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养殖技术简介,中华鲟鱼可以养殖吗
中华鲟的养殖技术
1、中华鲟鱼苗非常可爱,从育苗开始就正式开始了中华鲟的养殖,根据养殖的规模,可以选择平滑的玻璃缸或者水泥池,池壁一定呀光滑,因为中华鲟喜欢沿着池壁游,如果粗糙很容易弄伤鱼,然后保证其供水、排污都比较方便就可以。萊垍頭條
2、中华鲟的小鱼苗相对比较弱小,容易生病,所以水池在使用前,需要用盐水或者其他的水产专用消毒剂进行消毒之后,再将鱼苗放入开始养殖。萊垍頭條
3、喂养中华鲟鱼苗,可以采用新鲜线虫、沙蚕、小鱼小虾等动物性饲料,因为中华鲟是肉食性的鱼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需求量比较大,同时还要注意及时清理没有被萊垍頭條
4、饲养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水流是活动的,中华鲟对溶氧和水质的要求比较高,所以要保证水中溶氧量,同时注意水的酸碱度、水温等。頭條萊垍
5、同样条件喂养下的鲟鱼个体之间生长的速度是不一样的,要及时按照大小将其分开,以避免互相残杀造成损失,这件事情可马虎不得。條萊垍頭
6、鲟鱼养殖中最麻烦的就是病害,如果发现鱼行动迟缓、消瘦、不进食,基本上就可以判断鱼得病了,患病鱼要放到专门的池子中。然后用克霉唑和1%食盐、小苏打水混合溶液对生病的鲟鱼进行浸泡消毒。萊垍頭條
中华鲟的养殖技术与管理
1.
首先养殖中华鲟氨氮最好不要超过0.2毫克/升,因为当中华鲟长期生活在较高的水中会引起活力减退,生长不良等症状,甚至还可能会引起大量死亡。
2.
其次中华鲟鱼苗有极高的趋光性,我们要尽量避免夏天强光直射水池而引起水温的急剧上升,所以我们需要再养殖的水池上方设置遮阳设备。
3.
还有中华鲟对含氧量的要求也很高,一般要求水中的溶氧量在五毫克研以上,如果少于五毫克时,那么中华鲟的食欲就会下降甚至会停止摄食,导致昏迷甚至死亡。
4.
最后中华鲟适合在PH为7.0-8.0的弱碱性水中生活,如果当PH过高或者过低时,就会使水中氨氮毒害左右加大,这对养殖中华鲟非常不利。
中华鲟的养殖技术视频
用料
主料
中华鲟1条
茶树菇100克
辅料
生姜
5片
植物油
1大勺
盐
2小勺
枸杞
1小把
小葱
1根
茶树菇鲟鱼汤的做法
1.
宰杀好的鱼拿回家洗净
2.
把鱼剁成三段
3.
锅内放油烧热,放入生姜片和鱼块翻炒一下
4.
加水尽量没过鱼块,因为汤真的很好喝,大火烧开以后转中火,记得在这步加盐
5.
茶树菇洗净
6.
切断备用
7.
鱼汤煮10分钟以后放入茶树菇,茶树菇很耐煮哦,放入茶树菇以后再同煮20分钟
8.
鱼汤出锅前2分钟加入枸杞同煮
9.
最后撒葱花即可装盘
中华鲟 养殖
准备一个透明美观、大小适中的鱼缸,将自来水暴晒一天再注入,水温保持在13-25℃为宜,将鲟鱼放进去。一天喂2-3次食,投喂小虾、红虫、海藻为主,需定时处理食物残渣。此外,鲟鱼不耐低氧以及鲟鱼粪便重易沉底,所以要经常换水和清洗鱼缸。
中华鲟是一种适应于水温范围相当广的温水性鱼类,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中华鲟的生存水温为0—37℃,生长适宜水温为13—25℃,最佳生长水温为20~22℃。亲鲟适宜催产水温为17~24.5℃。鱼卵最佳孵化水温为17—21℃。入冬之后,当水温下降至9~6℃时,中华鲟摄食量很少,生长停滞,甚至出现体重下降的现象
中华鲟的养殖技术要点
1、水温
鲟鱼对水温的要求不高,能够较快适应各种水温,最低可承受0度的水温,最高不超过35度即可。不过人工养殖的时候最适宜的水温在20度左右,在生产期与孵化期的时候将水温控制在19度左右。
2、溶氧量
鲟鱼对溶氧量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在养殖的时候,如果水体中溶氧量含量不稳定的话是不适宜养殖鲟鱼的。养殖时要将水体中的溶氧量控制在5mg以上,如果低于这个数值,那么将会降低鲟鱼的食欲。
中华鲟的养殖技术简介
中华鲟的养殖如下:水温:中华鲟是一种适应于水温范围相当广的温水性鱼类,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中华鲟的生存水温为0—37℃,生长适宜水温为13—25℃,最佳生长水温为20~22℃。含氧量:中华鲟对溶氧量要求较高,一般要求水中的溶氧量在5毫克研以上。如果当水中溶氧量下降至4毫克/l时,中华鲟的食欲就下降。溶氧量变幅大的肥水不应作为培育中华鲟仔、幼鱼的水源。pH:中华鲟适宜于在pH为7.0~8.0的弱碱性水中生活。当pH下降时,就意味着水中二氧化碳的增多,酸性增大,溶氧量降低,这对于要求较高溶氧量的中华鲟不利;当pH过高时,会使水中氨氮毒害作用加大,对于养殖中华鲟也不利。盐度:中华鲟为广盐性鱼类,耐盐度范围较广,在自然条件下,往来于咸水与淡水水域之中,在淡水中繁殖,在海水里生长。中华鲟的分布范围: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和朝鲜。中华鲟是鲟形目中唯一跨过北回归线的种类,曾主要分布于朝鲜半岛西海岸以南的沿海地区和各大江河,中国长江干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河口。其他水系如赣江、湘江、闽江、钱塘江和珠江水系均偶有出现,以长江出产较多。
中华鲟鱼的养殖技术
1、建设养殖场
养殖鲟鱼,由于鱼体型会长的比较大,所以最好有池塘养殖,如果没有池塘要修建水泥池来养殖,一般一个池子大概是长4米、宽3米、深2米以上。池养的鲟鱼数量,可以根据鲟鱼大小来决定。附近要有干净水源,养殖,最好活水养殖,流动水养殖。培育鱼苗的地方,要单独建设,一般可以做棚室,用大型的塑料容器育苗。小鱼苗看起来跟其他的鱼类差不多。要准备一些单独的设备。
2、养殖准备
放养前要清洗水泥池,泼洒石灰溶液,浸泡一周左右,之后洗刷干净,再换清水浸泡几天。养殖前放掉,重新灌水进来水位在1.5米左右的水深。幼苗培育到一定大小才会放养入池。放养前要准备饲料,还要准备增氧机,深水要补充氧气。进出水口要覆盖网纱,过滤水源。
3、鱼苗放养
放养前,鱼苗要消毒,比如,一开始用盐水或是石灰水浸泡及时分钟,彻底杀菌后,清洗干净放养。放养健康鱼苗,放养鱼苗水深在30厘米左右,注意要温水养殖。浸洗盐水的鱼容易适应池水温度。放养的鱼苗要大小一致。生长均衡。下池前先放几条,看水温适不适合,适合再全放。
4、喂养
鲟鱼是食肉鱼类,主要吃水底生物,鱼虾之类的,如果水泥池养殖,一般没有水生动物。要自己投放,不像池塘。可以投放小鱼虾、昆虫幼虫、养殖的饲料虫,蛆虫、蚯蚓之类可以喂食。也可以喂食人为配制饲料。骨粉、鱼粉,等健康的饲料。喂食的食物要干净、消毒。
5、管理任务
每天定时喂食、消毒食物、打捞食物残渣 。水质不干净时要赶紧换水、定时消毒。养殖水深要在一米五左右。水中无氧的,鱼浮头,扑腾,要使用增氧机增氧。每天巡视。观察活动情况、环境情况。
中华鲟人工养殖技术
(1)水温
中华鲟是一种适应于水温范围相当广的温水性鱼类,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中华鲟的生存水温为0—37℃,生长适宜水温为13—25℃,最佳生长水温为20~22℃。亲鲟适宜催产水温为17~24.5℃。鱼卵最佳孵化水温为17—21℃。入冬之后,当水温下降至9~6℃时,中华鲟摄食量很少,生长停滞,甚至出现体重下降的现象。立春前后,水温逐渐回升至10~13℃,开始少量摄食,生长缓慢。清明之后,水温回升至15℃以上,摄食开始活跃,生长加快。当水温达到33~38℃时,中华鲟反而不能正常活动。
(2)含氧量
中华鲟对溶氧量要求较高,一般要求水中的溶氧量在5毫克研以上。如果当水中溶氧量下降至4毫克/l时,中华鲟的食欲就下降;当溶氧量继续降至3毫克研或降至3毫克/升以下时,中华鲟摄食量迅速减少,甚至停止摄食,严重者发生活动迟缓、昏迷、甚至窒息死亡。值得指出的是,水的溶氧量变幅大的肥水,不应作为培育中华鲟仔、幼鱼的水源。
(3)pH
中华鲟适宜于在pH为7.0~8.0的弱碱性水中生活。当pH下降时,就意味着水中二氧化碳的增多,酸性增大,溶氧量降低,这对于要求较高溶氧量的中华鲟不利;当pH过高时,会使水中氨氮毒害作用加大,对于养殖中华鲟也不利。
(4)盐度
中华鲟为广盐性鱼类,耐盐度范围较广,在自然条件下,往来于咸水与淡水水域之中,在淡水中繁殖,在海水里生长。
(5)光照强度
在垂直游泳阶段,鱼苗有极强的趋光性。转为底栖后,趋光性消失。一般光照强度对仔、幼鲟的培育没有明显影响,但要尽量避免夏天强光直射水池而引起水温的急剧上升,养殖水池上方要设置遮阳设施。
(6)底质
仔、幼鲟对底质的要求较高,要求池底很光滑,无污染;成鲟对底质的要求不很严格,泥沙底质即可。
(7)透明度
透明度反映了水中浮游生物、泥及其他悬浮物质的数量。在仔、幼鲟培育阶段,透明度应控制在40~60厘米为好,要及时清除排泄物和加强日常管理;在成鲟饲养阶段,透明度控制在30厘米左右即可满足其要求。
(8)氨氮
氨氮主要是由养殖池中的有机物质分解而来。中华鲟长期生活在氨氮较高的水中,会出现活力减退、生长不良、引起烂鳃等病症,甚至导致大批死亡。对于仔、幼鲟,氨氮最好不超过0.2毫克/L。
(9)水流
中华鲟仔、幼鱼,没有明显的溯水上游的习性,较喜欢集中在流水口。面积为3~10米2的养殖池,水流量以10~20升/分为宜。
(10)流速
中华鲟产卵时的平均流速都在1.0-2.0 m/s范围内,且流态都十分的复杂,一般都是在河道转弯处且有深潭的地方进行产卵,流场都有漩涡,且有着较大的卵石块。
养龟
养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