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堆肥预防虫害,蚯蚓养殖虫害的处理
蚯蚓养殖病虫害防治
首先,以前被大家总结用来杀蚯蚓的甲拌磷、敌百虫、毒死蜱丶辛硫磷、硫丹、阿维、灭线磷、氟虫氰、二嗪磷等农药就不得行。
现在都提倡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更多的是转向生物制剂方面。现在有农药广告都是请几个人直接来喝,比如光催化纳米二氧化钛溶剂,能杀菌,对生物无毒,不能杀虫。
蚯蚓喜酸怕辣、苦。大蒜素、辣椒素这些辣味十足的生物农药最好就不要用了,就算杀不死也会引起蚯蚓不适。
蚯蚓喜酸怕盐碱。辣椒素就是一种生物碱,地里石灰施用过多,或者一切会让土壤呈过碱性的农药、化肥都可能破坏蚯蚓的生存环境。相比之下,丁硫克百威对蚯蚓的伤害稍微小点。
现在的农药具有广谱性,各厂家都在想如何增加杀虫品类,这个样子蚯蚓很难幸免。只有发现某种害虫有泛滥趋势,采用特效药进行杀除。当然最经济实惠的办法应该是逮点蚯蚓放在一边,等杀虫处理完之后,再把蚯蚓放回去,蚯蚓繁殖能力很强,很快就能恢复。
再者还是要强调下综合防治。防治病虫害着眼一个点很容易没有效果,或者顾此失彼。
养殖蚯蚓病虫害的防治
杀菌消毒工作要落实到位,蚯蚓身体表面的体液膜有保护隔绝病害的功能,但凡事无绝对,一定要提前预防。
蚯蚓病虫害管理怎样防病杀虫
蚯蚓是益虫,能改善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通风透气透水。凡事过犹不及,对于作物地来说,蚯蚓泛滥也是一种灾害,能导致土壤板结,伤害作物的根系。方法/步骤:家庭里用容器种菜,往往需要到郊外取土,且多取腐殖质高的土壤,而蚯蚓是以腐殖质为食,因此,所取的土壤常常含有一定的蚯蚓。取回来的土壤不必急着装花盆并立即下种,可以先把土壤摊开在地上暴晒几天,彻底把土壤晒干透,这样不但可以彻底杀死蚯蚓幼体,还可以杀菌呢。当然,为了收土方便,也可以分装在容器里进行暴晒,暴晒过程中要注意翻动,以便晒透土壤。蔬菜采收后,也要先翻晒一下土壤,晒死了蚯蚓后再种菜。在阴雨天,可能无法晒土,那边又急需移植菜苗或是播种。这种情况下,可以给容器里的土壤拌点杀虫剂,彻底灭杀蚯蚓。当然,如果担心农药污染自己的蔬菜,则可以给土壤拌生石灰,也能彻底杀死蚯蚓,生石灰也能杀菌呢。注意,生石灰不可拌入过多,否则土壤碱性强,不利于一些蔬菜生长。如果种菜的容器摆放在庭院里,蚯蚓也可能通过容器的透水孔钻进花盆里,甚至从低沿容器外壁直接爬进去。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出现,种菜容器不要摆放在接触土地的地方;如果庭院里裸露土地比较多,则采用高沿容器种菜,若是采用低沿容器种菜,则可以在容器底部垫砖块等硬物,防止蚯蚓爬进容器里。对于已经种下菜苗却未到采收期的花盆,可以采取人工捕捉灭杀的方法除害。在天气闷热的晚上,以及土壤水分过多的时候,蚯蚓会爬出地面透气。因此,可以趁天气闷热,在傍晚给土壤大量浇水,把蚯蚓逼出土壤,然后人工捕捉灭杀或是扔到别处。在种菜状态下,若是消水孔透水能力差,大量浇水可能蔬菜会内涝而死,加上捕捉技巧不纯熟,很可能捉不住蚯蚓。因此,可以用茶麸、苦柬树叶、洗衣粉等苦味物质煮水或是泡水,然后浇到花盆里,把蚯蚓逼出来,蚯蚓被这些物质的溶液浸泡过后,非死即伤,爬出来后就乖乖就擒啦。茶麸、洗衣粉等不可多加,一些蔬菜可能不耐这些物质,多加了要死掉。在种菜状态下,也可以用农药灭杀蚯蚓,农药兑水后浇透花盆里的土壤即可。用农药灭蚯蚓需要注意安全,一般低毒的农药可能难以彻底杀死蚯蚓,若使用中高毒性的农药,一定要确定从用药到采收的时间长于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市场上也有一些专杀蚯蚓的农药,价格相比普通农药要贵一些,灭杀效果跟普通杀虫农药差不多,毒性可能没有普通杀虫农药那么高。种菜状态下,也有一些比较绿色环保的方法可以杀灭蚯蚓,辣椒水就是其中之一。把辣度很高的鲜辣椒捣烂,撒在种菜花盆的表土上,然后时常浇水,把蚯蚓辣死。也可以把捣烂的辣椒泡水,然后拿辣椒水去浇菜。
蚯蚓养殖病虫害防治技术
选种
据了解适合大面积养殖的蚯蚓品种有大平二号。这个品种的特点是体长可达五十毫米至七十毫米,寿命长,肉多,繁殖率高,体表呈紫红色,但是体表颜色也会随着水分、饲料等因素而发生颜色深浅的改变。
饲料准备
1.饲料选择
适合大面积养殖的饲料只有三种:牛粪、猪粪或牛粪、猪粪以任意比例相加。
2.饲料发酵
将牛粪或猪粪、混合粪放到平地上摊开10—25厘米厚,晒至5到6成干左右。接着将这些粪料架堆起来,可以采用长方形、半圆柱形堆法,每堆一层(厚15—20厘米)粪料就淋300到500倍的菌一次,如此重复铺4—7层,直至水渗出为好;若采用垃圾,一层垃圾一层粪地堆。长宽不限,并用薄膜盖严,在气温较高季节,一般第二天堆内温度即明显上升,3—4天可升至60—70℃,以后逐渐下降。当堆温降至40℃时(这个过程需要约15天),则要进行翻堆(把上面翻到下面两边翻到中间去重新堆制,并再加入EM如金菌)。饲料发酵好以后,测试PH值,蚯蚓饲料一般要求适宜PH值为6.5—7.5,但很多动植物废物的PH值往往高于或低于这个数值,例如:动物排泄物的PH值是7.5—9.5,因此对蚯蚓饲料的PH值要进行适当的调节,使它接近中性,以适合蚯蚓生长。
调制和添加营养促食物质的方法
以一立方米基料为例,取水100公斤,加入尿素2公斤、食醋4两、糖精5克、菠萝香精4盖,混合在水中溶解,先取50公斤水泼在基料上,翻堆后再把另50公斤水泼在基料上,过二天即可使用。在蚯蚓的饲料里添加了柠檬酸、香精、糖精,把蚯蚓的饲料调制成蚯蚓最爱吃的水果香甜味,蚯蚓从此不但不逃走、不挑食,而且食量增加,从而大大地加快了生长速度、提高了产量。
放养
蚓床做好后,把发酵好的饲料横放在蚓床上,成50厘米宽的条形,长度不限,间隔30厘米。放蚓种前先浇湿蚓床,然后把蚓种放入无饲料处,放养后补浇一些水,利于蚯蚓活动。忌在蚓床上堆满畜粪后放蚓种,以免造成蚓种死亡。
日常管理
1.温度
一般来说,蚯蚓最适宜的温度为20—27℃左右,此时能较好地生长发育和繁殖。
2.湿度
蚯蚓是利用皮肤进行呼吸的,所以蚯蚓躯体必须保持湿润。因此对蚯蚓来说,保持一定的水份供应特别重要。蚯蚓抗急剧干燥的能力很差,其生育环境的最适湿度为70-75%。
3.空气
蚯蚓养殖的全过程均需充足的新鲜空气。为了保持饲养床始终处于疏松、透气状态,可采取以下措施:基料厚度不得超过规定高度,必须时予以削减;饲养一段时间后可适当翻动1次基料,将上、下层基料翻动,调换位置,既可使下层基料疏松、透气,又有助于上、下层基料湿度趋向一致。
4.养殖密度
蚯蚓的放养密度与蚯蚓的种类、生育期、养殖环境条件(例如食物、养殖方法和容器)、及管理的技术水平等有密切的关系,在一平方米面积,25厘米高的培养基中可放养密度为:种蚯1.5—2万条,孵出至半月龄,可放养8—10万条,半个月到成体可放养3—6.5万条。所以在养殖蚯蚓时适时扩大养殖床,调整养殖密度,取出成蚓,这是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
以上就是今天有关大面积养殖蚯蚓的所有技术要点,想养殖蚯蚓的农户朋友一定要综合考虑,并不是每个人都养殖蚯蚓有销路的。
蚯蚓的病虫害防治
是农药。
这个病虫净是养殖蚯蚓用的,或者说,这也是一种农药。
蚯蚓疾病主要有生态性疾病、细菌性和真菌性疾病、寄生性疾病。
1.生态性疾病
此病是由于养殖床低层老化,甚至腐败,长期不透气,使大量二氧化碳产生,导致缺氧而厌氧性腐败菌、硫化菌等发生作用,使大量的硫化氢、甲烷等毒气不断溢出,造成蚯蚓逃离养殖床或背孔溢出黄色液体,迅速瘫痪,成团死亡(农药中毒的有挣扎状急死现象,不会成堆结团而死亡的)。
(1)毒气中毒症:
防治方法:注意养殖场通风,驱散毒气,及时更换老化的养料,殖床基料、清除蚓粪,投放增氧剂,立即向蚓池喷洒清水等。
(2)食盐中毒症:
饲料中配人含盐量超过1.2%,会引起中毒反应。如直接取用腌菜厂或酱油厂废水、废料会使饵料含盐过高,幼蚓更易产生中毒反应。误食后,蚯蚓先剧烈挣扎,很快麻痹僵硬,体表无渗透液溢出也无肿胀现象,色泽逐渐趋白,且湿润。这类蚯蚓可以及时处理加工成商品蚓出售。
防治方法:立即清除基料或饲料,大量用清水冲洗。将中毒的蚯蚓全部浸入清水中,更换清水l一2次,待水中蚯蚓再无挣扎状时,放水取出蚯蚓,放人新鲜基料中保养。
(3)酸中毒症:
这是由于基料或饲料中含有较高淀粉和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在细菌作用下产生饲料酸化,造成蚯蚓体液酸碱度的失衡从而导致表皮粘液代谢紊乱,引起蚯蚓胃酸,使其食道中的石灰腺所分泌出的钙失去对酸的固有中和能力,并日趋恶化直至造成胃酸过多症。表现为拒食,离巢逃逸。约半月左右,蚓体明显瘦小,无光泽,萎缩,全部停止产卵。严重者出现全身痉挛状,环节红肿,明显缩短,粘液增多而稠,转圈爬行,体节变细、断裂,最后全身泛白而死亡。
防治方法:可用清水浇灌养殖池,反复换水浸泡,并通风透气。用苏打水液或熟石灰进行中和。彻底更换基料,清除重症蚯蚓。
(4)碱中毒症:
主要是误施碱性水,如高剂量药物消毒水、生石灰消毒水、漂白粉消毒水以及加入未发酵的碱性基料,长期湿度大,池底长期不清除,加之通风不良,使氨氮积聚过量,pH值增高等。表现为蚓体麻痹发呆,无挣扎,钻在土表,全身水肿膨胀,最后体液由背孔涌出,僵化而死。同时引起蚓卵水解而溃裂。
防治方法:用清水浇灌养殖池,反复换水浸泡,通风透气。将食用醋或过磷酸钙细粉以清水稀释、喷人进行中和。彻底更换基料,清除重症蚓。
(5)蛋白中毒症:
这主要是喂食过量,使蛋白质严重沉积而腐败。表现为拒食,蚓体颤栗,有剧烈痉挛状,且迅速消瘦,出现一端肿胀或一端萎缩或局部僵硬枯焦而死亡。
防治方法:彻底清除基料,并进行消毒灭菌。疏通风道,清洗换气筒。增加纤维基料。对重症蚯蚓加强生物活性体的饲喂。
(6)萎缩症:
饲料配方不合理,或饲料成分含量单一,导致长期营养不良。温度常高于28℃,造成其代谢抑制。蚓池较小、较薄,导致遮光性不强,使蚯蚓长期受光,使体内外生化作用紊乱。表现为蚓体细短,色泽深暗,且反应迟缓,并有拒食现象。防治方法:加强生态环境的管理以及投喂的饲料多样化。将病蚓分散到正常蚓群中混养,使之恢复正常。
2.细菌性疾病
(1)细菌性败血病:由败血性细菌沙雷铁氏菌属灵菌通过蚓体表皮伤口侵入血液,并引起大量繁殖而损伤内脏,导致死亡。它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受伤蚓接触死蚓后即会被传染。表现为蚓呆滞瘫软,食欲不振。继而吐液下痢,伴有浮肿,很快发生水解,产生腐臭味。防治方法:首先清除病蚓,以200倍“病虫净”水溶液进行全池喷洒消毒。每周一次;2—3次即可灭菌。其次,以1000单位氯霉素拌人50公斤饲料投喂,连喂3天。
(2)细菌性肠胃病:此病由球菌如链状球菌在蚓体消化道内填殖引起的一种散发性细菌病。一般在高温多湿气候下发生。表现为初期严重拒食,继而钻出基料表面瘫软状,并频繁下痢吐液,3天左右死亡。防治方法:将病蚓群置人400倍的“病虫净”水溶液中,在容器内斜放一木板,让其浸液消毒后爬上木板,凡无力爬上者为染病蚓,应予废除。爬上者即取出投入新基料中养殖。也可以采用“细菌性败血病”一样的防治方法。
3.真菌性疾病
(1)绿僵菌孢病:此病由绿僵菌引起。该菌适应于温度较低的环境,一般在春季和夏季发病,随着春季气温升高,绿僵菌的孢子弹射能力及萌发能力降低,致病率也随之减轻。患病蚯蚓可痊愈。但秋季正好相反,蚯蚓一旦感染,绿僵菌孢子便会在蚓血液中萌发,生出菌丝,置蚯蚓于死地。因此,本病主要是由于基料灭菌不严所引起的,也就是基料是主要的感染源。初期症状不明显,当发现蚓体表面泛白时,蚯蚓已停食,几天后便瘫软而死。尸体白而出现干枯萎缩环节,口及肛门处有白色菌丝伸出,布满尸体表面。
防治方法:首先清除病蚓,更换养殖池和基料。其次,用100倍“病虫净”水溶液喷洒蚓池壁,全面灭菌。特别在春秋时节更要消毒灭菌。一般隔lo天以400倍“病虫净”水溶液喷洒池一次,剂量为每平方米500一l000毫升。每周以KX电子消毒器杀菌一次,每次开机30分钟,并用塑料罩盖住蚓池杀菌。
(2)白僵病:此病由白僵菌感染所致。但该菌对群体蚓威胁不大。只是当该菌在生长过程中分泌出毒素时才可致蚯蚓于死地。表现为病蚓暴露于表面,体节呈点状坏死,继而蚓体断裂,很快僵硬,逐渐被白色气生菌丝包裹。发病时间为5—6天。防治方法:同绿僵病的防治。
4.寄生性疾病 蚯蚓的寄生性疾病有两大类型。其一,蚓体寄生虫病,是直接寄生于蚓体,也就是靠蚓体养分生存的寄生虫;其二,养殖池或基料的寄生虫病,即是虫体只寄生于池内基料中而伤害蚓体或破坏养殖生态条件而间接影响蚯蚓正常生活的寄生虫病。该病叫管理性疾病,管理得当完全可以避免。
(1)毛细线虫病:毛细线虫体形细如线,表皮薄而透明,头部尖细,尾端较钝圆形。此虫为卵生,卵形如橄榄。此虫原是水族寄生虫,但由于蚓的基料有水草或投喂生鱼内脏而将毛细线虫卵带人蚓池而使之受感染。该虫进入蚓体后便寄生于肠壁和腹腔,大量消耗蚓体营养物质,并引起炎症,导致蚓体瘦小和死亡。表现为病蚓一直挣扎状翻滚,体节变黑变细,并断为数截而死亡。
蚯蚓的防治
家里有蚯蚓一般是由家中盆栽中的土壤引起的,蚯蚓不会对人产生危害,但可能会破坏人的心情造成心理阴影,而防治蚯蚓有三种方法:
1、生物防治:将盆栽搬入家庭之前要将植物叶片和枝干上的灰尘彻底清洗干净。花盆刷洗干净,并且对盆栽进行杀虫和灭菌。
2、物理防治:可以使用茶枯,也可以在蚯蚓活动的地面撒盐、辣椒水。
3、化学防治:以残效性药液喷洒地面表层,或撒放可湿性粉剂来防治蚯蚓。也可以去药店买专用药剂喷洒在蚯蚓时常活动处。
蚯蚓病害及治疗方法
在自然界或人工养殖环境中,蚯蚓的病害和天敌较多,如各种食肉的野生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类,各种节肢动物和其他环节动物以及各种寄生虫,包括各种绦虫、丝虫、线虫和寄生蝇类、蜡类和其它病菌,各种鼠类、黄鼬(又叫黄鼠狼)、狸、灌、野猪。尤其各种鼠类如家鼠、田鼠、黄鼬等均非常喜食蚯蚓,并善于打洞,常钻进养殖场所大量食取蚯蚓和饲料,对养殖蚯蚓威胁很大。在野外养殖蚯蚓,许多鸟类喜食蚯蚓,也会造成一定的危害。蛇、蛙和蟾蛛也喜食蚯蚓。
各种节肢动物、昆虫等常危害蚯蚓,尤其是各种蚂蚁,不仅喜食蚯蚓,而且也取食饲料,在饲养箱或料堆建巢,对幼蚓威胁较大,有时也常常将蚓茧拖人蚁巢中食用。许多蜘蛛、多足动物、陆生软体动物,如蜈蚣、马陆、蜗牛和蛞蝓等也会食取蚯蚓或捕杀蚯蚓。
此外,许多绦虫、线虫的中间宿主为蚯蚓,为完成其生活史必须从蚯蚓体内度过,吸取蚯蚓体内营养,也会对蚯蚓造成危害。
有些寄生蝇类将卵产于蚯蚓体内。据报道有一种寄生性黑蝇,能把卵产于日本异唇蚓的体内,并在蚓内孵化幼虫,而食取蚯蚓体内的营养,最后引起蚯蚓死亡。还有一些原生动物,如线虫,常寄生于蚯蚓的食道、体腔、血管,各种生殖器官内和蚓茧内,这些都是危害蚯蚓的主要寄生虫。当然还有一些细菌、病毒和微生物也会引起蚯蚓发病,不过较少。
养殖基地
养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