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的养殖条件是什么,蚌的养殖条件
蚌的养殖条件
目前河蚌养殖方式多采用吊养和笼养,吊养方法有单个吊养和串养在一根线上吊养两只蚌以上,笼养数量依笼(网笼、网夹)的大小而定,一般以每只蚌都能接触笼底为适宜。
育珠河蚌一般亩养殖池塘为800-1200只,外荡为600-800只,养殖密度具体视体重肥度,水体流动,水体深度等理化,生物因随蚌体大小适量增减。
手术后暂养期管理:手术后的蚌,暂养于微流水,水质清爽的水域中,休复15-30天。
在这期间,一般吊养后不要随意翻动,也不可离开水面,更不能开壳检查,以免影响其体质恢复和珠囊的形成。如水太肥,透明度小于30厘米,则需采取措施降低肥度。
一个月后,对暂养水域蚌进行清查,发现死蚌及时清除,然后再重新吊养到育珠水域。
加强注换水与增氧:在没有流水的封闭静止水域中养河蚌时,遇高温,水浅,低压后,会造成缺氧死蚌。因此必须及时加水,换水或保持水质新鲜和含氧量充足,以免育珠蚌缺氧,低氧情况下蚌,珠生长缓慢。
珍珠蚌的养殖条件
珍珠养殖的水域类型水域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的育成。一般说来,凡能养鱼的水域都可以养殖珍珠。
珍珠养殖的水域条件养殖珍珠的水域条件,归纳为水深、水流、水的酸碱度、无机盐和饵料生物等。
1.水深养殖珍珠的水域,水深1.5米~3米为好。
2.水流一定速度的流水,对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的育成都有重要意义。三角帆蚌在水流畅通的河道中养殖生长良好。生产实践证明,在流水的水域中育成的珍珠光泽较静水中育成的珍珠光泽好,产量也高。
3.水质酸碱度中性的水域(PH7~7.5)最适宜于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质的分泌。大多数淡水水域的PH值为6.5~8.5;硬水水域偏于碱性。酸碱度超过一定限度都会影响育珠蚌的生长和生存。如果呈酸性,可施石灰水中和;若呈碱性,可施有机肥改变。
4.无机盐水是一种很好的溶剂,在水体中溶有很多种无机盐。这些盐类对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的形成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钙是育珠蚌贝壳和珍珠的主要成份(以碳酸钙形式存在)。因此,育珠蚌的养殖场所要求一定量的钙,一般要在每升10毫克以上。
此外,还有镁、硅、锰、铁等,都要求有一定的含量。
5.饵料生物水中饵料生物充沛,育珠蚌的营养丰富,就生长好,从而珍珠也就长得快,且质量高。主要饵料生物有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三角帆蚌以食硅藻为主,兼食原生动物和有机碎屑等。
水中的浮游生物和泥沙碎屑的含量,决定着水体的水色和透明度。从水色的深浅,可以估计出水中饵料生物的多少。饵料生物多,透明度低,水色深。一般以黄绿色的水体最宜于养殖育珠蚌。养殖水域的透明度以30厘米为好。
6.光照和通风光直接产生热效应,从而对育珠蚌和饵料生物的生存提供能量来源;光影响着水环境的理化性状;光对育珠蚌的颜色、生殖和行为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丰富珍珠的光泽也有利。
风起波动。通风的环境水波荡漾,增加水中的溶解氧,还可促进上下水团的运动和热量的传递。
7.水温温度与生物的代谢作用有密切的关系。育珠蚌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都直接地受到水温的影响和控制,珍珠的形成和生长也同样受到水温的制约,育珠蚌对温度变化幅度的耐受范围,有三项温度是最基本的,而且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1)最适温度范围为15度~30度:在这个水温范围内,育珠蚌生长和发育正常,珍珠质分泌旺盛,珍珠生长快
(2)最低温度-10度以下:在这个温度以下,育珠蚌的新陈代谢处于停滞状态,活动微弱,珍珠质分泌基本上停止。
(3)最高温度在35度以上:温度超过35度,育珠蚌的生长受到阻碍,新陈代谢作用中的异化大于同化,造成育珠蚌的衰弱或死亡。
养殖水域底部应无水生维管束植物,因为水生植物既和饵料生物争夺无机盐,植物死亡后又产生有毒物质,影响育珠蚌的生长。
蚌适合在什么的养殖
做观赏用。
如果是种养了大量水草的鱼缸因已有栽种水草的底砂层,河蚌可以直接投入养护;裸缸养鱼则要在缸底铺上一层泥沙,供河蚌栖息,除此之外都能满足河蚌生活。以下是河蚌的生活习性,供参考:
河蚌的生活习性
河蚌广泛分布于江河、湖泊、水库、池塘和稻田等水体中,通常生活于水底泥沙中。自然状态下,河蚌只有身体的后端从泥沙中露出,进、出水管经常张开,以维持体内水流不息,保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河蚌通常成片或成带地群集生活于浅水地带,喜流动、清洁的肥水。
河蚌一般适宜在中性或弱酸、弱碱性水中生活,但不同种类要求也不同。背角无齿蚌和褶纹冠蚌在pH值5~9之间均能生活;而三角帆蚌常需稳定于pH7~8的水中生活。河蚌对溶氧要求不高,低限约为3毫克/升。河蚌的干旱抵抗能力较强,一般埋入土中的河蚌,干旱半月左右不会死亡,但暴露在空气中,尤其夏季烈日曝晒下,几小时即会死亡。
河蚌的运动能力很弱,主要靠斧足在水底泥沙中缓慢犁行。运动时蚌体浅埋于泥沙中,伸出斧足向前插入泥沙,大量充血使斧足膨大并以粘液附于泥沙上,然后肌肉收缩牵引蚌体向前滑行数厘米。河蚌多在夜间活动,白天少见,但阴天也常活动。
河蚌的食性较广,以淡水中浮游植物如硅藻类和裸藻类,浮游动物如轮虫和鞭毛虫为主,其他水生植物和甲壳类动物的腐败碎屑也能为食。
河蚌的养殖技术
1、养殖场地:池塘面积根据养殖数量而定,池深不宜低于1m,并且底部要有一定的淤泥,养殖水要求无毒、无害、无污染,而且在放养河蚌前还需用生石灰全塘泼洒消毒。
2、放养:待消毒剂的药效消失后,选在立春前后放养无病、无伤的幼种。
3、日常管理:可饲喂鱼虾残体及其他动物内脏等食物,注意防治老鼠等天敌。
河蚌的养殖密度
河蚌可以放在鱼塘的。河蚌是软体动物门蚌科(学名:Unionidae)的一类动物统称,在一些地方称为蚌壳、歪儿,生活在淡水湖泊、池沼、河流等水底,半埋在泥沙中。肉可食用,也可作鱼类、禽类的饵料和家禽、家畜的饲料。有的地区用为淡水育珠蚌,用作育珠的主要为三角帆蚌及褶纹冠蚌。
蚌体后端的出入水管外露,水可流入流出外套腔,借以完成摄食、呼吸及排出粪便和代谢产物等机能,滤食水中的微小生物及有机质颗粒等,还吃小型微生物。
蚌的养殖技术
首先尽量模拟蚌的生活环境,在鱼缸里放一些细沙。然后保持养殖蚌的水是干净的,一段时间后,要及时更换。
接着选择一些腐肉、腐食或者一些比较细小的蚯蚓喂养它。
最后将蚌放在阴凉处。切记不可暴晒,否则蚌会被晒死。
蚌的养殖条件是什么
养殖河蚌是一个比较赚钱的项目,但是养殖时间需要很久,成本回收较慢。目前养殖河蚌的方法比较常见有两种,一种是吊养,一种是笼养,这两种是管理起来比较方便也比较容易普及的养法,下面亲农网就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下这两种种方法。
1、吊养
这种方式适合水位相对浅一些的水域,水质相对清澈一点,方便日常的管理和观察。首先要在养殖区域准备好固定点,随后在固定点上链接一系列的绳子,长度按水域深度来决定。一般夏季养殖深度在30-40厘米,冬季在40-60厘米,每条绳子的上面固定2-8只,太多了不利于河蚌生长。绳子的间隔按长度来,距离为绳子长度的60%-70%左右,即1米的绳子间隔在70厘米,这样可以大幅度避免绳子的缠绕。
养殖优劣势:优点在于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调节养殖深度,让河蚌有更好的生存空间。水域要求浅,养殖条件想对简单。日常管理或者收获相对方便,能降低相对的人工成本。缺点则在于稳定性相对较差,绳子上的河蚌容易出现掉落的情况。对于灾害抵抗力较差,还容易收到水中某些捕食动物的袭击。对于海底有害寄生虫之类的东西没有很好的反抗能力。
2、笼养
这种方式适合水位相对深一些的水域,最佳深度控制在2-4米左右,让河蚌能在人为的保护下最大程度的贴进自然生长。笼养主要是要在水面设置漂浮箱筏,随后将笼子与箱筏连接固定,在投放进水里,养殖地的淤泥不要太深。笼养的养殖密度保持在能覆盖大部分的笼底就可以,适当留一些空间方便河蚌长大后的生存。
养殖优劣势:养殖优点在于能给河蚌提供一个安全的养殖场所,可以抵御初期大部分来自外界的伤害。收获方式及其简单,只需将笼子拉上来来就可以了。养殖环境接近原生态养殖,质量相对会高很多。其缺点在于不利于日常管理,有死亡的河蚌无法及时发现处理。且笼子容易被附着物掩盖,需要经常清理,人工成本较高。还比较容易因为养殖密度造成发育不良,不定期需要投放饲料。
以上就是养殖河蚌的常规方法了,目前各地养殖户正在积极的开发新的方法,相信后期会有更好的养殖方法的出现。养殖河蚌选地是很重要的,地方选的好,后期管理会很轻松,大家养殖时一定要认真仔细的选好地方
蚌的养殖条件有哪些
1、选择橄榄蚌亲体。选择品相良好的公母橄榄蚌置于池内进行养殖,食台固定于一处,池周围设防逃网,池中央设置陆地和产卵区,陆地与产卵区的比例为2:1,产卵区的水深保持10cm。
2、产卵后培育。每年5-7月,橄榄蚌进行繁殖,繁殖产下的卵处于橄榄蚌母体的外套腔内部,投喂饲料喂养,每3-7天投喂一次饲料。
3、孵化幼虫。第二年春季,幼体孵出,发育成河蚌特有的钩介幼虫,此时在橄榄蚌的池中放置淮河鮰鱼,并辅以开口料,钩介幼虫接触淮河鮰鱼,寄生在淮河鮰鱼的鳃、鳍等处,鱼皮肤受其刺激而异常增殖,将幼虫包在其巾,形成囊状,幼虫以外套膜上皮吸取鱼以及开口料的养分。
4、取出幼蚌。15-25天后,幼虫变态成幼蚌,破囊离开淮河鮰鱼鱼体,沉入水底生活,取出已长成幼蚌,置于新池内成长,幼蚌生长4-5年后达到性成熟,当幼蚌成长为成熟橄榄蚌时,选择成熟橄榄蚌作为母体,进行再次繁殖。
5、饲喂。投喂饲料包括基料和浮游植物,基料与浮游植物的重量比为2:1。
暴利养殖
暴利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