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养殖用菌,养殖河蟹多久
河蟹养殖密度
螃蟹吃的东西可多了,小螃蟹可喂米饭粒,生肉弄的小一点,菜叶,它们都吃。大螃蟹吃小虾,虫子。我在上小学时养过一只小螃蟹,因为吃的太好了,很有力气,把盖子顶开,跑丢了。 河蟹栖居分穴居和隐居两种。在饲料丰盛饱食的情况下,河蟹为躲避敌害营穴居生活。当不具备穴居条件时,则隐居在石砾或水草丛中。河蟹喜欢栖息在水质清净、水草丰盛的江河、湖泊、沟渠等隐蔽处。在养殖高密度的水域中,大多数河蟹隐伏于水底淤泥之中。 河蟹为杂食性动物,鱼、虾、螺、蚌、蠕虫、蚯蚓、昆虫及其幼虫等均可作为河蟹的动物性饵料。在自然界,河蟹的胃部发现80%~90%是浮萍、丝状藻类、马来眼子菜、苦草、轮叶黑藻、聚草等水生植物碎片。这与河蟹栖息在水草丛中有关。它在江河、湖泊中获得植物性饵料的机会多一些。 河蟹十分喜食、食量也大,消化能力很强。从肛门取出粪便检查发现大部分水生维管束植物碎片能被消化,这是很多动物所不及的。水温20℃时,河蟹的食量惊人,1夜可连续捕食数只螺类。 河蟹饱食后,把多余营养贮藏在肝脏中,刚蜕壳的软壳蟹就要用肝脏中的营养来维持生命。河蟹还具有较强的耐饥能力,水温10℃以下,可数月不进食不会死亡。
河蟹养殖密度产量规格
放苗密度1500只/亩。
从外地购回的苗种不能直接放入池中,应先在水中浸泡2—3分钟,取出入置10分钟,如此重复2—3次,待幼蟹逐步吸足水分和适应水温后,放入池中,可以提高成活率。密度可控制在1500只/亩以内,规格120—150只/kg的扣蟹。如果条件较差或以养虾为主可适当减少放苗量。
河蟹高密度养殖
投苗密度:目前大多以混养为主,特别是鱼虾蟹混养,经济效益会更高。密度可控制在1500只/亩以内,规格120—150只/kg的扣蟹。如果条件较差或以养虾为主可适当减少放苗量。
河蟹放养密度及产量
正常河蟹养殖密度与投喂饵料,1万元的蟹苗养殖出成品蟹利润 大约是3~5万元。
河蟹养殖条件
河蟹所吃食物:在自然条件下以食水草、腐殖质为主,嗜食动物尸体,也喜食螺、蚌子,蠕虫、昆虫,偶尔也捕食小鱼、虾食物匮乏时也会同类相残,甚至吞食自己所抱之卵。养殖河蟹一般投喂豆浆、鱼、虾糜等,或者浮萍水草等植物性饵料。
河蟹养殖密度过大会有什么后果
虾、蟹混养对虾放养密度,1cm的对虾出厂苗1-2万尾/亩,2.5-3cm的暂养虾苗0.6-0.8万尾/亩。
浙江沿海青蟹苗汛有2个,夏苗6-7月,每亩放养体重50g左右种蟹500-1000只;秋苗为9-10月,每亩放养500-1000只
河蟹养殖面积
盐城市河蟹养殖面积:2018年18.5万亩。
河蟹养殖密度是多少
溶氧精准调控水平越高,就决定了河蟹苗的放养密度。传统的模式下建议放养密度在900-1100只/亩;有增氧设备建议900-1300只/亩;有增氧系统,好的在线溶氧监测系统的塘建议放900-1600只/亩。
河蟹养殖密度 一亩
河蟹是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其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受到人民的喜爱,同样也为养殖户带来了不菲的收入,但是养殖河蟹有不少难点,从塘口选择到喂养管理都不容疏忽,不然就会为我们带来经济损失。接下来我就谈一下我自己对河蟹养殖的经验。
1.养殖池塘是影响河蟹生长的先天因素,池塘的面积要根据自己的养殖数量决定。一般是在3-8亩左右,水不宜过深,大概在1.2m左右,有良好的排灌系统,池塘最好是硬质的黏土。在清淤之后要在池塘的四周设置好防逃设备,并且在放养蟹苗时将池塘做好消毒的工作。放养前15天的时候使用生石灰进行全池的泼洒消毒,每亩用量大概在75千克左右。生石灰不仅可以杀灭池塘中的病菌,还能有效的增加水体中的钙离子,改良池底。
2.蟹种放养密度也至关重要,保证河蟹正常生长的同时要最大化我们的经济效益。蟹种规格、饲养条件、上市要求规格、管理水平等有关,可采取两年制养殖模式,一般5月底6月初购进蟹苗,在池中粗放增育,年底可育成扣蟹,第2年春再把这些扣蟹投放到池场,通常蟹种放养规格为100—200只/kg。每亩水面放养300—500只,采取适当释放,可提高河蟹出池规格和质量。以河蟹为主的成蟹池,不能混养草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而只能混养一些滤食性鱼类,可以清除水中浮游生物,防止水质变差。但由于河蟹池水草多,池水较清瘦,故混养数量不宜多。
3. 水质对河蟹的生长发育和成活率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所以一定要做好水质的管理工作。在放养蟹种的时候要保证水中有一定的肥力,并且肥力不能减少,所以养殖中每周至少要加一次水。而且还要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深水位,七月的水位至少要在1.5m,气温升高时要增减换水的频率。夏季5-6月时至少半个月换一次水,7-8月时至少每周换一次水,气温降低后便可逐渐减少换水频率。每次换水不需要全池水换掉,换30%左右就可以了,还需要每隔15天就泼洒生石灰消毒。
以上三点就是我个人所了解到的河蟹养殖技术,希望对你有帮助,欢迎领域专家查漏补充,我是山哥,感谢你的观看。
河蟹养殖密度大吗
了解和掌握河蟹的生活习性,是健康养蟹的基础。(1)栖居方式河蟹喜欢在水质清晰、水草丰盛的淡水湖泊、 江河中栖息。其栖息的方式有隐居和穴居两种。在有潮水涨落的 河川或各类水域的岸滩地带,河蟹往往营穴居生活(图2-2)。在 饵料丰富、水位稳定、水质良好、水面开阔的湖泊、草荡中,河 蟹一般不挖穴,隐伏在水草和底泥中过隐居生活。
通常隐居的河 蟹新陈代谢较强,生长较快,体色淡,腹部和步足水锈少,素有 “青背、白胳、金爪、黄毛”清水蟹之称。而穴居的河蟹新陈代 谢较弱,生长较慢,体色较深,腹部和步足水镑多,素有“乌小 蟹”之称。(2) 食性河蟹为杂食性甲壳类,动物性食物有鱼、虾、螺、蚌、蚯蚓及水生昆虫等;植物性食物有金鱼藻、菹草、伊乐藻、轮叶 黑藻、眼子菜、苦草、浮萍、丝状藻类、水葫芦(凤眼莲)、水花生 (喜旱莲子草)、南瓜等;精饲料有豆饼、菜饼、玉米、小麦、稻谷 等,但在一般情况下,水草等食物较易获得,故在自然环境中,其胃 内食物组成常以植物性食物为主。
河蟹不仅食量大,贪食,而且消化 吸收能力强,河蟹耐饥饿能力强,长达1个月不吃食也不致饿死。水 温在5°C以下时,河蟹的代谢水平很低,摄食强度减弱或不摄食,在 穴中蛰伏越冬。(3) 争食和格斗河蟹不仅贪食,而且还有抢食和格斗的天性。 特别是人工养殖条件下,养殖密度大,易发生争食和格斗。
为避免和 减少格斗,在人工养殖时可采取饵料多点、均匀投饵,动物性和植物 性饵料要合理搭配,刚蜕壳的“软壳蟹”要加以保护(如采取增加作 为隐蔽物的水草数量、投饵区应与脱壳区分开等措施),以防止同类 互相残杀。(4) 自切和再生捕捉河蟹时,若只抓住1~2只步足,它能很 快将其足脱落而逃生,并在原处再生新足,新足明显小于原来的步 足,这就是自切和再生的结果,这是河蟹为适应自然环境而长期形成的一种保护性本能,河蟹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均有自切现象,但再生现 象只有在幼蟹进行生长蜕壳阶段存在,成熟蜕壳后,河蟹的再生功能消失。
(5) 感觉和运动河蟹有敏锐的视觉、嗅觉和触觉。特别是嗅 觉,该器官为埋在第1触角的第1节中的平衡囊,属化学感受器,对 外界气味的变化十分敏感。河蟹的攀高能力很强,特别是在蟹苗和仔 蟹阶段,由于其身体轻,依靠附肢刚毛上的吸附水,能在潮湿的玻璃 上作垂直爬行。
因此,河蟹在小水体养殖时,不仅需要添置良好的防 逃设备,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保持优良的养殖环境和提供优质饵料,只 要养殖环境的生态条件好,河蟹就不会逃逸。(6) 对温度的适应河蟹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大、 35°C以下都能生存,但它们对高温的适应能力较差,在30°C以上的 水域中,河蟹为躲避高温,其穴居的比例大大提高,特别是蟹种,如 长期在30°C以上水域中生活,就容易产生性早熟,因此,池塘小水 体养蟹。
在夏季必须采取降温措施(如种植水草、提高水位等)。(7) 对光线的适应河蟹喜欢弱光,畏强光。在水中昼伏夜出, 在夜间河蟹依靠嗅觉,靠1对复眼在微弱的光线下寻找食物。渔民在 捕捞河蟹时,就利用河蟹喜欢趋弱光的原理,在夜间采用灯光诱捕, 捕获量大大提高。
混合养殖
混合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