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棚甲鱼养殖技术,无公害甲鱼温室养殖技术规范标准
温室养殖甲鱼关键技术
合理的增氧可有效地提供水体分解有机质所需的溶解氧,增氧砂头爆气的同时也可使水体中有害气体(例如:氨氮、硫化氢、一氧化碳等)从水面逸出,从而减少对鳖的毒性作用。
1、合适的增氧量
温室养鳖水体的溶氧量应保持在3毫克/升以上。一般情况下,养殖面积600平方米左右、鳖养殖密度为35~40只/平方米时,可使用功率为1.1千瓦·时的增氧机来进行增氧。
如增氧量过小,水体溶解氧不足,水质易恶化,直接威胁鳖的健康。具体表现为水体浑浊、水体中亚硝酸和氨氮含量偏高,养殖的鳖容易出现烂脖子、烂爪或因氨氮、亚硝酸中毒死亡的现象。
如增氧量过大,水体中有机物的增加速度没有水体分解有机物的速度快,容易造成死水、清水的情况。特别是在鳖养殖初期,增氧过大容易引起水体清瘦,从而出现亚硝酸含量增加的情况。
2、增氧砂头的选择与放置
鳖温室养殖使用的增氧方式为砂头爆气与池底水管爆气,目前较为常用的是砂头爆气的增氧方式。砂头一般分为细砂头、粗砂头两种,细砂头增氧效果好,但砂头的孔隙易被杂物堵塞,需要经常更换;粗砂头的增氧效率比较低,但不易被杂物堵塞砂头的孔隙。一般砂头放置在离池底2~3厘米处,砂头与投饵台的距离一般为50厘米左右,按照每3平方米一个砂头均匀放置于池塘中。
3、增氧时间的确定
随着鳖养殖时间的推移,投喂量不断增大,鳖排泄物不断增多,池塘对溶解氧的需求变大,因此,增氧时间的长短也应随着养殖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温室养殖甲鱼关键技术是
温室大棚成本在24元/公斤,一万只鳖苗养殖10个月左右,生产出4000-4500公斤,规格0.5公斤/只的商品鳖,成活率85%左右,温室台湾鳖直接上市,价格在36.6元/公斤,而去年同期甲鱼价格在33元/公斤,扣除成本上涨因素每棚甲鱼利润在4万元以上。利润非常可观。
温室甲鱼高密度养殖技术
水温控制
水温20℃~30℃是甲鱼生长的最佳温度范围,水温高于20℃时甲鱼就开始摄食,摄食量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加。水温低于最佳温度时饲料转化率会降低;水温高于最佳温度时由于活动量增加,饲料转化率也会降低,所以应使水温保持在最佳的温度范围内,过高、过低都会造成饲料浪费。
饲料投喂
1.投喂方式。水下投喂适合甲鱼的摄食习性,能使甲鱼摄食速度加快,采用软颗粒饲料投喂比采取块状饲料投喂节省饲料。
2.投喂量控制。甲鱼摄食受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很大,当气温、水温发生变化及用药时,应考虑到对甲鱼的影响调整投喂量,一般水下投喂应控制在30分钟内吃完。
甲鱼过量摄食时生长过快,容易导致甲鱼生理负载增加或超负载,引起甲鱼内脏受损而诱发内脏疾病。
3.饲料选择。饲料成本在养殖成本中占40%左右,饲料的投喂方法与所选饲料品质的好坏,决定养殖成本控制的成败。通过最终的效益分析,比较优质饲料与劣质饲料的价格与综合养殖成本,我们就可以走出选择饲料光看价格的误区。
水质调控
甲鱼生性喜净怕脏,良好的水体环境是甲鱼稳定生长的重要条件,水质调控工作做得好坏,决定着养殖的成败。
1.充氧。水体充氧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水体中有害气体与有害有机质的含量,要保证充氧设施的畅通。但要选择在固定的时间段内充氧,使甲鱼形成习惯,减少充氧对甲鱼的惊扰。
2.合理使用微生物制剂。微生物制剂的合理使用可以大大节约水质调控及其他方面的投入。
3.排污与换水。定期排污是控制水质的有效手段,换水是调节水质最直接的方式,换水时应根据水质情况决定换水量。
病害控制
稚甲入池前要做好消毒工作,入池前用2‰的食盐水溶液浸泡稚甲30分钟。在甲鱼体重50克以前谨防霉菌病的发生,在这个阶段应增强稚甲体质,避免机械性损伤是预防工作的重点;甲鱼体重50~150克时谨防白点病的发生,日常消毒以溴氯制剂为主;体重50克至成甲,谨防疖疮病的发生。
温室养殖甲鱼关键技术是什么
处理方法
1.
温室甲鱼养殖废水在调节沉淀池中沉淀得到上清液;
2.
上清液进入强化生物过滤脱氮除磷系统实现碳氮磷同步去除;
3.
生物强化脱氮除磷处理后的出水进入深液流水培蔬菜系统进行深度处理,尾水排入天然水稻田湿地综合利用。
温室大棚养殖甲鱼技术
池塘甲鱼养殖技术具体如下:
1、选择适合的池塘。
甲鱼具有喜静怕惊、喜阳怕风和喜洁怕脏等习性,因此要选择地面开阔、平坦,背风向阳,环境安静,水源充足、无污染,排灌方便的池塘。
2、定时巡塘,及时清除病死甲鱼 。
巡塘是为了及时了解甲鱼摄食、生长活动、病害及池塘水质、设施等情况。池中死甲鱼应及时捞出深埋或焚化,病甲鱼也应及时隔离治疗。
3、合理投喂。
在养殖过程中,温室中的幼甲鱼以投喂配合饲料为主;池塘养殖的商品甲鱼以投喂鲜活动物性饲料为主,这样不仅能提高甲鱼的生长速度,而且能改善甲鱼的品质。在持续阴雨的天气情况下,甲鱼的食欲不佳,须投喂易消化吸收的配合饲料,以减少水质污染,增强甲鱼的免疫力。
4、及时分塘。
甲鱼具有好斗性强的特点,为防止相互咬伤,要做到及时分塘。在温室阶段幼甲鱼个体差异过大时,要利用换水消毒及时分塘;幼甲鱼从温室移至池塘养殖时,不仅要视规格大小分开养殖,还应雌雄分开饲养,以减少打斗。
5、饵料台的安放与清洗 。
饵料台最好安放在养殖池四周的池边上,并与水面成30~45度的角,这有利于甲鱼找到食物和躲避干扰。每次投料前应用刺激性小的消毒液和消过毒的刷子清洗饵料台及其四周,每3天消毒1次。
温室甲鱼养殖基地
一亩地可以养殖50-150克的甲鱼2000只左右的,能养殖150克以上的甲鱼1000只左右,而且投放甲鱼苗前,要对池塘清塘消毒,并泼洒肥料培育水生生物,养殖期间要在水温高于18度时喂食,以动物饲料为主、植物饲料为辅
室内养殖甲鱼技术
选择适宜环境
甲鱼池应建造在阳光充足,环境幽静,避风向阳,排灌方便的池塘作为养殖基地,既交通方便、接近电源,又离水源近而无污染。甲鱼池的土质应为粘土或壤土,有利于保水,如用易渗漏的沙质土地,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渗措施。水源水质必须良好、洁净,没有受到工业、农田农药污水污染。河、湖、水库水最好,井水要通过晒水池提高水温。
甲鱼场应靠近饲料源,如附近有肉类、鱼类加工厂或水生动物资源(螺蚌等)丰富,可利用其内脏等废弃物及鲜活天然饵料养甲鱼,降低成本,且根据养殖对象不同而分别设计。
甲鱼虽用肺呼吸,但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中,因而水质好坏对甲鱼生长十分重要。幼甲鱼宜保持水深0.3~0.4米,每隔3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1/3,水色以绿色状态为好,使其相互隐蔽,减少互伤机会;也可在水中放少量水浮莲、水葫芦等绿色植物改善水质。成甲鱼池每4天换1次水,每次换水量1/4,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肥度适当。
温室养殖甲鱼,因室内气温较高,应注意通风换气,并加强水质的调节和饲料的合理投喂。
科学放养苗种
放养前养殖池塘须认真清塘消毒,可先把池水放干使池底干燥,在放养前10天用强灭灵400~500倍直接喷洒消毒即可。室外池塘如是水泥精养池,可在放养前10天用强力海因加水泼洒消毒;如是室外土池,可先把池底的水排干后用生石灰每亩20~30公斤加腐植酸钠(黑土)15~20公斤。
甲鱼苗来源一般为工厂化育苗和专业户批量生产,也有市场上大小不等的野生甲鱼。应选无病无伤,规格整齐,活力强,体色鲜润,品种优良,产地明确的苗种。不管哪种甲鱼苗进池时一定要分级暂养15天左右,待适应环境后再投入养殖池。甲鱼体消毒后应马上放养于池中,切忌长时间高密度集养,放养时如是甲鱼种可贴着水面任其游走,如是未开食的甲鱼苗,可直接用手捧起撒于池中即可。
放养密度根据池塘和其他因素而定,亩投2~3龄幼甲鱼100~150公斤,最多不得超过200公斤。从苗直接养成成甲鱼,平均每平方米15只,前期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30只;从苗培育成甲鱼种,平均每平方米25只,前期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50只;从甲鱼种养到成甲鱼,精养水泥池每平方米5只,如是泥塘精养为每平方米1只。
从温室移至外塘进行养殖时,应注意温差不要太大,搬移时最好选择在早晨阴凉天气,操作时尽量减少损伤和相互撕咬,以免入池后发病。定期进行水质调节和水体消毒,一般每隔20~25天用二氧化氯、溴氯海因等环保药物交替使用消毒。
加强饲喂管理
甲鱼为水生杂食动物,喜食动物性饵料。幼甲鱼以水生昆虫、水蚯蚓、蝌蚪、小虾等为食。成年甲鱼喜摄食鱼、虾以及动物尸体,尤喜田螺、蛤蜊等软体动物,也食蔬菜、水果、杂粮等植物性饲料。在甲鱼喜食的饵料中,添加少量植物性饵料,如麸皮、玉米粉、豆渣及少量瓜类和微量元素,加工搅拌混合后投喂。
使用鲜料喂食时,必须经过消毒、清洗处理,并现配现用,以免腐败变质。投料时应采取投喂形式,饵料离水面2~3厘米即可。甲鱼胆小,投料时应尽量减少对它的干扰。
投饵应遵循“四定”原则。即定质、定点、定时、定量。定质是除了按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进行合理配比外,要求绝不投喂变质腐败的饲料;定点即在固定的食台或食场投喂,这样既可掌握吃食情况,又了解甲鱼的生长情况,同时也便于清洗消毒。定点除室外精养塘食台从开始放养起就固定水位外,室内池要根据甲鱼的规格大小不断调整;定时是要根据不同的季节和甲鱼的规格调整投饲时间和次数,成甲鱼养殖阶段为1天3次,即第一次早上6时,第二次下午1时,第三次晚上7时。定时既要考虑甲鱼的摄食时间,又要考虑饲料在甲鱼体内的消化吸收时间,使餐与餐之间时间距离不要太长也不要太短;虽然目前已制定出各个生长阶段的投饲率,但因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准确测定当时存塘的实际体重,所以投饲量应在前餐的基础上根据其实际吃食情况灵活调整,一般调整幅度为5%左右。
做好消毒防病
清塘消毒是控制环境病原体的基础工作,特别是室外的甲鱼鱼混养池和精养成甲鱼池,由于接触外界病原体的机会多、面积大,清塘消毒就特别重要,一般可用生石灰泼洒清塘和漂白粉带水清塘;环境消毒可用“溴铵”、“强力海因”、“金碘”、“强灭灵”等采用喷雾、扬洒等方法进行。
养甲鱼工具因直接与养殖对象接触,也是传递病原体的途径之一,因此要定期消毒。工具消毒一般要求隔2~3天消毒1次,可用“强力海因”、“强灭灵”等消毒剂喷雾、浸泡。天晴时也可拿到户外阳光下曝晒,平时应保持清洁。饲养期间池水会随甲鱼的排泄物增多而败坏,使病原微生物大量萌发,应以生态养殖微生物制剂,采用以菌制菌方式,通过离子交换作用进行水质生态平衡,完善水质,维护有益藻类,行光合作用,增加溶氧抑制病害菌。当水质因气候或特殊状况恶化,再使用高效率消毒剂“金碘”、“强灭灵”0.5~1国际单位,降低水中含菌量。甲鱼在放养、分养、运输和捕捞中难免会带些病原,可用消毒类药物预防。消毒时一定要掌握好具体浓度与消毒时间。
饲养甲鱼防病药物多为中草药配制而成经过细加工的药粉,可起到促进消化吸收、增强机体体质及提高机体免疫力作用。但防病药物添加剂用作防病不能长期使用,一般为1个月2次,每次5天为好,添加量为饲料比例的0.5%~1%。在甲鱼流行病多发季节,鲜活饲料中应添加些防病抗病的“肠炎平”、“清热散”、“强壮素”,并配合水体消毒“强力海因”、“溴铵”、“金碘”、“新灭灵”、“强灭灵”及病毒阻断剂,增加甲鱼的机体抗病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温室甲鱼养殖水质管理
你好,我是晴格格,鳖是一种大补的水产,下面就由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吧!
鳖俗称甲鱼,肉质鲜美,富含蛋白质、脂肪、钙、铁等营养成分,食用鳖肉能够增强人体的抵抗力,对身体特别有好处,是不可多得的大补水产,而且在市场上鳖的价格也是不低的,所以养殖鳖的人还是比较多的,想要使鳖长德又快速又健康,就需要在鳖的饲料上下功夫了,这样才能使鳖更好的生长,提高鳖肉的品质和营养价值。
给鳖投喂饲料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易投饵筐:鳖的投食筐用塑料或者木材制成,筐底板上钉上竹制或者木质钉,钉间距以鳖脖子能伸入而身体不能进去为标准。饲料放在投饵筐里,使鳖只能把头伸入摄食。
2. 饲料大小适宜: 鳖摄食的时候先咬住食物然后潜入水中吞咽,如果饲料过大,鳖就不方便摄取食了,所以最好制成适合鳖的大小的颗粒饲料投喂。 鳖体重不足10克的时候,颗粒0.5-1.1厘米,要求饲料直径小于0.5厘米,长度小于1厘米;鳖体重10-50克的时候,颗粒0.7-1.4厘米,要求饲料直径小于0.7厘米,长度小于1.2厘米;鳖体重50-150克的时候,颗粒0.8-2厘米,要求饲料直径小于0.8厘米,长度小于1.4厘米;鳖体重150克以上的时候,颗粒在1厘米以上,要求饲料直径小于1厘米,长度1.5厘米左右。按照不同的规格投喂的适口饲料,饲料利用率可达到90%以上。
3. 添加粘合剂:在鳖的饲料里添加粘合剂,如羧钾基纤维素、面筋粉、藻胶和魔芋粉等,能够增强饲料弹性和粘结性,遇水不容易散开,能够有效的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4. 合理投喂:稚鳖的饲料蛋白质含量要求在50%,幼成鳖为45%左右。 全年投喂应掌握“两头轻、中间重”的原则,春季和秋末投喂量要少,夏季至秋初投喂量要多,通常夏季至秋初占全年投喂量的70%-80%。鳖通常在上午日出后1-2小的时候,下午日落前,喜欢爬到岸上晒背,这段时候间不适合投喂,所以,每天投饵的时候间应掌握在上午8点左右和下午6点左右比较适宜。饲料的投喂量要合理,太少会影响鳖的生长,太多就会造成浪费。通常幼鳖人工配合饲料投喂量是幼鳖体重的5%-8%,成鳖是3%-5%。如果投喂新鲜动物饲料则是体重的10%-15%,使鳖在投喂后1小时内能够吃完。
5. 摄食环境安静:鳖有喜静怕惊的特点,在投喂饲料以后,大量的鳖会到食台上摄食,如果遇惊扰就会马上潜入水中,造成饲料大量散落入池而造成浪费。所以,投喂饲料以后,一定要保持鳖池周围环境的安静。
以上就是给鳖投喂饲料的方法了,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吧!祝大家都能品尝都鲜美大补的鳖肉!
养鹅
养鹅