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老瘪养殖,养殖池塘老绿水怎么调
水瘪子是什么
氧化型底改
代表产品有过氧化钙(CaO2),四羟,过硫酸氢钾复合盐,大苏打等,这类底改主要以卤素类、碱性金属、氧化剂及表面活性剂为主,以氧化性底改居多,通过高氧化还原电位,把大分子有机物氧化成小分子有机物,利于微生物分解,同时提高池塘底部氧化电位,减少还原性物质(毒素)的蓄积,释放新生态氧,抑制有害菌的繁殖,增加池塘溶氧,加速池塘物质循环,在闷热阴雨等天气可有效防控水产动物缺氧。
氧化性底改一般不能直接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只是改变了有机物的状态,最终还是需要通过有益微生物的作用彻底分解。针对池塘中的毒素如药残、藻毒素等,微生物不能直接分解,而使用氧化性底改能将毒素氧化成易降解物质,然后再被微生物降解,才能彻底“解毒”。
在缺氧状态下,池底厌氧菌会大量繁殖、占优势种群,一旦温度升高就易引发病害,如鱼类寄生虫爆发,各种单包菌杆菌滋生,螃蟹水瘪子、红爪、烂鳃等,因此定期使用氧化性底改处理底部有害菌,改变底部环境,防止病菌滋生是高温期防控疾病的重要措施,相对于传统的卤素、重金属消毒剂更安全、高效。
氧化型底改建议不要一次过量使用,避免水产动物刺激和应激,同时不利于底部有益菌的繁殖,底质恶化严重的可连用两次,间隔一天,效果较好。同时这类改底产品使用率在80%以上,是主流!
生物型底改
这类底改市场也多,主要通过有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在底部形成优势种群,强力分解底部有机物,将其转化为二氧化碳、硝酸盐、硫酸盐等营养物质,变废为宝,供藻类和水草吸收生长,改善底部环境,同时挤压有害菌的生存空间,抑制病菌滋生。日常改底建议多用生物型底改,定期使用,一旦有机物蓄积过量,底质严重恶化、发黑发臭,不要立刻使用生物型底改,因为此时底部厌氧有害菌占优势种群,并且底质呈酸化、不利于生物底改中的有益菌生长,建议先打一遍氧化型底改,提高底部溶氧、处理掉部分有害菌,将大分子有机物氧化成易分解的小分子物质,然后间隔一天再使用生物型底改,才能充分发挥有益菌的优势,彻底降解有机物。
生物型底改在使用时一定要注意溶氧,若池塘缺氧或天气不好,建议不要使用,否则不但起不到改底作用,反而会导致有益菌死亡、加剧厌氧菌发酵,产生底热、发酸。生物型底改中的有益菌主要以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光合菌、酵母菌等为主,这些有益菌与藻类会进行营养性竞争,藻类过多会抑制其生长繁殖,因此老绿水、浓绿水、蓝藻水等藻类繁殖过量的水体不建议经常使用生物型底改。
水瘪子是什么东西
学名是肝胰腺坏死病。
河蟹“水瘪子”病,也叫河蟹“肝胰腺坏死病”,是近年来新发的河蟹流行性病害,其主要的症状是河蟹干胰腺受损、坏死,导致河蟹营养缺乏、易缺氧、抗病害能力差、无法正常脱壳,乃至死亡。该病一旦大规模暴发,很难进行治疗,关键在于日常预防,现将相关预防措施总结如下,以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水瘪子是什么植物
龙虱,俗称水鳖 ,别名则劳。 黑壳虫 ,水瘪子,水壳虫 射尿龟,小龟子
水瘪子是什么意思
水黄可能是因为你蟹没洗干净,活着蟹身体里面比较脏。
你的螃蟹是海水梭子蟹吗?如果是,没黄很正常,现在梭子蟹的黄还没长好,比较稀,看着就和没黄是一样的。如果是河蟹,有2种可能,一是买了水瘪子,是一种病蟹,就是没黄没肉,光壳子;另外一种可能是还没成熟,黄子稀稀烂烂的,基本没什么黄子,吃了还是苦的。
瘪子是啥意思
是的。“狗憋子”会吸血,还会变大。“血没吸够时,肚子是扁的,比较小;吸满血后,肚子浑圆,一下胀大了好几倍。狗憋子有4对足,颜色浅红;“嘴”也是浅红色;体色有点类似湿水泥色;背部和腹部还有一个“川”字;整个体长6mm,放在地上,还不停地爬动;但只要吹一下或动它一下,它的足就立刻缩成一团,一动不动“假死”。
如拉扒它很难取出,如扒拉了好几次,好不容易把两个大的“黑点”用手扒拉下来,肚子鼓圆的不小心捏碎了。
再清除其他几个小“黑点”时,由于“黑点”陷进肉里,很难弄出来。
水瘪子是怎么引起的
水质管理
1、调节水质、增加水位
越到养殖后期对水质的要求就越严格,尤其是在梅雨期向高温期过度的7月。河蟹养殖池塘水质应保持“鲜、活、嫩、爽”,池塘水位一般要求达到较高水位。
由于气温较高,河蟹活动量增加,可能由于投喂量不足、水质调节不好、水体活动空间小、杀菌消毒不到位、连绵的阴雨天等导致养殖水体浑浊从而致使水体氨氮、亚盐超标影响河蟹生长。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如调整饵料、品种,调节水质、增加水位,杀菌消毒、使用微生物制剂等相应措施,保持池塘水质清爽,水质清瘦的池塘应考虑适度肥水,池水透明度保持在50公分左右。7~8月,每7~10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30厘米,除常规水质管理外,要特别注意梅雨季节水体的pH值变化,及时泼洒生石灰调节。在河蟹蜕壳前可泼洒一次生石灰进行调节水质,生石灰用量不宜过高,要求每米水深每亩用生石灰10斤左右,适度增加水体中的钙离子含量,有利于河蟹的的健康生长。
2、增加河蟹池塘溶氧
池塘水浑抑制了有益藻类生长的同时也给了蓝藻一个相对舒适的生长发展空间。做好水质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河蟹以底栖为主,长期生活在水体底部溶氧最低的水域。梅雨期连绵阴雨,水中有益藻类大量死亡光合作用下降,加上水体有机质耗氧从而导致养殖水体严重缺氧,在负载较大的池塘出现大量河蟹死亡。因此增加蟹池水体溶氧,调理好水质尤为重要。蟹池要保持合理的水深,有条件的要安装底部微管增氧设施。
前期经常逐步加注新水,6~9月应增加进水量和换水次数,形成一定时间内水体微流,保持水质清新;在梅雨或高温季节,气压低,光照不足,水质差的时段,除常规进水增氧外,根据水质变化及时投施化学增氧剂(氧片、底生氧等,一般在傍晚时使用)。
3、使用生物制剂
微生物制剂包括EM菌、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7~9月蟹池需全池泼洒4次,宜在晴天上午10时左右开动增氧设施的前提下使用,使用时或使用后1~2小时内辅用颗粒型增氧剂“氧力源”。高温季节(7~8月)泼洒法为拌泥抛入池底法,既改善底层水体,又避免对水草的影响。
水草管理
1、加强水草管理、提高水草活力
老话说“蟹大小看水草,蟹多少看水草”,可见水草在河蟹养殖过程中的重要性。它不仅能为河蟹提供隐蔽(栖息、蜕壳和躲避敌害)场所,还能通过在水中释放氧气,消耗水中多余的养分,抑制单细胞藻类生长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在养殖高温期能有效降低积温并为河蟹提供遮荫物。水草亦是河蟹喜欢夹食的生物活性饵料。蟹池中水草分布要有疏有密,水草覆盖率在河蟹生长期应保持在60%~70%,过稀要及时补种或移植,过密要人工清除,尤其要注意高温时和汛期蟹池水草的管护。在养殖生产中常常出现水草挂脏、飘草、水草死亡等现象。
2、我们在面对这些状况时又该怎样处理呢?
(1)草上挂脏。建议先使用“绿水解毒安”一瓶3亩、“净水宝”一袋2亩对水草表面进行清洗。经常使用“底巧”降解水中杂质和有机质改善底部环境。
(2)漂草。多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引起的:如由于天气突变水体缺氧河蟹应激性夹草;投饵量较少不能满足河蟹生长需要从而导致河蟹夹食水草;水草自身扎根不牢等。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建议:①先捞除水中漂草再用“绿水解毒安”解毒之后使用“底巧”一袋2亩改善底部环境增加底部溶氧防止水草糜烂。②平时适当加大投喂量尤其是套养的池塘防止河蟹因摄食不足而夹食水草。③“底巧”一袋2亩地,“解毒抗应激灵”+“低聚糖863”一组3亩防止河蟹应激性夹草。④在水温较低的情况下给水草打头之后用“一肥”或“生物酵素肥”全池泼洒增加水草活力控制水草生长,抑制水草老化。
(3)水草死亡。导致水草死亡原因:水草过多,高温夏季、气候突变后,突然缺氧死亡;青苔或局部水草腐烂后,水质恶化导致死亡;自然灾害台风过后,水草被卷起烂掉;水草脏后,不能进行正常光合作用,导致死亡逐渐烂掉;蓝藻的大量繁殖后,导致水草死亡;河蟹摄食及损害等。处理建议:①多增氧、勤改底,定期使用“底巧”、“底生氧”。②定期补充营养。③控制好水位,及时捞出水位过深处(1.5米以上)的水草。④经常调节水质、保障水体透明度,定期使用芽孢杆菌及乳酸菌如:“净水宝”、“速调107”。⑤及时捞出下沉要腐烂的水草。
投喂管理
根据各阶段河蟹营养需求合理搭配,原则是:前后精,中间青,荤素搭配,青精结合。动植物性饵料比:6月中旬前为60:40,6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45:55,8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为65:35。
人工投放螺蛳既为河蟹提供优质的天然动物蛋白源,又能净化底层水体水质。第一次投螺时间要早,一般在清明前每亩投放活螺蛳150~200千克,以利于螺蛳早适应池塘环境,产出幼螺供幼蟹早期摄食。6~8月再补投一次(150~200千克/亩),两次投入能防止因一次性投入量大,造成前期水质清瘦,青苔大量繁殖而影响河蟹生长。
第三次蜕壳以后食量将增加,应及时调整投饵量,日投喂量一般应控制在其存塘量的8﹪-12﹪,饵料的投喂重点以小鱼为主,日投喂小鱼每亩达3斤左右,并搭配适量的颗粒饲料、小麦、豆粕、玉米、黄豆、蚕豆等,动物性饲料所占比例应不低于60﹪。适度调控饲料:首先是投饲总量应控制在正常投饲量的70%,每日投喂二次,上午9时投喂三分之一,下午5时投喂三分之二。其次是控制投饲质量,少投或不投动物性饲料,多投植物性饲料,品种主要以28%-30%蛋白的颗粒饲料及黄豆、豆粕、小麦、玉米、蚕豆等,原则上以颗粒饲料为主,如需小鱼应占总投量的1/3或隔3-5天使用一次。
梅雨、高温季节应减少人工投饲量,可控制在正常投喂量的30%左右,防止河蟹暴食。用配合饲料应在饲料中添加酶制剂,增加外源性酶辅助消化。相应增加投喂点,以傍晚投喂为主,使饲料能及时被蟹觅食,溶失浪费小,吸收转化率高,污染相对减少,有利于水质管理和疾病预防。
疾病防治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由于环境的变化、养殖密度的提高、饲料营养单水质污染等诸多问题导致河蟹自身抗病能力低下。在养殖过程中受各种疾病影响造成河蟹死亡,降低了河蟹产量给广大养殖户朋友造成极大损失。提倡生态健康养殖,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合理使用各类药物,忌用违禁药品。
现在正处于梅雨季节,天气变化无常,气压低、湿度大、光照少,伊乐藻、苦草顶端出水水部分易腐烂,致病细菌大量繁殖,有机物质分解不彻底,产生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引起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当前是河蟹病害防治的关键时刻,应结合养殖过程中饵料投喂、水质调控、水体生态环境营造等开展防治工作。在第四次蜕壳以后要进行1次杀菌消毒,特别是在第三次蜕壳以后这项工作做得不到位的尤为重要。现在也是微生物制剂应用效果较好的时期,7~9月,内服EM微生物制剂,一般在EM泼洒后即内服,干料添加1%、鲜料添加2%~3%,每次连服3天。可广泛使用、定期使用,一般7-10天左右用一次,既可调节水质保持水体良好的生态环境,又可达到预防疾病的效果。
下面简单列举几例常见河蟹疾病的防控方法:
1、防治河蟹黑鳃烂鳃:用“特力灭”或“菌克27”每瓶3—4亩,隔天使用“底巧”一袋2亩,内服“低聚糖863”+“宝来多维”+“强力整肠生”。
2、预防河蟹水肿病的发生:定期使用“底巧”+“绿水解毒安”立体改底调水减少底部病菌滋生保持水体菌相平衡,避免长期使用消毒剂。
3、预防水瘪子:定期拌喂“肝舒”+“低聚糖863”+“激安C”+“强力整肠生”补充河蟹营养增强河蟹抗病能力。
4、预防河蟹蜕壳不遂症:蜕壳前用“特力灭”或“杀菌红”每瓶3亩,杀菌消毒为河蟹蜕壳创造良好环境,同时内服“营养快线”补充河蟹营养增强河蟹自身抗病能力。在发现蜕壳后3天,使用“解毒抗应激灵”+“低聚糖863”一组3亩地。
水瘪子长什么样子图片
方案一:
在鱼塘中安装一套生态过滤系统,利用机械过滤模式将鱼塘中的固体污物去除,在用生物过滤系统将易溶于水的大量有机物过滤清除,就可以改善鱼塘水浑浊的状态。
在鱼塘中定期加注新水,可以使鱼塘水变清澈。每隔7-10天左右在鱼塘中加注一次新水,每次加15-20厘米左右即可。然后每隔半个月按照每亩用量15千克~20千克的比例,在鱼塘中加入生石灰,就可以有效调节鱼塘水质。如果水质恶化严重,则需要进行换水。
在鱼塘中安装增氧设备。天气晴朗的时候,在午后2点左右,打开增氧机为鱼塘增加氧气,可以有效改善鱼塘水质。
投放生物制剂。鱼塘水变浑浊是因为鱼类的粪便、食物残渣、水草腐叶给微生物提供了大量养份,使其能够大量繁殖,影响鱼塘水质。所以在鱼塘中的来那个食用微生物制剂,可以抑制各种厌氧菌及病毒的繁殖,防止鱼病和缺氧的发生,从而可以改善水质。
在鱼塘中养殖水草。水草能够利用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是鱼塘中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中,便可调理水质,防止变坏。
方案二:
“养好一池鱼虾蟹,先要管好一池水”
池塘常见水质问题的起因及解决方法
氨氮引起的水质问题
氨氮主要来源于水生生物的排泄物、肥料、被微生物分解的饲料、粪便及动植物尸体等有机质。水体中氨氮偏高会使鱼虾蟹发生肌肉痉挛、眼球出现回转反射障碍,甚至出现异常旋转游泳等症状,严重时窒息。
养殖水体氨氮处理方法:
1、每年定期做好清塘、清淤、晒塘,用生石灰等消毒;
2、合理开启增氧机,增加池中溶氧,开启增氧机还可起到挥发水中氨氮作用。
3、培水施肥,根据水质状况,按照“少施勤施”的原则,注意氮肥的使用量,应以碳源肥料为主,促进水体藻类和有益微生物繁殖,吸收利用氨氮,减少氨的累积;
4、定期泼洒微生物制剂,培养优势有益菌群,通过有益菌分解氨氮。
亚硝酸盐引起的水质问题
亚硝酸盐是氨转化成硝酸盐的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其形成过程主要由于残存在池底的饵料、粪便、死藻等物质分解成有毒性的氨氮(主要是分子氨),然后转化为亚硝酸盐,或者是不恰当的时间使用化学消毒剂将消化细菌等微生物杀灭,从而造成亚硝酸盐集聚。亚硝酸盐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外源水含有氨氮,进塘后,经过曝气,被不完全氧化的结果;
2)过多的残饵、粪便、尸体、死藻等有机废物长期积累后,有机态氮转化成无机氮的中间产物;
3)肥水时,选肥不当,多见于农家肥和化肥;
4)老化池塘,淤泥多,进水后,淤泥中的有机氮源在微生物发酵的作用下,产生氨氮和亚硝态氮;
5)水体中缺少促进氮循环的菌类(硝化细菌),藻相不平衡或缺少藻类。
6)天气剧烈变化,引起水体缺氧,底部恶化,硝化细菌在低温时,硝化作用减弱,“倒藻”等现象
对于鱼类,低浓度的亚硝酸盐就能使鱼类中毒,中毒后,血液的携氧能力减弱,即使在含氧丰富的水体中也体现出类似缺氧的症状。亚硝酸盐中毒现象是:轻微且长时间中毒现象不明显,逐渐会引起摄食量下降,活动能力下降,鱼体消瘦,体表无光泽,反应缓慢,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严重中毒时,出现浮头,甚至会大量死亡。
对于虾蟹类,亚硝酸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慢性中毒,生理性缺氧;蜕壳时,容易出现蜕壳不遂、软壳死;会引起肝胰腺肿大,会诱发“水瘪子”(蟹)及“肝胰脏坏死”(虾);影响摄食率;影响生体内外渗透压,引起水肿;引起应激反应,对虾会引起红体、红须、红尾等症状。
养殖水体亚硝酸盐处理办法:
1、开增氧机,增加溶氧量,是硝化作用进行完全,减少亚硝酸盐形成机会;
2、制订合理放养密度和投饲计划,提高消化水平,减少饲料残渣和粪便排泄;
3、硝化细菌消除,投入适当药物,从根本上解决亚硝酸盐高的问题;
4、补充有益藻类,使藻类多样化。藻类会将亚硝酸盐作为氮肥,转化成自身可以利用的物质;
5、增加其他有益菌类,例如:地衣芽孢杆菌,放线菌等,这些菌类具有分解功能,能将有机转成无机,将大分子在转化成可以被藻类或自身利用的物质。
硫化氢和藻类引起的水质问题
水体中硫化氢偏高会引起鱼虾神经系统中毒或抑制某些功能,会导致闪电死亡,健康的虾蟹碰到硫化氢会快速死亡,引起“偷死”。
藻类大量繁殖会引起水质浑浊、变色(变绿、发红、变黑、变坏发臭、甚至死鱼),重者会引起虾蟹中毒,虾蟹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生长缓慢,极易生病。
解决办法:
1、合理放养,合理投饵,减少残饵和水体有机质积累;
2、充分增氧,促进水体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同时高溶氧可以氧化消耗硫化氢;
3、在养殖前期就开始使用微生物制剂,既可以有效降解池底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藻毒素等有害物质,解决水体恶化问题 ,提高水产动物的抗应激能力。对水质突变、恶劣气候和发病期间有显著改善效果。
养牛
养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