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龙的养殖历史,东北飞龙的养殖技术
在东北有养殖飞龙的吗
沈阳飞龙是由豆蔻、飞龙鸟等为主要食材做成的一道菜品,配料有鸡蛋清、鲜姜片等。该菜品主要通过把食材放入锅中油炸制作而成。
飞龙鸟学名松鸡,为东北特产,野生属保护之列。它栖息在大兴安岭的森林之中,有禽中珍品之称。清室为了独享这种佳品,赐名“飞龙”,作为皇室的贡品。
养殖飞龙犯法吗
答:雪蛤是国家三有动物。
雪蛤生活时体色随环境而异。背面灰褐色、棕褐色、深褐色、红棕色或灰棕色,上面多散以黑褐色或黑色斑点,有的个体却无斑点,背侧褶色略浅,为棕红色、浅褐色或棕色;两眼间一般有一深色横纹,少数个体的则不明显;鼓膜部位有黑褐色或黑色三角形斑。
雪蛤,学名“东北林蛙”,隶属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中国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北部)。国外分布在俄罗斯(远东地区)、蒙古(东部)、朝鲜、日本(对马岛)。
飞龙 养殖
饲养密度 4周龄每平方米20~25只,以后每2周左右疏散一次,使密度减半,直至每平方米2~3只。13周龄后每平方米降为1只。 合理饲喂 采用干喂法,喂干粉或颗粒料,每天喂3~5次或自由采食。饲料以谷类为主,但不能缺少动物性蛋白。蛋白质水平4~8周龄不能低于22%;8~13周龄不能低于19%;13周龄到产前不能低于16%。同时在饲料中加入适量麸皮满足胃肠对粗纤维的消化。夏季气温高时加20%左右各种青菜,饮水天天换,保持清洁。冬季气温低可适当喂一些原粮。
东北飞龙鸟养殖与种苗
飞龙鸟 体形很象鸽子,体重在六两到九两之间。它的颈骨长而弯曲,犹如龙骨。腿短有羽毛,爪面有鳞,就象龙爪一般,故取名“飞龙鸟”。飞龙鸟多栖息于灌木丛或松桦树混交林中,雌雄成双成对,形影不离,有“林中鸳鸯”的美称。花尾榛鸡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且富有营养,素有“天上龙肉”之称,为八珍之一。清朝乾隆年间就列为向皇室进贡的珍品,有“岁共鸟”之称。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榛鸡食品已成为人们追求的新热点。
在东北有养殖飞龙的吗视频
东北飞龙指的是花尾榛鸡。榛鸡是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今鸟亚纲鸡形目松鸡科榛鸡属的鸟类
飞龙养殖基地在什么地方
我终于可以回答了,我是一名猎人.我家在小兴安岭.林区.看到了你的照片.本地人叫山半斤.人工很难养殖.以前猎人用猎枪打.目前国家不准捕杀私藏枪支违法.市场上多是药物毒死的.不可食用.也有网捕的.和用枪打的.人工养殖很少.以前猎人枪打的20-30元一只,每只约四两,不论斤.你要买可仔细选择和食用呀.其它地区可能高,我想可能50-100元一只.我以前专门打猎.飞龙鸟是我的猎物.不信你看尾巴共有16羽毛两根在中间一边各7根
东北飞龙养殖基地
飞龙肉,也就是榛鸡肉,产于兴安岭。就其使用价值来看,常常放在汤中,作为主料来炖煮
东北野生飞龙
熊掌、林蛙、飞龙、猴头蘑是东北山珍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被称为“四珍”。
熊掌又名“熊蹯”,是熊科动物黑熊或棕熊的脚掌,是我国珍贵的传统食材。
林蛙又名雪蛤,是生长于关东长白山林区的一种珍贵蛙种,由于其冬天在雪地下冬眠100多天,故又称“雪蛤”。
飞龙,又叫榛鸡,是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一种鸟类,属于鸟纲松鸡科,体形很象鸽子,雄鸟体长近40厘米。肉质洁白细嫩,前胸肌脯硕大丰满,颈骨长而弯曲,腿短有羽毛,爪面有鳞。
猴头蘑又叫“猴头菇”,是生长在关东深山林区齿菌科的一种菌类,因外形似金丝猴的头,因而得名。
东北飞龙鸟养殖基地
野生飞龙当然有养殖的。
榛鸡俗称“飞龙”(东北又有“树鸡”、“树榛鸡”之称),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属于鸡形目,松鸡科鸟类,在全世界共有3种,即花尾榛鸡、斑尾榛鸡和披肩鸡。
花尾榛鸡的俗名为“飞龙”,本文提及“花尾榛鸡”一词时以其俗名代之
1、雏期注意工作
1.温度。1——10日龄育雏温度为37——32℃,温度每2天降1℃;11——20日龄为31——25℃;21——30日龄为25——20℃;31——60日龄为25——11℃,除阴雨天气外,正常天气白天不需给温,夜间室内适当给温;61——90日龄可在自然条件下正常生长发育。在保证温度的同时,必须注意通风换气
保温的要求:(1)看鸡给温:如果雏鸡缩颈藏头,拥挤扎堆,说明温度偏低,要适当提高温度;如果雏鸡张翅喘气,饮水频繁,说明温度偏高,要缓慢降温;温度适宜时,雏鸡精神活泼,活动自由,散布均匀,采食正常。(2)看天给温:晴天减少加温次数,阴雨天增加加温次数。加温的方法可以采用电暖器、火炕、火墙等取暖,也可利用红外线灯、电褥子及电热管作为热能的来源
2.湿度。1——10日龄育雏相对湿度为60%——70%;11——20日龄育雏相对湿度为60%——50%,每日要经常观察湿度计,发现湿度不适宜要及时调整,60日龄以后的雏鸡可在自然条件下生长发育。加湿的方法可以采用加湿器加湿或地面喷洒水等方法加湿。
3.光照。1——10日龄雏鸡宜昼夜给光,光照时间随着日龄增加而逐渐缩短,雏鸡长至30日龄以后夜间可以不给光,让其充分的休息。
4.饮水。初雏应先饮水后开食。初次饮水应饮青霉素水,浓度为2000单位/只/日,以消毒肠道。日常雏鸡饮水应采用自由饮水方式,这样有利于雏鸡的生长发育。
5.饲料。雏鸡应以雏期颗粒料为主,因为花尾榛鸡的盲肠特别发达,所以饲料中应加拌粗纤维饲料,如玉米粉、麸皮等。为使雏鸡获得全面营养还应在饲料中适量添加鸡蛋、鱼粉、钙粉、小米、青菜、微量元素、维生素等。
6.防疫。1——4日龄小雏饮青霉素水,剂量2000单位/只/日,可预防雏白痢病的发生;10——14日龄雏饮用1次青、链霉素水,青、链霉素各2000单位/只/日,可预防鸡球虫病;11月份对鸡群作新城疫免疫预防接种,剂量按家鸡的1/5接种即可。
7.防啄癖。花尾榛鸡中雏期易发生啄肛,啄羽等恶癖。为防止恶癖发生:(1)做好断喙工作。断喙在15——20日龄为宜,在断喙之前所用工具必须消毒,断喙时切去上喙1/3,下喙1/4为宜。(2)在笼舍内放置一些落叶松嫩枝让雏鸡啄食。(3)在饲料中添加微量元素,维生素等进行治疗。(4)当发生啄癖时,必须将被啄伤雏鸡取出单独饲养治疗。(5)发现有淘气爱啄其它雏鸡的,可将淘气雏鸡隔离喂养。
8.密度。1——10日龄雏鸡密度为40到50只/平方米;11——30日龄雏鸡密度为20只左右/平方米,随着日龄的增大育雏密度逐渐减小;到60日龄后育雏密度应降至2——3只/平方米,育雏密度一定不能过大,否则易导致恶癖的发生。
9.防意外事故发生。对雏鸡舍门、窗、网要经常检查与维修,防止雏鸡钻出飞逃。鸡舍内取暖设施为炉子或火炕的,火灭后一定要把灶炕门挡上,防止雏鸡钻进去而烫伤
2、饲养方式
1.笼养:在室内建筑叠层式(多层,单列成双列)育成笼。前期可用小饮水器和食盘,后期食槽与水槽全悬挂笼外,可集约化饲养和管理,饲养密度大,生长良好,疾病少。
2.网上:把育成飞龙育在离地的金属网上,生长情况最佳。因为空间大,能晒到阳光,有利增加活动量,减少疾病。网养又可分为半舍饲养和全舍饲养。前者由室内和室外围网运动场组成,都设有离地的金属网;后者完全在房舍内设金属网饲养,窗户钉上铁网以防逃逸。
3.地面:把育成飞龙育在铺有干净垫料,门、窗钉上铁丝网,并附设有围栏和围网的飞翔运动场,公母混养,对培育后备种飞龙有利,且饲养成本比网养、笼养都低,但对防疫不利
3、育成期工作
1.转群:4~8周龄应移到阳光能照射的地方,保证室内温度,根据天气情况开窗通风,8周龄以后最好转到室外采取各种方式饲养有利通风,以降低呼吸疾病及维生素D3的合成。保持每日光照14小时,光强度稍低些。
2.雌雄分群饲养飞龙长到8周龄时,雄鸟即有性行为,为确保生长发育,应该雌雄分群饲养。雌雄差别主要在于雌飞龙喉部为淡棕黄色,雄飞龙喉部为黑色。
3.选种:到13周龄时体重基本达到成鸟体重水平
4.饲养密度:4周龄每平方米20~25只,以后每2周左右疏散一次,使密度减半,直至每平方米2~3只。13周龄后每平方米降为1只。
5.合理饲喂:采用干喂法,喂干粉或颗粒料,每天喂3~5次或自由采食。饲料以谷类为主,但不能缺少动物性蛋白。蛋白质水平4~8周龄不能低于22%;8~13周龄不能低于19%;13周龄到产前不能低于16%。同时在饲料中加入适量麸皮满足胃肠对粗纤维的消化。夏季气温高时加20%左右各种青菜,饮水天天换,保持清洁。冬季气温低可适当喂一些原粮。
6.疾病防制:一是防植物性蛋白过高,引起中毒;二是适当拌粗纤维饲料,如麸皮;三是合理搭配饲料防啄癖发生;四是40日龄以上进行新城2型疫苗接种,60日龄进行1型疫苗接种,同时用抗生素,以预防霍乱、球虫、伤寒病发生。
7.防意外事故发生:防鼠、鹰及小动物喧哗、敲击声、生人等刺激可能引起的飞龙惊群、炸群,以免造成伤亡。 。 :。 :。 。。:。
在东北有养殖飞龙的吗现在
东北地龙不是鸟,是蚯蚓。蚯蚓营养丰富,繁食性杂,人工养殖产量高。经济效益好。蚯蚓可作为珍贵药物治疗多种疾病,还可以用作高蛋白食品和饲料。
蚯蚓挖穴松土、分解有机物,为土壤微生物生长繁殖创造良好条件,在土壤改良、消除公害、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在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目前许多国家利用蚯蚓来处理生活垃圾、有机废物和净化污水。
养虾
养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