1m的水位,具体要模拟野生的环境。
越冬池一般按河流长度,每隔500米左右就应该挖掘一个越冬池。
林蛙越冬技术
上午的4-8时,下午4-6时,天气较冷时在中午11-14时下山捕食。
当气温降到5-10℃时,林蛙开始下山入水冬眠,气温继续下降,水温降到3℃-5℃时,林蛙向深水域转移,进入长达4-5个月的深度休眠阶段。林蛙越冬水深要在1-2米,在冰下有较深的流动水,才能安全越冬林蛙在蝌蚪期是杂食性,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在水中取食。成蛙广食性,以昆虫的活体为主要食物,小林蛙每天有两个捕食活动高峰期,一般上午的4-8时,下午4-6时,天气较冷时在中午11-14时捕食活动,林蛙摄食旺期是6、7、8三个月份,成蛙每年摄食量为1000多只昆虫,大约重50克。
林蛙养殖环境
明确管理责任,完善名录调整
根据专家研究论证意见,对于目前存在交叉管理、养殖历史较长、人工繁育规模较大的黑斑蛙、棘胸蛙、棘腹蛙、中国林蛙(东北林蛙)、黑龙江林蛙等相关蛙类(以下简称“相关蛙类”),由渔业主管部门按照水生动物管理。对其他蛙类,农业农村部和国家林草局将本着科学性优先和兼顾管理可操作性的总体原则,共同确定分类划分方案,适时调整相关名录。各地渔业主管部门、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要依法依规推进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调整。
加强协调配合,做好工作衔接
各地渔业主管部门、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要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制定工作方案,确保相关蛙类管理调整工作交接到位;要做好相关证件撤回注销和档案资料移交,主动告知从业者相关管理政策,优化办事流程;对于情况复杂、短时间内难以完全交接到位的,可协商通过设立一定过渡期等措施,确保有关调整工作平稳有序,避免出现管理真空。
加大保护力度,打击违法活动
各地渔业主管部门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加大相关蛙类野生资源保护力度,利用活动仅限于增养殖群体。除科学研究、种群调控等特殊需要外,禁止捕捞相关蛙类野生资源;确需捕捞的,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规定报经相关渔业主管部门批准,在指定的区域和时间内,按照限额捕捞。各地渔业主管部门、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把蛙类保护与当地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严禁在自然保护区开展捕捞利用活动;积极会同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捕捞、出售、购买、利用相关蛙类野生资源的行为。
规范养殖管理,科学增殖放流
各地渔业主管部门要加强相关蛙类的养殖管理,强化苗种生产审批和监管。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颁布的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确定的养殖区和限养区内从事养殖生产的,要依法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本级人民政府核发养殖证。各地渔业主管部门、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要相互配合,科学合理安排蛙类野外增殖放流,扩大种群规模,加强放流效果跟踪评估,保护种质资源。
加强科学监测,强化保护宣传
各地渔业主管部门、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要加强本底调查,准确掌握蛙类野生资源状况,建立健全监测网络和保护体系,全方位提升野生蛙类保护能力和水平;要加强对蛙类分布的自然保护区域、重要栖息地等生态环境的监测和保护,严防破坏野外生境等违法行为发生;要建立信息发布和有奖举报机制,主动公开蛙类野生资源和栖息地状况,接受公众监督,积极开展蛙类保护宣传,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蛙类保护的良好氛围。
农村养殖
农村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