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Q1

农民的各种补贴很多-为什么牧民没有什么补贴,现在农民到底还有哪些补贴

农民的各种补贴很多-为什么牧民没有什么补贴,现在农民到底还有哪些补贴农民的各种补贴很多-为什么牧民没有什么补贴,现在农民到底还有哪些补贴

1.草原保护和建设形势严峻,任务艰巨。由于长期受人为和自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区草原持续沙化、退化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扭转。全区80%草原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加上生态环境脆弱和利用不合理,导致草地面积日益缩小,退化趋势严重。据农牧业厅统计,目前,全区天然草原现有退化面积64175.4万亩,比80年代增长了70.9%。其中:轻度退化面积增长11.5%,中度退化面积增长78%,重度退化面积增长218%。而国家实施的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虽然已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但项目受益区小,沙化面积大,治理所需资金严重不足。国家退牧还草项目工程每年仅安排我区2700万亩左右的任务,且在27个旗县范围内实施,任务少,期限短,补助标准低,工程建设内容缺项多,局限大。而现在项目实施已到期限,禁牧舍饲项目补贴将全部结束,形势十分严峻。尤为严重的是,如果项目就此中断,多年来全面实行的草原保护制度就会失去基础,必将给牧民带来直接损失,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所得成效定然难以持续、难以巩固,甚至可能会前功尽弃。对此,基层干部和牧民群众普遍感到担忧,对今后草原生态建设信心不足。

2.草原生态补偿机制严重滞后。牧区草场是牧民的全部生产力,与农民不同的是,退牧还草就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牧民要把仅有的草场贡献出来,不得不主要依靠项目工程补贴款维持生计,生活因此而陷入困境。牧民为草原生态的保护和建设做出了牺牲,付出了代价,但草原生态补偿政策措施迟迟不能出台,加上项目区牧民享有的补贴与农民土地补偿反差大,牧民心理不平衡,反应强烈。值得注意的还有:当前在不少地方经济发展中,一些企业在草原上开发石油、矿产煤炭等资源,不仅当地政府不知晓,资源税、所得税为零,而且严重破坏了草牧场,牧民毫无补偿,对此基层呼声很大。

3.生态移民难度大。一是国家给予的政策补贴资金较少,无法满足移出牧民的生产生活需要;二是移出牧民实现稳定就业办法少,有的地方牧户与转移前相比,总体收入没有增加,个别反而出现了下降趋势,致使有的移出牧民又返回原地。

4.草原畜牧业整体水平较低。目前,我区传统畜牧业仍然占很大比重,三产业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产业化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作用不够,科技推动支撑力度不足,品种改良、个体产出水平尚有较大差距,尤其是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规模化质量效益型的转变还未实现,畜产品加工业相对滞后,与农区畜牧业的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同时,草原畜牧业基础建设薄弱,全区33个牧业旗县,自治区每年仅安排500万元防灾救灾基地建设专项资金,牲畜棚圈、饲草料基地、牧用机械等建设和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5.草原畜牧业投入不足,政策扶持力度小,覆盖不均衡,“三牧”与“三农”补贴反差大。据农牧业厅相关部门和财政厅资料显示,现在涉农补贴在我区有13种。2007年国家和自治区农牧业各项补贴和建设资金约50亿元,其中给农民的各项直补资金总计30.8亿元,其它奖励资金和标准粮田基本建设资金7亿多。而畜牧业补贴仅有5项约3.6亿元。农业补贴除去一些技术性、风险性的间接补贴外,增加了大量惠农直补和价格波动补贴,而畜牧业补贴中有较大部分属技术性间接补贴,如奶牛冻精补贴和疫病防治疫苗补助,占补贴额的43.1%,是补给相关技术部门的;退牧还草工程国家只补贴饲草粮,占补贴总额的14.9%,仅限于760万亩禁牧区、1350万亩休牧区范围内的牧民享有,其它大部分牧区没有享受到这项补贴。还有奶牛后备母牛补贴在农区以及城郊结合地区投入比例较大,只有肉牛、肉羊、绒山羊、细毛羊这几项直接补贴与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还是自治区下拨2020万补贴资金,在全区54个旗县实行,但数额很小。综合起来计算,涉及牧业牧民直接补贴资金不足0.5亿元,农民与牧民享有的直接补贴资金比例约为66�1,存在较大的反差,国家直接补到从事草原畜牧业牧民身上的资金少,涵盖面十分有限。

(二)关于牧民增收的问题

1.牧民收入增长缓慢。据自治区统计局统计,2003年牧民人均纯收入为3201元,2007年为5510元,年均增长14.5%,而同期牧民人均支出由2003年的2837.04元增长到5235元,牧民人均纯收入减去人均支出余额由364元减少到275元。与农民对比,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3年的2133元增长到2007年的3750元,年均增长15.1%,而同期农民人均支出由1055元增长到214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减去人均支出余额由1078元增加到1605元,可见牧民实际收入增长速度低于农民。东乌旗为我区最大牧业旗,也是牧民收入最高旗,2007年牧民人均纯收入8582元,同比增长21.1%,而人均生产生活费用支出9856元,同比增长62%,2008年上半年牧民人均生产费用同比增长94.8%,实际增长为负数,生产费用是历年来同期增加额度最多、增速最快的时期,主要原因是生产生活资料价格上涨较快,牧民增收困难。

2.实施草原保护制度过程中牧民收入出现新情况。实行草原保护制度对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重要成效,但也给牧民增收带来一些新的困难。一是实行草畜平衡,使得牧民养殖数量严格地受到所承包到户草场面积的限制,降低了牧民养殖牲畜的头数,给牧民增收带来直接影响。据自治区农经站提供数据,我区牧民家庭经营所得由政策实行前(即2002年前)到政策实行后,收入总量减幅为26%,人均纯收入由政策实行前的2701元下降到政策实行后的2168元,减幅为25%。二是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和禁牧休牧政策,加大了牧民生产成本。据自治区统计局提供数据,2005年牧业生产中间消耗比2004年增加了21.8%,其中饲料、饲草增加的幅度最大为25.5%,燃料、用电量、畜牧用药的增长幅度超过20%,2007年牧民用于生产占总支出的81.48%,2008年由于国际石油价格飞速上涨,畜牧业生产费用进一步增加,畜牧业纯收入大幅度下降。

3.牧民增收渠道单一,中低收入牧民增收困难。由于畜牧业经营饲养方式的转变还不能马上到位,加之科技支撑力度不强,标准化防疫、模式化圈养、短期育肥等适用技术普及率低,牧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不高,还要受市场、气候、灾害、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对于收入中85%以上来自畜牧业的牧民来讲,增收还有很多自身难以解决的困难。特别是在视察中发现,一些牧区70%的牲畜集中于25%的大牧户手中,畜牧业收入和牧民人均收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牧业大户的拉动,而75%属中小牧户,人均纯收入低于平均线,增收困难。据克什克腾旗调查,有38.4%的贫困牧民,他们的收入仅占牧民总收入的9.8%,有7.5%的牧民人均收入在8000元以上,他们的收入却占牧民总收入的17.4%,大户掩盖下的贫困问题明显。此外,牧民人均负债严重,仅锡盟人均负债达6600元左右。值得注意还有,牧区贫困户在一些地区有扩大的趋势。

几点建议

针对我区草原畜牧业建设和牧民收入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关于草原畜牧业建设方面的建议

1.建议在新一轮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结合自治区民族地区特点,进一步深化对草原畜牧业发展的认识,增强对牧民增收的关注度。切实要把“三牧”问题摆在与“三农”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加以重视,强化分类分析、分类研究、分类指导的力度,要注意在大农业概念下,防止以农代牧、以农盖牧的倾向,主管部门和统计部门要加强为决策层服务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针对性。基于近年来我区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要加大工业反哺草原畜牧业的力度,在政策优惠、资金扶持上应更多地向牧区倾斜。建议自治区进一步突出草原的地位和作用,将草原列为自治区国土资源整治的主要内容,并尽快制定草原生态建设规划法,完善《草原法》,促进草原自然生产力和经济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把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使其具有刚性约束。

2.完善退牧还草工程后续政策。一是建议国家每年安排内蒙古退牧还草的规模能够达到5000万亩,并参照退耕还林后续政策,将退牧还草禁牧休牧饲料粮补助年限再延长10年,同时相应提高补助标准。二是建议进一步充实工程建设内容,增加划区轮牧、饲料粮基地、牲畜棚圈、青贮窖、饲草料加工机械和水利等建设内容。三是建议在退牧还草项目实施过程中,增加工程后期管护经费,给予草原监理部门适当的工程管护补助费。四是建议增加锡林郭勒盟、赤峰市、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和乌海市为项目实施范围,并对建设规模达到或超过中、重度退化草原面积的旗县继续安排退牧还草工程。

3.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大自治区财政投入力度。在牧区资源开采方面,应积极争取国家运用经济杠杆调整企业与地方利益关系,解决地企共享资源、共同发展问题,提高资源税,建立和开征生态环境保护税,改革利益分配方式和机制。在完善投入体系方面,要充分发挥财政的经济杠杆作用,利用政策导向和财政功能,采取贴息贷款、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以奖代补等各种手段,引导、鼓励和吸纳各方面资金向草原畜牧业建设投入,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投入体系。考虑到自治区经济总体实力已具备扶持草原畜牧业发展和牧民增收条件,建议在自治区新增财政收入中加大向草原畜牧业倾斜和投入力度,有些重要方面,可在国家补贴未下达前率先在自治区实行对牧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在倾斜政策中应优先考虑支持产业化项目,对优势畜产品基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优良畜种的培育以及牧民经合组织都要大力扶持,并对畜产品大旗予以奖励。

4.积极支持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大力推进规模化生产。建议自治区每年安排一定数量专项资金,加强牧业先进实用技术研发、引进和集成配套,对牧区规模养殖场和家庭牧场实施专项推进,突出抓好畜禽良种、饲料供给、动物防疫养殖技术和环保措施建设,注重改善基层牲畜改良支撑体系的基础设施条件,改进技术服务手段,逐步加快畜牧业现代化装备步伐。切实加大肉牛、肉羊杂交改良力度,重点扶持诸如西门塔尔牛、乌珠穆沁羊、阿尔巴斯羊等优势畜种发展,着力提高良种牲畜比重,对积极响应和执行政府相关政策、制度的牧民,应予以奖励和补贴。加快培育牧区经纪人队伍、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各类流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协会组织作用,建立健全牧户、协会、企业之间的利益联接机制,提高畜产品的组织化和市场化水平。同时要坚持立草为业,扩大饲用玉米和优质牧草种植面积,引进林草加工企业,推广饲草加工转化技术,提高饲草转化利用率,为禁牧后畜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饲草料保障。

(二)关于促进牧民增收的建议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牧民稳步增收的长效机制。建议自治区积极向国家争取政策,比照国家支农惠农的补贴政策,对牧区从事畜牧业生产的牧民采取与农民同等待遇的直接补贴政策。(1)建议提高牧民禁牧补贴、良种繁育补贴、粮食补贴的标准。(2)建议自治区参照国家政策,将牧民纳入国家实施的柴油等综合性补贴范围,保证牧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3)建议围绕“改善品质,提高单产”目标,在现有基础上对所有养殖户购买种畜进行补贴,加快推广优良种畜使用力度。建议2009年将自治区畜牧业良种补贴资金在2008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主要用于对西门塔尔牛、三河牛、细毛羊、绒山羊和肉羊种畜、冻精进行补贴。可参照国家对生猪和奶牛扶持政策,对西门塔尔牛和三河牛基础母牛、细毛羊、绒山羊和肉羊基础母羊按现有存栏数进行补贴。(4)建议在原有补贴基础上,将生态移民补贴标准提高到每人1.5―2万元。另外,建议自治区积极向国家争取,参照农产品价格保护政策,制定畜产品价格保护政策,避免牧民的收入因为市场等因素的变化而降低;参照农作物保险政策,将畜牧业生产的主要畜种纳入保险范围,确保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牧民的稳定增收。

2.加快牧区人口转移步伐,鼓励牧民自主创业。加强牧民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培训,让更多的牧民掌握从事三产业的技能,推动牧区劳动力由盲目寻业向有序转移就业转变,增强牧民适应市场的竞争力,使牧民有一个稳定的增收渠道。通过培育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组织牧民积极投入矿产开发、道路建设、生态治理、市政建设等领域,努力增加牧民工资性收入。建议自治区专门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小额贴息贷款、项目资金支持,鼓励和扶持牧民自主创业,开展草原家庭旅游,加工销售民族工艺、服饰、奶食品等产品,从事餐饮、运输、修理等行业,不断提高自主创业的非牧业收入。

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据西乌旗调查,该旗从2006年开始实施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60%的牧民享受到了“两险一保”,在保障牧民生活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有的盟市在这方面也有很好的做法和经验。建议自治区在制定政策时,能够借鉴吸纳西乌旗和其它旗县的成功经验,进而在全区推广实行,进一步建立健全牧区医疗卫生、最低生活、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牧区医疗卫生服务保障能力和监管水平,将符合条件的极端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鼓励各地开展牧区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切实为牧民解除后顾之忧。要建立对牧民权益保护的法律援助和服务。同时,建议认真总结生态移民工程的经验,重视解决移民工程实施中的问题,在实行围封转移过程中,成立人口转移就业服务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解决转移牧民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困难,形成自治区、盟市、旗县、乡镇(苏木)四级联动的城乡统筹就业服务体系,确保转移牧民真正实现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政府要想尽办法改变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掠夺他们的土地、开发他们的资源、污染他们的环境,所以也就不会在乎牧民的生活会怎么样,甚至可能还以这种方式来让他们离开自己的土地好去进行开发。有可能哦!

养羊


农民的各种补贴很多-为什么牧民没有什么补贴,现在农民到底还有哪些补贴
  • 羊咳嗽流鼻涕可以用伊维菌素打针驱虫吗,给羊驱虫伊维菌素的量是多少
  • 羊咳嗽流鼻涕可以用伊维菌素打针驱虫吗,给羊驱虫伊维菌素的量是多少 >> 羊咳嗽流鼻涕可以用伊维菌素打针驱虫吗,给羊驱虫伊维菌素的量是多少...

    农民的各种补贴很多-为什么牧民没有什么补贴,现在农民到底还有哪些补贴
  • 白鲢养殖水深,白鲢如何找水深
  • 白鲢养殖水深,白鲢如何找水深 >> 白鲢养殖水深,白鲢如何找水深...

    农民的各种补贴很多-为什么牧民没有什么补贴,现在农民到底还有哪些补贴
  • 育肥或繁殖小尾寒羊饲料配方-想算一下当地的饲养成本,小尾寒羊喂哪种饲料好
  • 育肥或繁殖小尾寒羊饲料配方-想算一下当地的饲养成本,小尾寒羊喂哪种饲料好 >> 育肥或繁殖小尾寒羊饲料配方-想算一下当地的饲养成本,小尾寒羊喂哪种饲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