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黄颡鱼黄优一号养殖6个月,杂交黄颡鱼养殖技术
杂交黄颡鱼的培育方法
一般情况下它们是不可以杂交的,它们个体体型大小不一样的,它们虽然都是肉食性的鱼类但习性有区别的,黄辣丁个体较小一般在几两可一斤左右,主要以水生昆虫和小型鱼儿为食,而鲶鱼体型较大可以生长到几十上百斤以各种鱼儿为食也会食用腐尸,性情凶猛,所以不可以杂交的。
杂交黄颡鱼人工繁殖技术
黄鸭叫也就是黄颡鱼,自然繁殖能力很强,在池塘里养殖一两年就会繁殖出鱼苗,繁殖能力只比鲫鱼稍弱一点。
如果饵料充足,则繁殖很快,养殖黄鸭叫时,需要选择地势开阔、排水方便的池塘作为养殖场所,也需要挑选生长健康、体质健壮的鱼苗进行投放,在养殖的过程中,可以每天三次为其提供饲料,也可以每隔半月向鱼塘中添加生石灰,为黄鸭叫提供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
杂交黄颡鱼苗
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
该品种是以2011年从梁子湖水域采捕并经连续3代选育的黄颡鱼为母本,以2011年从长江岳阳段至武汉段采捕并经连续2代选育的瓦氏黄颡鱼为父本,经人工杂交获得的F1代,即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
杂交黄颡鱼养殖
不是的,虽然它们长的很像,但基因差别较大,不能杂交。
杂交黄颡鱼的培育方法和技术
嘎鱼又叫黄颡鱼,黄颡鱼经常栖息于缓流多水草的湖周浅水区和入湖河流处,营底栖生活,尤其喜欢生活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处,且腐殖质多和游泥多的地方。
鱼类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部分不同染色体数目的杂交的后代依然有生育能力。它们几乎栖居于地球上所有的水生环境,从淡水的湖泊、河流到咸水的大海和大洋。
杂交黄颡鱼的培育方法有哪些
1. 追施肥料技术
养殖黄颡鱼的塘口,春季当池塘水温稳定在8℃~10℃时,即可开始追施肥料。施肥数量应根据水质肥瘦及肥料质量来决定,水产养殖七分养,三分水。水质清瘦,缺少营养,含有机质少,水藻资源贫乏,会影响杂交黄颡鱼的品质和产量。通常养殖户使用通过高温腐熟的家禽家畜粪便、草杂肥等有机肥料施于池塘,或堆放浸泡水中,或撒洒池塘。每亩一般使用猪粪、牛羊粪250~500kg,或者使用鸡粪鸭粪150~400kg。若施用化肥则按氮、磷、钾之比为1∶1∶0.5,追施时应兑水后全池泼洒,每亩总用量为3~7kg,每次追施间隔5~10天。
2. 投喂饵料技术
养殖“黄优1号”杂交黄颡鱼的塘口,春季投喂应以黄颡鱼专用配合饲料为主,晴天每天定点、定时投喂1次,每次投饲量应为鱼体重的1.0%~3.0%,以1小时内吃完为准。以后随着水温升高逐渐增加投饲数量,改为每天投喂2~3次。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黄颡鱼由于越冬期间没有投喂,养殖鱼类的体质较差。越冬后尽早启动投喂,温度合适时可逐渐增加投喂量。越冬后的初期,由于鱼类体质较弱,可适当使用一些优质饲料,如鱼粉、鱼油含量稍高一点,可适当提高投喂频率。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近期很多养殖企业缺乏水产饲料,可能会造成投喂受限或者水生动物饥饿。应急情况下,可以使用一些饲料原料,如鱼粉、饼粕类等,可利用小型饲料机或者绞肉机做适当加工后直接投喂,避免因缺乏营养对鱼体健康造成影响。疫情后,应尽快补救,通过使用高品质饲料提高鱼类生长速度。在春季气候急剧变化导致应激时,可适度降低20%-50%投喂量。
3. 春季注水技术
早春由于水温低,鱼体个体小,活动摄食量小,池水不宜过深。随着水温升高,鱼体增大,逐渐加深水位。初春最好要大换水1次,换去全池水量的1/2。以后每15天注水1次,每次提高水位10~15cm,3~4月份保持池塘水位1m左右,同时,防止污水和敌害生物流入。有些池塘漏水,在灌水之前,先找准漏水点,加紧维修。有些池塘引排水沟渠淤泥堵塞,抓紧时间清理修通。有些池塘引水路径远,沙漏多,引水入塘量少,要提前排除沙漏,提前开始引水,提前开始蓄水,为养殖做好充分准备。
4. 春季疾病防治
春季是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应加紧养殖塘的消毒灭菌工作。随着水温逐渐回升,有害病虫害也开始缓慢滋生。池塘和水体消毒灭菌刻不容缓,生石灰或者漂白粉是最佳选择,既经济实惠,又高效低毒。通常每亩水面使用生石灰25~50kg斤,化水后全池泼洒;或者每亩使用漂白粉3~5kg,兑水泼洒水面。无水池塘,用喷雾器喷雾全塘。池塘要有专人管理,坚持每天早晚巡塘,及时打捞残食,保持池水清洁,禁止投喂变质的饲料。定期进行药物预防鱼病,每隔15天用漂白粉和硫酸铜溶液全池交替泼洒1次,若发现鱼类患病及时诊断治疗。除了正常消毒灭菌防治外,养殖黄颡鱼的春季应关注水霉病、烂身烂鳃等细菌病,寄生类小瓜虫病等。
具体防控技术如下:
(1)水霉病由真菌引起,往往在病灶部位形成肉眼可见的絮状物,常在水温10–20℃暴发,一般感染受伤后的鱼体。因此,应减少捕捞或转塘等操作,避免鱼体受伤。天气晴好时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同时,采取投喂饲料等增强抗病能力措施。
(2)烂身病、烂鳃病等细菌病通常由假单胞菌、柱状黄杆菌等细菌引起,在病灶部位引起腐烂症状,常在水温15℃左右时开始发病。为避免疾病发生,可在苗种下塘前使用消毒类药品消毒。小瓜虫病发病速度快、致死率高,早期预防和检测是防控的关键。
(3)发现虫体时,可多次使用驱虫药品驱离虫体。已经严重感染的,要保证水体环境的适宜与稳定,以增强养殖鱼类的体质和免疫力,合理使用药物刺激虫体脱离鱼体,利用小瓜虫生活史特征控制其生存、繁殖和侵染宿主,从而减少患病鱼的死亡,减少损失。
杂交黄颡鱼养殖实用技术
没区别,是一种鱼。
四川钓友叫它黄辣丁,东北叫嘎啦鱼或嘎伢子,江浙叫刺昂、湖南叫黄鸭叫,北京的老鱼友们叫它扎鱼。中国太大了、一种鱼叫法多。就是这么一种常见的鱼种,也有很多你不知道的冷知识。
黄颡鱼在分类上隶属于鲶形目,鮠科,黄颡鱼属,有黄颡鱼、江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岔尾黄颡鱼、光泽黄颡鱼等4种,目前用于人工养殖的主要是黄颡鱼和江黄颡鱼。
溪河的黄颡鱼体细长,尾无分叉,像船桨,最大个体半斤左右,游速不快,一般不进大江大湖。长江及大河大湖里生活的黄颡鱼,体短粗壮,尾分叉,游速快,最大个体两斤以上。还有一个杂交种,体色暗灰,似长江叉尾鮰与黄颡的杂交后代,个体比黄色的大。
黄颡鱼的分布很广,许多天然水域都有它的踪迹。黄颡鱼虽然个体较小(江黄颡较大,能长到2KG左右),但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很受消费者欢迎。
杂交黄颡鱼水花培育
开春后进行池塘彻底消毒,是养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应给予高度重视。生产中常采用生石灰消毒。能消灭多种病原菌及有害生物。生石灰能中和有机物分解的酸离子,降低二氧化碳含量,使水体呈现鱼类比较适宜的微碱性环境。绝大多数情况下,鱼生病时水体常呈偏酸性。所以养殖过程中定期施用生石灰调节水质,以保持水体碱性环境,也可减少鱼病的发生。
具体方法:池塘修整结束后,在放鱼两个星期前后的晴天进行消毒。池中留有5~10厘米深积水,池底周边挖几个小坑,每亩使用生石灰60~75公斤,化浆后全池遍撒。用量可根据塘中底泥的多少而有所增减。使用后搅动水体效果更好,消毒时不留周边死角。
制定放养方案
鱼苗要根据规格不同合理进行分养,做到回塘所放鱼苗规格相同。因为规格较大的鱼苗抢食力强,食量大,如果一起与小规格鱼苗放养,会导致小鱼得不到足够的饵料产生体质下降。200px以上的鱼苗,应当在成鱼池塘内养殖,小鱼苗则需要放到标粗池养殖,以免导致不同规格的鱼苗争食,出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极端问题出现。
在鱼池中实行各品种套养与合理密养是充分利用水体,合理利用饲料,发挥生产潜力,提高鱼产量的重要措施。以各种鱼类食性和生活习惯为依据。根据鱼类的生活习性,相对地可分为上层鱼(鲢、鳙),中大层鱼(草鱼)和底层鱼(鲤、鲫)等三类。从食性上看,可分为肥水鱼(鲢鱼食浮游植物、鳙鱼食浮游动物)、草食鱼(草、鳊喜清水)和杂食鱼(鲤、鲫、罗非鱼),肉食鱼(鳜鱼、黄颡鱼、大口鲶等)。利用它们相互有利的一面,避免矛盾的一面,充分发挥水体和饵料潜力。既能起到互补的作用,又能很好的增强水体的净化功能,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黄颡鱼苗种培育
黄颡鱼,俗称黄骨鱼,也叫黄辣丁或者黄腊丁。
1.生活习性
黄颡鱼,属淡水底层鱼类,白天喜欢栖息于水底层,不常活动,夜间游至水体的中、上层觅食。养殖黄颡鱼,要求水质清淡,溶氧较高,适宜温度为0~38℃。黄颡鱼为温和肉食性鱼类,喜食小鱼、小虾、螺蚌肉和人工配合饲料。
2.苗种培育
每亩(1亩=667平方米)放苗量为10~12万尾,可肥水下塘,培养生物饵料,也可泼洒豆浆、花生饼或蛋黄等。养至3~4厘米规格后分塘培育,每亩3~4万尾,养至6~8厘米规格后进入放养阶段。
3.成鱼养殖
(1)池塘主养 池塘面积以3~8亩为宜,水深1.2~1.5米,每亩水面放养黄颡鱼苗种5000~10000尾,当年可养成尾重75~100克的商品鱼。
(2)池塘套养 每亩水面套养黄颡鱼苗种500~1000尾,可产商品鱼35~60千克。
(3)网箱饲养 每平方米可放养黄颡鱼苗种500尾左右,当年即可养成商品鱼。
2.黄颡鱼的养殖
在珠江三角和我市的茶楼、食肆、海鲜酒家,食客可以尝到一种叫黄颡鱼的新品种,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黄颡鱼是我国优质的名贵鱼类,俗称黄骨鱼、骨鱼。它生长在江河、湖泊、水库或其支流等水域,栖息于底层,以各种底栖的无脊椎动物、小杂鱼、虾等为饵,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较广,对营养和其它环境因素的要求不高,因此,在条件较好的水域均可以进行养殖(或增殖)。
黄颡鱼鱼体粗壮,头略平扁,躯干、尾侧扁,背倾斜,胸、腹宽阔平坦,头顶皮肤单薄,表皮比较粗糙,吻纯圆,眼中等,口裂大,齿细小呈绒毛状,唇薄而简单,上枕裸露,有一根向后延伸的骨刺,须4对,鳃盖8条至10条,尾鳍深分叉,其特征鱼一般鱼类有较大的差异。
黄颡鱼是一种广为分布的鱼类,广东省珠江水系和其它河流、湖泊都可以发现它的踪影。在广东,属于黄颡鱼的鱼类共有三种,分别是黄颡鱼、中间黄颡鱼和互氏黄颡鱼。
黄颡鱼的养殖要注意几个问题:
养殖条件
不论池塘、网箱或其它养殖水体,其水源必须充足并无污染,底质及周围生态环境都必须适合黄颡鱼的生长和发育。
鱼种来源
鱼种可以是从江河湖泊捕捞的,也可以是人工繁育出来的,不论其来源如何,都必须进行标粗培育,放入成鱼塘、网箱的鱼种规格达到30至50克,这样的规格成活率高、生长速度较快,能及时地达到上市的商品鱼规格(150克以上)。放养鱼种在当年3月底以前完成,当年12月之前能捕获上市,减少过冬的损耗和死亡。
投喂质量高的饲料
饵料质量较高是提高黄颡鱼成活率、上市规格和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黄颡鱼是杂食性、以动物饲料为主的鱼类,因此,投喂的饲料的粗蛋白应在35%以上,5月以前按鱼重量2%至2.5%投喂,6月至8月水温高,黄颡鱼正处于生长旺盛的高峰期,可按鱼体重的4%至5%喂料;9月以后水温逐步下降,精饲料的投喂量 逐步减少,并根据鱼类的摄食、天气变化的情况改变投喂饲料的数量和次数。每天定点投喂1至2次。
注意水质的调节和疾病的防治
黄颡鱼对水质的要求较高,要保持水的透明度35至45厘米,PH值6.5至8,每月换水一次,池塘中安装增氧机,定时或不定时开机,增加水中的溶氧,避免或减少浮头或泛塘现象,使黄颡鱼生长正常。鱼有病要及时防治,做好预防工作,定期使用生石灰、漂白粉或其它药物消毒,杀灭池塘中的细菌、病毒和其它病源微生物,减少疾病的发生。
黄颡鱼育种
华中农业大学樊启学教授为首的科研团队,利用杂交育种技术培育出的黄颡鱼良种“黄优1号”生长速度超全雄苗 无性别分化“应用杂交技术培育成功的‘黄优1号’,生长速度更快,能够比全雄黄颡鱼苗提高35%以上,最重要的是解决了性别导致生长速度差异的问题。”
樊启学介绍,简单来说,“黄优1号”是普通黄颡鱼和江黄颡鱼(瓦氏)杂交的后代,其最典型的特征是: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成活率高,换言之,“黄优1号”是没有性别差异的(性腺退化),“毛毛鱼”的现象有望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同时,“黄优1号”还体现出抗逆性特征,耐低氧和耐运输能力比普通黄颡鱼有显著的提高。
樊启学还透露,曾经因为操作疏忽,在试养基地里增氧机发生故障,整塘鱼出现浮头、趴边现象,经过采取紧急措施,竟然救活了95%以上的鱼。
而在抗病能力方面,根据试养观察,“黄优1号”的表现比普通黄颡鱼和全雄黄颡鱼强。
养蜂
养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