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养殖鲟鱼的种类,颜色淡的鲟鱼种类
养殖鲟鱼品种
水温
(1)鲟鱼最低可以忍受0℃的水温,最高不能超过35℃。
(2)人工养殖鲟鱼,适宜水温为20℃,生产期和孵化期的时候,水温控制在19℃,冬季的时候,水温控制在15℃。
2、氧气溶解量
人工养殖过程中,水体中的氧气溶解量保持在5mg/L以上。如果氧气溶解量低于5mg/L,鲟鱼的食欲会有所下降。如果氧气溶解量低于3mg/L,鲟鱼停止进食。
养殖鲟鱼品种介绍
鲟鱼是鱼类的一种,鲟鱼本身包含许多品种,有一些品种是可以人工饲养的。不过,在将新买来的鲟鱼放入鱼缸之中的时候,许多人会发现没过多久它们就死亡了。鲟鱼在入缸之内的一段时间之内的确比较容易死亡,具体来说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水中的氧气太少:鲟鱼对氧气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鲟鱼可以算是一种高氧鱼。因此,若是水中的氧气含量太少的话,在刚入缸的时候鲟鱼就容易死亡。
2、无法适应环境: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鲟鱼没有适应新的环境。需要注意,鲟鱼包含许多品种,品种之间差异很大,它们的习性特点就是不同的。比如,有些适合生活在淡水中,是淡水鱼;有些则生活在海水中。因此,要提前了解所养鲟鱼的习性,然后准备合适的水。若是贸然将鲟鱼放入自来水之中,它们就很容易死亡。
3、疾病:有时候是因为鲟鱼本身就生病了,在入缸之后死亡。有时候则是因为水温不适宜或者水质不适宜等因素而生病,此时它们也容易死亡。
鲟鱼多少种
适合我国养殖的鲟鱼品种有西伯利亚鲟、闪光鲟、俄罗斯鲟、史氏鲟、中华鲟、鳇、匙吻鲟和几种杂交鲟等近10个品种。
其中,西伯利亚鲟和闪光鲟具有很强的生活适应能力,驯食人工配合饲料比较容易,生长速度比较快,体色灰黑,市场俏销。因此,受到养殖者的普遍青睐,中国、法国、日本、德国均喜欢饲养这两种鲟;俄罗斯鲟虽然是俄罗斯的主养品种,约占该国鲟鱼养殖产量的80%,但在该国并不受欢迎,原因有二:
一是体色发黄,市场售价比黑色鲟鱼低5%~10%,二是不耐运输。其实,它也是一种相当易养的鲟鱼;匙吻鲟是鲟类中唯一一个主食浮游动物的品种,与我国的鳙鱼食性相同,适合在湖泊、水库等大水体中放养,当然,经过驯化也能较好地摄食人工配合饲料;欧洲鳇与俄罗斯鲟或小体鲟的杂交种具有十分显著的生长优势,这是许多国家的养殖者竞购其受精卵或苗种的主要原因;史氏鲟和达氏鳇是黑龙江的两种特产鱼类。
二者的杂交种具有较明显的生长优势,但鲟鱼的杂交种存在苗种培育成活率偏低的问题,所以苗种培育单位一般并不特别喜爱购进杂交鲟的受精卵或水花鱼苗;中华鲟是我国最珍贵的经济鱼类之一,具有生长速度特别快、肉质好、鱼籽粒大、经济价值高的特点,养殖前景应当说是鲟类中最好的,但由于它是国家一级保护对象,所以必须申办许可证才能饲养,上市销售需要政府批准。 中华鲟 俄罗斯鲟 史氏鲟
中华鲟鱼养殖条件
鸭嘴鱼的养殖条件要求
鸭嘴鱼的养殖条件要求,应从养殖的场地、鱼种的投放、饵料的配置以及水体的更换等方面着手。
1、养殖场地
鸭嘴鱼一般都是采用池塘养殖或网箱养殖。池塘养殖的,水域面积要大,水深保持在6米以上,水质良好,还要用生石灰进行消毒,消毒完之后加入肥料补充水体肥力,最后注入新水再进行养殖。网箱养殖的,需要选择水质良好的区域并且对网箱进行消毒清理。
2、鱼种投放
鸭嘴鱼苗种应选择体质健壮、大小均匀、游动活泼、无病无伤的优质苗种。由于鸭嘴鱼苗种对水温变化较敏感,因此在苗种进箱时温差不宜过大,以不超过±2℃为宜,尽量调节一致。进箱前用1.5-2.0%的食盐水进行8-10分钟的鱼体消毒。然后取少量鱼塘中的水进行试养,若试养无问题才能投入养殖。
3、饵料配置
鸭嘴鱼在放养初期以投喂浮游动物(如红虫)为主,后期经过驯化逐步改投浮性颗粒饵料,并辅以夜间灯光诱饵。饵料要求新鲜不变质,营养丰富,粒径适口。投饵遵循“四定”原则。
4、水体更换
鸭嘴鱼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但对水质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尤其水中绝对不能出现缺氧的现象,否则很容易造成大规模的死亡,因此要配备好增氧机,及时补充水池中的氧气。此外,每隔10-15天左右换一次水,并且要将池塘中的杂鱼消灭,杂草清除。当然也可以适当的栽培一些水草,用于调节水质,增强水体中的氧气含量。每15天补充肥料一次,保证水体中的天然饵料的养分供给。
养殖鲟鱼品种有哪些
可以。鲟鱼经过人工驯化,已经很适应人工养殖环境,池塘养殖也是目前鲟鱼养殖的重要养殖模式,技术室比较成熟的。池塘养鲟鱼应该注意几点:
1、我们常见的鲟鱼养殖品种是亚冷水性鱼类(如史氏鲟、西伯利亚鲟、大杂交鲟、小杂交鲟等),水温不能超过28摄氏度,最适温度不要超过22摄氏度;
2、鲟鱼对水质要求高,要保持池塘水质清新,溶氧充足;
3、鲟鱼喜弱光怕强光,所以要保持2米以上的水位。
鲟鳇鱼养殖
鲟鱼是底栖鱼类,食性非常狭窄,属肉食性鱼类,在江中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在海洋主要鱼类为食,甲壳类次之,软体动物较少。河口区的中华鲟幼鱼主食底栖鱼类蛇鲲属和蛹属及鳞虾和蚬类等,产卵期一般停食。 中华鲟是一种适应于水温范围相当广的温水性鱼类,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中华鲟的生存水温为0~37℃,生长适宜水温为13~25℃,最佳生长水温为20~22℃。亲鲟适宜催产水温为17~24.5℃。鱼卵最佳孵化水温为17~21℃。入冬之后,当水温下降至9~6℃时,中华鲟摄食量很少,生长停滞,甚至出现体重下降的现象。立春前后,水温逐渐回升至10~13℃,开始少量摄食,生长缓慢。清明之后,水温回升至15℃以上,摄食开始活跃,生长加快。当水温达到33~38℃时,中华鲟反而不能正常活动。 在垂直游泳阶段,鱼苗有极强的趋光性。转为底栖后,趋光性消失。一般光照强度对仔、幼鲟的培育没有明显影响,但要尽量避免夏天强光直射水池而引起水温的急剧上升,养殖水池上方要设置遮阳设施。
养殖鲟鱼种类
鲟鱼的人工养殖虽有百年历史,但在我国还是个新兴产业。由于鲟鱼身体各部分都能食用且味道鲜美独特,因此养殖鲟鱼能够获得较高的效益。网箱养殖 网箱养鲟是利用大水体良好的生态环境,结合网箱内小水体等特点进行密集养殖。一般选择山谷型水库等水域,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平均水深达12米。
网箱设置规格5米×5米、4米×4米,网衣是聚乙烯结构,网目大小视放养鲟种的规格而定,以不逃鱼和有利于水体交换以及底网片不漏饵为原则,网箱设置应选择水质 鲟鱼条件良好水深8米以上的地方,同时还应具有微流、避风、向阳和水面宽等条件。大型水库应选择适宜的库湾设置网箱,小型水库应选择离库坝不远地方设置。
苗种放养4月中旬把网箱设置好,网衣经库水浸泡已无粗糙感,以减少入箱的鱼种由于环境的改变惊恐窜游,从而被网衣擦伤的机会。放养时间以4月中下旬为宜,水温10-15℃左右,是适于鲟鱼的最佳生长温度。放养规格越大越好,一般为每尾75-150克,放养密度是40-50尾/平方米。鱼种入箱前用3%-4%的盐水消毒,运输水与水库水水温相差不超过5℃。
饲料投喂可用人工配合颗粒料,要求蛋白质含量42%-45%,主要原料有鱼粉、酵母、血粉、小麦、玉米、蚕蛹等,颗粒料在水中的稳定性要高,保持半小时以上。鱼种入箱后应停止投饵2-3天,以便鱼种适应环境,2-3天后开始投饵,刚开始投喂需少量多次,进行诱食。饵料粒径应随着鱼体的增大适时调整,以达到适口为宜。每天早中晚各投饵一次,鲟鱼有夜间觅食习性,夜间投喂一次,日投饵量为箱内鱼体重的2%-4%,同时投饵量应根据天气水温和鱼的摄食情况而定。
日常管理要安排专人守护,坚持早中晚巡箱检查。每次喂完鱼后一小时要提箱检查吃食情况,调整投饵量;发现箱内有上浮死鱼也要提箱检查并捞岀箱内病鱼死鱼。每10天左右要清洗网箱,除掉网衣上的杂物与附着过多的藻类,保持箱内外水体交换畅通,随着鱼体增长要及时调整密度。每月换置一次网箱,换置时采用套置法,即先把要换入的网箱经过2-3天的浸泡后把它套置在要被换岀的装有鲟鱼的网箱外面,并固定好,然后要小心地把要换岀的网箱解开拉岀水面。把换岀的网箱冲洗干净修补好,以备换用。注意如果进入高温季节则尽量避免倒鱼,以免造成损失。
鱼病防治网箱下水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浸泡处理,提前7-10天下水,鱼种入箱前用3%-4%的食盐水浸泡10-15分钟,每隔15-20天每箱用生石灰2-3公斤,化水泼洒箱体及近旁水域,每天1次,连续3天,同时在网箱内四个角用漂白粉与敌百虫穿插挂袋(掌握好漂白粉挂袋的浓度)。消毒时提起网箱四角,减少水体,提高药物浓度,观察应激反应,待岀现应激时放下四角。
池塘养殖
鲟鱼属大型鱼类,其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和适应能力强,在池塘养殖中应 鲟鱼注意如下一些问题。
池塘条件鲟鱼养殖池要求面积较大,池水较深,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的区域,交通便利且通讯设施齐备。池塘面积以5-10亩为宜,水深2-3米,水质较稳定,水体溶解氧值高,最好在5毫克/升以上。池塘要有独立的进排水口、坡降,配备一台水车式增氧机,并设置饲料台。
清塘消毒放苗前半个月,池塘进水15-20厘米,用100-150公斤/亩生石灰兑水后全池泼洒,以消灭水中有害生物;池塘浸泡3-4天后把池水排出池外,再进水浸泡池底,进水口用60目筛绢过滤;用15-20公斤/亩的茶子饼清塘消毒,消毒前先把茶子饼打碎并用水浸泡1天后,全池泼洒,可以杀灭池塘中的鱼、虾和鱼虾卵,清塘后的茶麸留在池中做肥料。放苗前10天,池塘加水到70-80厘米深,再用含氯消毒剂消毒。
培养浮游生物放苗前7-8天,按照每亩池塘准备50公斤干鸡粪,且鸡粪浸泡2天,最好用含氯消毒剂消毒、再去除杂物(过滤)后,全池泼洒。过滤物用纤维袋包扎好后,放到池塘中的下风口处,继续做培养浮游生物的肥料。
苗种放养选择健康无病害的鲟鱼苗种,体长在20厘米以上为好。一般大规格苗种的放养密度为400-600尾/亩。放苗时间既要考虑水温适宜,又要考虑成鱼上市。 苗种运输前1-2天应停止投喂,运输时选用38×82的聚乙烯包装袋,在袋中加水3/5,并用冰块将水温调节到12-15℃,每袋放入体长20-30厘米的鱼苗20尾,包装后运输。如果运输时间在8小时以内,可以用水车运输,但要随时注意运输途中的水温变化,效果也很好。 放苗前2天应先试水,用相同规格的鱼苗10条左右放入网箱中,观察鲟鱼的活动情况,如无异常,即可放苗。正常放苗时,不要先把运抵的苗种袋解开,应全袋放入池塘中,慢慢使袋内水温和池塘水温接近后,再打开袋口将苗种放入池塘中。有条件的养殖场,最好连鱼带水倒入一个大桶中保持连续充气,然后在桶中放入食盐,使盐度达到2%,浸浴鱼体10分钟后放苗入池。
饲料投喂池塘养殖以投喂配合饲料为主,鲟鱼鱼苗刚下塘 鲟鱼时,尚未形成在固定地点摄食的习惯,要及时驯化。 可将饲料投放在饲料台上,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也便于日常观察。有些鲟鱼,如史氏鲟、杂交鲟、俄罗斯鲟、中华鲟等都有夜晚趋光的特性,夜间驯化时可在靠近饲料台的地方加以照明。 投喂应坚持少量多餐的原则,饲料要适口,粒径不能过大或过小,一般以鱼的口裂的1/2为好。投喂量为鱼体体重的3%左右,日投喂3-4次,视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投喂量。
日常管理巡塘和生长情况观察。每天早、中、晚各巡塘一次,尤其在夜间巡塘和清晨巡塘,要注意观察鱼体的活动情况,防止缺氧;夏季多雨季节气压低时,要勤巡塘,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开启增氧机或加注新水等措施,防止泛塘。定期检查鲟鱼的生长情况及健康情况,及时调整投喂率和放养密度,当池中鲟鱼生长差异过大时,要按其规格及时分塘。在水质管理工作上,每天测量水温3次,pH值、溶解氧、亚硝酸盐、氨态氮等理化因子要定期测定。值得注意的是:鲟鱼是典型的底栖鱼类,一般不会上浮游动,有些种类如中华鲟,即使在水体溶解氧不足时也不象家鱼那样明显的浮头,所以在特殊情况下,如水温过高、水色不对或天气闷热时,要加强对水质的监测,每天清晨都要测定水体溶解氧。当池塘水色过浓时,水体透明度低于25厘米或溶解氧小于5毫克/升时,池塘要加注新水,以保持水质的清新。鲟鱼生长最适合的pH值为6.5-8.0,pH值过低会影响鲟鱼的代谢活动和生长,甚至危及生命。大多数鲟鱼生存的温度上限为32℃,水温超过30℃则对鲟鱼生长有危险。水温控制可以参考以下措施:选择合适的放养时间,投放大规格鱼种,以缩短养殖周期;争取在每年高温期过后再投放大规格鱼种,在翌年高温期到来之前达到养成规格上市,可以避开高温;在高温期到来时加深水位,减小放养密度;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采取加大换水量和搭棚遮光等措施。
病害防治真菌性疾病的症状是行动迟缓、鱼体消瘦、不摄食。防治方法是要防止鱼体受伤,对患病鱼体可以采用克霉唑和1%的食盐与小苏打水混合溶液浸泡患鱼10分钟左右
人工养殖鲟鱼品种
鲟鱼BELUGA
BELUGA产于全世界最大的内陆湖泊,位于俄国和伊朗之间的里海,是目前二十四种鲟鱼中最珍贵的品种.BELUGA性成熟要20年的时间,平均寿命长达百年
全世界的鲟鱼共有25种,集中分布于北半球,在我国江河及沿海生活有8种鲟鱼,其中3种分布于新疆,2种在黑龙江,2种在长江,1种在长江至珠江各河流及沿海。
鲟鱼以其奇特的体形而被作为观赏鱼饲养。鲟鱼的头呈犁形,口下位,尾歪形,体背5行骨板。其幼鱼与成鱼均具观赏价值,其中施氏鲟(分布于黑龙江)自人工繁殖成功后,其幼鱼已正式作为观赏鱼进行人工饲养。
鲟鱼对水质要求比较严格,喜生活于流水、溶氧含量较高,水温偏低,底质为砾石的水环境中。性成熟年龄,中华鲟较晚,雄鱼为11龄,体重50-100公斤,雌鱼为14龄,体重160-250公斤;施氏鲟雄鱼为9-10龄,雌鱼在10龄以上;而达氏鲟则性成熟较早,体重10公斤左右的雌鱼和5公斤的雄鱼已经达到性成熟。鲟鱼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及小型鱼类为食。
鲟鱼养殖技术详细介绍
水温要求
鲟鱼对水温的要求不高,能够较快适应各种水温,最低可承受0度的水温,最高不超过35度即可,不过人工养殖的时候最适宜的水温在20度左右,在生产期与孵化期的时候将水温控制在19度左右,当冬季温度较低的时候,鲟鱼的食欲下降甚至停止进食,因此要将水温控制在15度左右,保证鲟鱼正常进食。
水体溶氧量
鲟鱼对溶氧量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在养殖的时候,如果水体中溶氧量含量不稳定的话是不适宜养殖鲟鱼的,养殖时要将水体中的溶氧量控制在5mg以上,如果低于这个数值,那么将会降低鲟鱼的食欲,如果低于3mg的时候,鲟鱼停止进食,出现缺氧症状,导致鲟鱼移动缓慢、出现昏迷甚至是死亡现象。
水质酸碱度
养殖水体的酸碱度对鲟鱼的生长也是非常重要的,鲟鱼不能生长在偏酸性的水中,我们要将水体PH值控制在7.5左右,偏碱的水体是比较适合鲟鱼的生长的,如果偏酸的话,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会大大增加,导致溶氧量急剧下降,对鲟鱼的生长造成严重的影响,并且还会增加氨氮等气体,导致鲟鱼发育受阻甚至死亡。
光照需求
鲟鱼对光照的需求会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有所不同,在垂直游泳的时候,鲟鱼对光照会有一定惧光性,不过随着鲟鱼慢慢进入底栖阶段后便会逐渐消失,通常光照不会对鲟鱼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但是在夏季高温的环境下,太阳直射水面会提高水温,对鲟鱼的生长造成影响,因此我们要在养殖池上合理搭建好遮阳棚。
水质透明度
在养殖的时候,为了保证鲟鱼的健康生长,在培育过程中,要保证稻田至少有50cm左右的透明度,及时清理鲟鱼的粪便及残留饵料,避免降低水体透明度,控制浮游生物及其他物质的数量,保证水质,当鲟鱼逐渐成年后,可将透明度降低至30cm左右,这样才可观察鲟鱼的生长,以便出现问题时可及时处理。
目前养殖的鲟鱼有哪几种
1、斑鳖
斑鳖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数量稀少很珍贵,是比中华鲟更濒危的“水中大熊猫”,斑鳖是龟类中最濒危物种,全球已知存活的斑鳖只有4只,其中苏州动物园与越南河内的厚恩金姆湖(还剑湖)各2只。
2、中华鳖
中华鳖在我国分布较多,除新疆、西藏和青海外,其它各省均产,尤以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产量较高。在湖北省发现红色鳖和白色鳖,是中华鳖的变异型。中华鳖化石发现于中国的上新世地层中。
3、珍珠
这种甲鱼主要分布于美国中、南部,引入中国后,在广东、广西等地养殖比较成功。
4、山瑞鳖
云南、贵州、广东、海南、广西等省区。广西全境均有分布。以1978年的收购数为例,南宁百色地区占全境的67.7%,河池、柳州地区占27.1%,桂林及玉林、梧州地区少。国外分布于越南。
5、亚洲鳖
亚洲鳖的头大。背甲边缘为圆形而不是笔直,且头部相对更窄。背甲伴有1条暗黑色的中央条纹和2或3对黑心的眼斑,幼体中十分清楚但随着生长褪去。腹甲淡黄色或灰色。幼体的眼睛后方有1块微红色的大斑点,成体会消失。成体在甲壳上会长出铰链结构,便于躲藏在溪流沿岸的大鹅卵石下,栖息于高山溪流中。
6、印度鳖
印度鳖的头小、软吻突极短,不到眼径一半。其背甲近似长圆形,革质皮肤,前后缘无犹粒,裙边极短。颈盾可活动,与腹甲前缘闭合;腹甲平坦,前缘呈半圆形,后肢窝的内侧有一对扇形肉质叶,当后肢缩入壳内,整个腹甲可与背甲闭合。四肢的内侧具三爪,指、趾具丰富蹼。尾短,其通体呈橄榄色。
7、马来鳖
马来鳖有一个扁平的、椭圆形的、边缘明显笔直的背甲。头部特别大,长着张猪一样的吻部。背甲表面呈灰绿色或橄榄色,有时伴有黄色边缘的黑色斑点或放射状的条纹,这图案在幼体中十分清楚但随着生长会渐渐消失。
8、印度缘板鳖
印度缘板鳖的体长约25厘米。体盘椭圆形,体表有柔软的皮肤。吻长,形成吻突,其长约与眼径相等。鼻孔位于吻端。腹部有黄白色的斑纹。四肢较扁,指、趾间蹼发达,具爪。头和颈可完全缩入甲内。腹甲的前段和后肢的两侧具有柔软的肉垫,在四肢和头部缩进甲内时肉垫可以盖上。栖息于带有柔软泥底的淡水水域,常见于溪流深处。主要以水中其他小动物为食,偶尔也吃些植物。
9、欧氏圆鳖
欧氏圆鳖长得像负子蟾又像枫叶龟的怪鳖,是盘鳖亚科少数几个现生种中的其中一种,它的腹甲肱盾后方都具有铰链结构,因此腹甲前方可作有限度的开合。
10、德克萨斯刺鳖
甲色较深,背甲无黑斑,后部满布白色小疣粒,背甲边缘的淡色带在后部变宽。分布于得克萨斯州南部里奥格兰德河下游,亚利桑那州的科罗拉多河水系,新墨西哥州及犹它州西南部。
养驴
养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